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周朝先祖亶父的典故,亶父的典故?

        古公亶父原是一个小国豳国的国君。当时,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欲得财物”。给了财物以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豳国百姓被激怒了,纷纷主张打仗。

这时,古公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

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的目地,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

老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的好,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们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地,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

”(原文: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我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

诗经中周太王亶父的典故,当时中国处于商盛,周族生活在黄土高原上,那里土地贫瘠而且周边有匈奴侵犯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在亶父的带领下将周族迁移到了周原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市。

亶父,是周朝的始祖,周文王的祖父。他开始带着他的人民居住在邠地。当时,北方的狄人攻打他,他送去了皮裘和丝绸等珍贵的货物,狄人不接受,他就把部落的猎犬和战马送去做求和的礼物,但狄人仍然进攻不止,他们要的是邠地。

亶父面对他的子民们,陈志地说:“和人的哥哥一起居住而让他的弟弟被害,和人的父亲居住而让他的儿子被害,我实在不愿意这样,你们都勉力去自己求生存吧!”

人们都看着他,没有人行动,他又说:“做我的臣子和做狄人的臣民都一样是臣民,有什么不同?而且,我听别人说不要为了养人的土地去杀害所养德人民。我决定,你们自己去求生存吧!”

说完,亶父就拄着拐杖离开了邠地。老百姓都追随他,他们拿上自己所有的财产,跟在他身后。后来,在岐山,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新国家。

亶父之所以建立新的国家,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尊重生命的本体,即珍惜每一个臣民的生命。

这和商纣统治时期形成鲜明的对比,商纣的残酷无道,人伦颠倒,造成了人心惶恐不安,生命得不到重视。

“得人心者,得天下”,亶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适时地提出了生命生存权利的不可侵犯,这在当时是很震撼人心的。

这种观念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认可,所以,周朝的文明建制取代残暴的商纣是历史的必然。

庄子说:“像亶父这样,可以说是真的能珍惜生命的啊。”

庄子在这里谈的是做人君对生命的珍惜——这在庄子认为无疑是生命的真智慧。这与现代社会动辄以战争相威胁、兵戈相加的统治者相比,庄子肯定的岂止一个亶父;他所讥讽的,又岂止岂止还是古代的狄人。

庄子和老子统属古代道家,他们注重的是“养神以达生”,即,现世生命与自然万物相顺应。

中国古代文化,无论道家还是儒家,无不带有注重现实世界、现实人生的共同特点,换句话说,他们肯定的都是现世生命。

儒学的中心是“仁”。《中庸》说:“仁者,人也。”

庄子则更注重纯粹生命的珍贵,即,生命不应是为追求功名利禄的行尸走肉,不应是为权势所奴役的工具。

古公亶(dǎn)父的“亶”后加一个“父”字,表示尊敬,并不是名叫“亶父”,“古公”也是尊称。因为他广施仁政,令不少部落归附,周灭商后,认为“王气”始于亶父,故追尊为太王。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

古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又作周大王,周文王的祖父,豳(bīn,今陕西旬邑)人。

上古周族的杰出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

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周族从公刘到古公父凡十代,都住在豳。

开垦耕地,发展农牧业生产。

至商朝末期,因受周边戎狄部落不断侵扰,他便率领周族南迁,居于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

豳和附近的自由民,听说古公仁德也赶来归附,人口增多,衣服食物无法供给,古公便采用商朝的助耕制,发动人们在这里建立城邑宫室,以邑为单位居住,设置官吏,革除戎狄旧俗,奠定了周人国家的雏形。

并且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组织周人发展生产,开辟道路,使周人很快出现了年岁丰收、人丁畜牧兴旺的繁荣局面。

在周原附近居住的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附,人口增加更多。

侵扰的戎狄部落见周人强盛也远走异地。

周人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富强起来。

古公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仲雍),三子季历。

季历生姬昌(即文王)。

姬昌聪明伶俐,古公父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多次对儿子们表示,要把他的领袖地位传给姬昌。

为成全父志,太伯、虞仲就远走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的“荆蛮”地区(春秋时的吴越地),随乡人俗,在那里定居下来。

后古公室父去世,三子季历即位。

季历死后,实现了古公父的遗嘱,由姬昌即位治岐。

周人为了纪念这位周国的奠基人,追尊他为“太王”。

周朝的建立,是经过周族四代人长期艰苦奋斗完成的。

从商武乙元年古公亶父下岐山到帝辛五十二年武王灭商,前后经历了约百余年时间。

其间,古公亶父21年,季历25年,文王52年,武王11年。

把这祖孙四代人做一概括:古公亶父在岐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季历夺取商的半壁江山,文王进一步占取了商的大半江山,武王用了10年时间灭商。

分析文王一生,他不仅扩大了周的统辖范围,还认真总结了祖孙三代灭商的经验教训,系统地制定了一部灭商建周的纲领性文献《周易》。

此后,周族则完全按照《周易》所定指导思想、政治路线、战略方针、战术原则,从思想上、政治上彻底瓦解了商政权。

虽然文王未灭商,但其崇高的社会声望和历史功绩,受到周族和后人推崇,儒家则把他当成了尧舜式的人物。

作为我国早期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和大战略家,文王的不朽功绩,就包含在他的不朽著作《周易》里。

《周易》为何人所为,传统观点是文王所作,而周公进行了完善。

也有学者认为《周易》在西周不显扬,为春秋战国人所作。

近年,《周易》之热遍于中国,研究《周易》的学者辈出,一些学者又因书中有箕子明夷等文王之后的事,而否认文王作《周易》。

岳麓书社所出宋祚胤著《周易》,认为《周易》是周厉王时某人为周厉王而作。

我们参阅有关文献,结合周族灭商建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研究,从《周易》的原始意义来说,它不仅确是文王、周公所作,而且绝非占卜之书。

它是文王在狱中所写的一部灭商建国的纲领性文献,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政治、军事、思想、文化都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

因此,必须把它从单纯占卜预测和儒家思想文库中剔除出来,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周易》的基本内容《周易》的内容基本分为三大部分:1.《周易》本有的六十四卦象、卦辞、爻辞。

2.后人研究《周易》的彖辞、象辞。

《文言》、《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3.宋代朱熹补入的《阴阳太极图》、《河图》、《洛书》等四幅图。

《周易》又叫《易经》或《易》。

易,就是变化,实质上就是研究变化的一门学问。

《易》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产生于游牧经济时期的伏羲之手。

到了神农氏时它叫《连山》,黄帝时叫《归藏》,夏朝依《连山》,殷商依《归藏》,在周为《周易》。

在《周礼》中,大卜执掌三易:《连山》、《归藏》、《周易》。

这说明其时《连山》、《归藏》还存在,后来这二易失传了,今日能看到的仅仅是《周易》。

《连山》、《归藏》有其自身缺陷,它仅有卦象,没有文字,卦义全凭占卜者记忆和分析,用起来很不方便,因而也就失传了。

《周易》不但有卦象,还有各卦的卦辞、爻辞,占卜者一翻书就知道。

用于占卜预测,当然是《周易》简便好用。

易的核心是八卦,所以易又叫八卦。

二名区别是八卦说的是形式,易说的是内容。

再确切一点,八卦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易指这八个符号相重之后的六十四卦。

是说变化。

历史上,八卦又分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

传统说法是,伏羲创立的八卦,称先天八卦;文王重之为六十四卦,称后天八卦。

近年,韩永贤先生运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的阴阳学说、对立统一学说、天圆地方学说及地震学说,科学地证明了伏羲创立的八卦。

他把六十四卦放置天盘、地盘上演示,从而说出了六十四卦的卦序和卦位。

他还揭示出《河图》是游牧时期的气象图,《洛书》是其时的地理方位图,即后世所称的罗盘。

由此,《河图》《洛书》这一千古谜案得以破解。

我们把《周易》与《周礼》中所记载的《伏羲之易》、《连山》、《归藏》(简称前三易)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周易》是文王在狱中利用八卦这个形式编写的一部灭商建周的纲领性文献,其意不在占卜预测。

它是我国周朝建立之前,唯一一部形式与内容既不统一又相统一的奇书。

由于它是一部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著作,故尔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

它使儒家看到仁,道家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法家看到了改革,墨家看到了兼爱,兵家看到谋略和战略战术,阴阳家看到了万事万物的变化。

公亶父,姬姓,名亶(dǎn),又称周太王。上古周氏族的领袖,西伯君主,周文王祖父,周王朝的奠基人。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中的铭文称其为“檀公”。

据推算,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6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在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历史上的著名贤王。

周文王的祖父,周武王尊为太王

古公亶父是轩辕黄帝第15世孙、周祖后稷的第12世孙。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g20230313035424af96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