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胡秋银
《汉代察举科目“有道”考释》
汉代察举征辟制下的特科项目“有道”,创始于东汉光武帝刘秀,推行于东汉一朝。
举“有道”是汉代灾异谴告说、选官重经术、以经治国和经学谶纬化形势下的产物。
它伴随着光武帝宣布图谶于天下、崇尚道术之士的学术、政治趋向产生,因应汉魏之际经学去谶纬化、曹魏以降统治者禁谶纬之学、玄学兴起的学术、思想转型而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举“有道”以应对灾异,表明汉代政治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非理性因素。
后世虽无举有道的措施,但统治者信用有道术之士的行为依然存在,可见中国政治传统中非理性因素一直有其影响。
罗凯
《卫将军“复兴”
——汉魏制度变迁的一则案例》
卫将军本是西汉四大“比公将军”之一,但东汉末年其朝位远远落后于其他三个将军号,甚至不如辅国、度辽等将军。曹魏一朝,卫将军的地位逐渐提高,尤其是在司马昭任职时,卫将军终于实现了“复兴”,重新跻身地位最高的四将军之列,并为晋朝所继承。但卫将军的“复兴”是有限的,较之西汉,其权力则一去不复返了。
戴卫红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所见“帅”的探讨》
长沙走马楼吴简中的“吏帅客”是吏客和帅客的合称,“帅”不是统率之意而为名词;屯田帅为屯田司马和屯田民之间的钮结,屯田民分散在各丘居住,由屯田帅统率,而屯田帅由屯田曹来任命管理;佃帅是在佃种过程中产生的首领,其“帅”的身份可能由“部曲田曹”来任命;贼帅可能与贼曹有关。
而贷种粮简中的“帅”、某丘帅、某丘故帅为一类,表明帅与丘的管理密不可分;而“乡吏魁帅”“乡典田吏及帅”这样的连称,则表明“帅”与乡吏、里魁同为地方基层吏员,并不是自治或民间推选,而是政府任命的,与“乡吏魁帅”“乡典田吏及帅”对应的基层行政机构便是“乡里丘”和“乡及丘”,而吴简柒·1476中“当署丘里”即表明丘与里为平行机构。
这为我们认识吴简中“丘”的性质提供了一个侧面,也为认识孙吴时期基层行政组织及其职官提供了鲜活的一手材料。
严耀中
《语境、参谈意念与魏晋玄学之属性》
魏晋玄谈作为一种意识阐述的话语方式,其参与意愿、话题和语境不仅彼此之间互相影响,而且反过来诠释或构建了话语所负载的思想。由于当时客观条件所决定的谈玄者之意愿、话题和语境具有社会公共性和政治现实性,也就脱离不了在社会上占有支配地位的儒家思想的范围,并且成为其发展史中的一个方面或阶段。
赫兆丰
《<宋书·宣贵妃传>流传及佚文考
——兼考今本<宋书·刘子鸾传>的错页》
《宋书》卷四一原有《宣贵妃传》一篇,后在流传过程中亡佚。
今本《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有一大段内容不符合《汉书》以来的正史皇子传记书法,这实际上是原本《宋书·宣贵妃传》的一部分佚文。
《宋书·始平孝敬王子鸾传》是由《子鸾传》和《宣贵妃传》拼接而成。
这种面貌很可能是由古书传抄中的错页现象造成的。
另外,在《文选》卷五七《宋孝武宣贵妃诔》的李善注中还零星保存了《宋书·宣贵妃传》的三条佚文。
姜望来
《中古史籍与道经中
所见“六夷”与“中国》
中古史籍与道经中所见六夷之名,其含义及流行与消歇之时代基本一致,既反映了南北分裂、胡汉对峙之特定时代与民族背景,同时也为推测、判断中古时期某些道经之具体形成时间提供了有益的范例;晋宋之际重要道经《太上洞渊神咒经》与寇谦之《老君音诵戒经》《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所涉“六夷”与“中国”之相关观念,有着较为明显的竞争意味,反映了南北道教各自发展的努力及在南北政权间不同的政治倾向。
陆帅
《萧梁前期的晚渡北人:
新刊梁<普通二年墓志>小考》
梁《普通二年墓志》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新刊南朝墓志,内容丰富。
通过考证残存志文可知,志主籍贯冀州,天监初自北魏入梁,仕至广州刺史,在兴建浮山堰一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根据考古发现与墓志记载,萧梁政权在志主死后为其安排了较高规格的葬礼。
淮南战局在萧梁政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志主作为归降北人的特殊身份,应是其原因所在。
《普通二年墓志》对于补充文献缺环、揭示南朝后期晚渡北人的活动实态、观察萧梁政治的人群分野与权力结构变动皆具价值。
梁《普通二年墓志》拓片
周文俊
《南朝官职除拜考述
——以制度程序及过程为中心》
南朝时期,除、拜是朝廷命官授职的基础程序,两者依托文书行政与官场仪式进行各自的运作,分别形成了除官日与拜受日两大基准时间,由此构成了官职任命的完整过程。“新除”官衔,是此过程状态的一种制度标识。这是此时期汉唐之间官职除、拜经历了制度性分化以后的结果。与此相应,史籍文献对官职任命,存在不同的时间记录。
赵杰
《北魏长川与牛川位置考》
长川和牛川是北魏前期具有重要地位的两处地点,本文梳理有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北魏初期的有关历史事件对它们的位置进行了考证,指出长川在于延水(今东洋河)上游一带;牛川则有阴山南北之分,一处在阴山以北的今内蒙古自治区希拉木伦河一带,一处在阴山以南的于延水附近,或是于延水至善无(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古城村)间的“察哈尔湖区”。
郭硕
《中古源氏的郡望变迁与身份认同》
“河南洛阳”是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虏姓士族所奉的郡望,也是迁洛代北鲜卑贵族融入华夏士族社会的符号与标志。
河西秃发鲜卑后裔,入魏后又与北魏皇室联宗的源氏,孝文帝迁洛后曾因为特殊的原因长期以凉州为郡望,但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与凉州的关系日渐疏远。
源氏子孙使用“河南洛阳”郡望是入唐以后的事,源氏遂成为唐代洛阳虏姓士族首七姓之一。
源氏由奉凉州郡望到唐代以后奉洛阳郡望的过程,是虏姓士族群体不断扩大的典型案例,同时也映射出源氏子孙不断利用历史记忆进行身份重构,以及中古士族社会郡姓与虏姓之间的区隔最终消失的过程。
朱海
《略论隋唐之际江淮黄淮间文人群体
——以<文选>的传播为例》
黄淮、江淮一带此前文化积淀非称丰厚,但在南北统一以后,由于曹宪、李善等人的杰出贡献,一时在扬州形成《文选》之学极为兴盛的局面,使得隋唐之际在《文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自江淮黄淮一带发端的《文选》学,自南而北得到广泛传播,既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也在交流中借由科举试诗赋的文化环境而因缘附会,由庙堂走入民间,在提升整个民族特别是普通民众的文化素质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骈文也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齐子通
《五代都城设置与府县等级升降考》
五代政权更迭导致了都城改置,但是,这种都城改置往往具有不彻底性,与前朝都城相关的“元素符号”仍旧存在,一旦这样的“元素符号”对现实政治构成直接冲击,统治者才会再作革新,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历史滞后性。
五代时期与都城相关的府县名称有着强烈的政治象征含义,在府县名称的变化中可以发现其背后的政治诉求。
诸府属县的等级变化,不仅是五代政权变更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折射出政治重心东移的历史过程。
杨铭
《吐蕃时期沙州永寿寺研究二三题》
吐蕃时期沙州永寿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敦煌文献中检索出有关沙州永寿寺的藏、汉文献共21件,确定了每一件文献的纪年,讨论了其中反映的永寿寺的放贷活动,提出了该寺存在的确切时间为823-839年。并以僧人宝积为线索,指出永寿寺后来改额为净土寺继续存在的可能性。
有关沙州永寿寺的藏文文献
曹海花、刘安志
《浙江图书馆藏清抄本
<唐会要>述略》
刘安志先生近年对《唐会要》一书用力颇勤,本文即是其与浙江图书馆曹海花先生合作考察浙图藏清抄本《唐会要》的成果。
其结论是:浙江图书馆所藏《唐会要》抄本,系清乾隆五年或此前乾隆某年最后抄写而成的一个本子。
该抄本卷首有著名藏书家吴焯长子吴城的墨书题识,校语有可能出自吴城;此本后来为浙江海宁蒋光焴收藏。
该本存在多种书体,且“玄”“弦”“弘”“历”诸字,既避讳又不避讳,说明此本各卷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抄写时间也不尽相同;其与四库本及国图所藏10521本基本相同,当出自同一个抄本系统;与国图所藏03873本之间又存在某种关联。
这五种抄本所记,均与江苏镇江图书馆藏本、台北图书馆所藏两种本子、日本静嘉堂藏本等明显有别,可知它们分属不同的传抄系统,过去认为清代前期《唐会要》抄本存在常熟钱氏抄本和浙江汪启淑家藏本两个系统的认识恐需重新审视。
曾涧
《<唐刺史考全编>拾误》
《唐刺史考全编》是治唐史者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依据相关传世文献及近年新刊石刻资料,对已发现的刺史姓名、系年不当及其他相关问题,可掇拾76条提出商榷。其中,删除误列19条,订正人名讹误16条,改定原有任职时间不确或错误34条,新增入州目陇右道“雄州”和岭南道“燕州(泰州)”,同时订正潍州的建置沿革。
马思劢
《葛洪著作中的山与早期道家》
(姜虎愚译)
哲学道家与宗教道教两分并不能完整覆盖一切与“道家/教”相关的历史现象,此外还存在一种以养生术为主要内容的早期道家,它最初在《道德经》中就已得到了体现。
早期道家中的另外一种则为《庄子》中的坐忘道家,两者都以道论为中心而分别侧重于身体与精神修行。
葛洪继承并发展了早期养生道家的知识系统,将其与炼丹术整合进“仙”这一标签之下,自其伊始就与山林关系密切。
本文以葛洪作品为中心,从入山道家信徒们的生活实践,宗教体验,知识传承及社会关系等方面观察山林是如何成为该群体之修道场所的,对作为宗教道教源头之一的早期养生道家给予了更深入的认识。
目录
(向下滑动预览 )
汉晋之间吴蜀的督将与都督制/ 雷家骥
再释南朝“素族”——以晋宋之际高门士族的变化为中心/黄承炳
宗子维城——北朝隋唐宗子军小考/孙正军
释唐令“女医”条及其所蕴之社会性别观/楼劲
唐初明堂设计理念的变化/吕博
唐肃宗改元宝应事发微/豆兴法
敦煌本《唐佚名诗集》与晚唐河西历史/李军
五代张全义家族与政权更替——以张氏家族墓志为中心的考察/罗亮
日藏唐抄本《毛诗正义·小戎》、《蒹葭》校议
——北宋官校《五经正义》管窥之二/李 霖
《唐会要》目录考证与复原/刘安志
唐长孺读《流沙坠简》笔记校证/王 素
五胡时代的华北社会
——特别是五胡政权与汉人的关系/田村实造 着 焦堃 译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是一份创刊于1979年的学术刊物,刊物以“资料”为名,实际内容以研究论文为主。
本刊由中国著名史学家、魏晋南北朝史泰斗唐长孺先生创办并担任主编,多位武大魏晋隋唐史研究名家撰稿,最初为内部资料,后改为公开发行,在海内外魏晋隋唐史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于2005年、2007年成功入选CSSCI学术集刊刊源。
本刊每辑由十余篇国内外著名学者的论文组成,内容围绕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包括传统政治制度史、经济史、思想史、交通史以及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整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向学术界展示中国史研究界的最新、最具价值和水平的研究成果,学术成果受到国内外史学界高度关注。
长按右下方二维码,即可预订或购买
当当网
京东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三十八辑)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 编
ISBN:978-7-5325-9084-1
定价:88.00元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