一、哪年发明出了衣服?
①
1854年在瑞士湖底发现了距今约1万年前的亚麻残片,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亚麻织物,在南土耳其发现了距今8千年前的毛织物残片,其经纬密度与今天的粗纺毛织物相同,说明了当时的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至于是谁发明的衣服,迄今为止还没有线索。
②
关于衣服的发明,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若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衣服的由来,我们知道最早的人类是衣不蔽体的,后来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用树叶或草皮等覆盖在身上来取到保暖和保护身体的作用。此后人类手工作业能力发展,人类开始学会用麻、棉等材料制作衣物,这才慢慢演变成我们今天的衣服。
总之一句话,一切的创造发明都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只有一切具体的科技发明才是个人创造的。
衣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据《五经要义》、《艺用服饰资料》、《说文解字》等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服装的产生距今最少也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从距今已有十万余年的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中发现有比较精细的骨针,完全可以认为那时已有了缝纫。
于是,服装的历史又可向前推移十多万年前。
实际上,在我国甘肃新店出土的一个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时人穿的服装式样--类似长袍束腰带。
服装的产生约经历了一千万年前的古猿人的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阶段,然后是几十万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的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最后到了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繁荣的氏族社会中,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都已广泛开始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图1)。
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小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
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
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或关系一种饰终仪式,还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感情。
我国服装历史悠久,款式、面料绚丽多彩,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之一。
我国服饰工艺历史的源远流长,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出现了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等。
二、中国传统服饰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从中国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时代背景的影响
郭沫若先生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服饰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服饰体现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汉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继承
人们熟知的上衣下裳是中国形成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它最早形成于商代,到了初唐时期,传统的上衣下裳仍然在民间广为流行。当时的女子受到隋朝的影响,服饰大多沿袭先前的风俗习惯,多穿着襦裙服,即许多影视作品里也可见的上衣下裳。
2、发展
唐朝丝织业的繁荣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服饰的繁荣。
种类繁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唐朝服饰包括公服、半臂等,并且有多种不同类型与样式的装饰物;颜色上,它们由各种鲜艳亮丽的颜色交织在一起,极具生机却又丝毫不会让人感觉繁杂凌乱,反而给人绚丽多姿、朝气蓬勃之感;图案上,它们不再局限于和传统的君权神授思想紧密联系的图案,而用花、草等植物对它们进行装饰;晚唐时,加上一些精致的边饰图案,共同点缀在这些宏伟壮丽的服装上;
其设计也具有独特的风格,既沿袭了周代时期的设计风格,有着较为严谨之处,也融合了汉朝的简明轻快,以及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豪放飘逸。再有金银装饰增添其奢华之气,加上有生动形象的花鸟图案点缀,尽显其雄浑壮丽之气,无不呈现出当时繁荣昌盛的盛况。
时至今日,唐朝服饰的华丽壮美依旧让世人震撼,其中包含的文化艺术造诣和积极的精神风貌也让无数人叹为观止,每每凝视则回味无穷
③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上下五千年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通过服饰文化的三大内涵,贯穿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服饰文化,讨论服饰文化的时代发展。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之一,其中又饱含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因素。
服饰文化随着自身的日益发展,其所富含的精神文化成份也越来越多。
服饰能够极为敏锐地反映文化的变迁。
从古到今,中国服饰经历了漫长的路程,昭显着历朝历代的文化印记,从中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深刻意蕴
三、朝代变迁对服饰的影响?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前221年),冠服制度则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
按照《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朝会时,帝王和百官必须身着冕服或弁服。
它的具体形制因穿戴者身份的尊卑贵贱不同而各有差异。
这个时期服装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
上衣大多为小袖,长到膝盖,下裳为前后分制,两侧各有一条缝隙,腰间用绦[tao涛]带系束。
战国时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就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
深衣是将原有的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有些像后世的连衣裙),因“被于体也深邃”(意思是遮蔽身体的面积大。
见《礼记·深衣》)得名。
胡服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
它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
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
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
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
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
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
它基本上可以分为曲裾与直裾两类。
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直裾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
汉代服饰的另一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
汉代妇女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的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大多仅有两只裤管,类似今天的套裤)的。
四、民族融合对服饰的改变与影响,尤其使古代?
民族融合与服装的发展没有必然关系。民族不融合不同民族间彼此借鉴也是时刻发生的事。所谓‘民族融合’与汉族人民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也毫无任何共通之处,甚至有很大程度是源自民族虚荣心理的自我夸大与安慰而已。
汉族最初穿旗袍是清朝统治者通过政令强制推行的,但汉族人民依然根据自己的须要对它进行了改变,今天常见的旗袍多是汉式旗袍,与真正的满式旗袍是大不相同的。这并不是民族融合的结果,而是汉族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
今天我们穿着的基本都是西洋服装,这是文化传播的结果,并无民族融合。
今天汉族满族都喜欢汉式旗袍,但依然是两个民族。
今天城市里很多汉族喜穿韩服,可绝对没人认为他们是朝鲜族。
台湾平埔族与汉族都穿挂群还是两个民族。
新疆汉族也穿维绸长裙与维吾尔族照样是两个民族。
古代的紧袖圆领袍是汉族人民从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最后还成了汉族官袍。
赵武灵王进行胡服改革当时很多人抵制,但后来事实证明穿胡服的汉族依然是汉族。
上述例子证明,服装的演变过程中不同民族间彼此借鉴与学习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见得必须通过融合才能学到。
即使有古代的集权者通过政令来强行改变服饰,但绝不会对民族本身起到任何改变。
衣服说白了只是一种生活用品,重在实用性,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的改变服装会不断的翻新换样,同一民族在不同时代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服装,今天俄国人都穿短装古代俄国人都穿长袍可谁能说今天的俄国人不是俄国人呢?如今全世界的人基本都穿同类的衣服,但各民族依然是各民族。
民族与服装没有永恒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