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理解《红楼梦》蕴涵的诗意?并举例说明。求解?
诗意叙事是《红楼梦》的经典特征,"大旨谈情、实录其事"是作者的写作主张。《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对赋诗、填词、猜谜制灯谜、结社赏花、题额、行酒令等情节的描写,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那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文化精神生活,都是清代当时极流行的社会风俗。
宝玉与众姐妹应元妃之命为大观园中各处赋诗,可看作是封建社会群臣文人为皇帝作应制、奉和诗。
大观园中姐妹们和宝玉作诗、吟咏唱和的种种情况,与当时的文人之间互赠诗词、唱和的活动也十分相似。
于游赏之处,诗词吟咏是自古以来文人交往的特定活动,属于普遍风气。
宝钗、黛玉、湘云等人一时兴起想出的作诗法,与当时现实中已存在的诗风颇为相似。这些小说中的情景可以说是当时的文人写照。曹雪芹立意要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广见博闻全部写入小说中,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是将家庭之外,朝廷及社会宗室文人的行为活动等素材移入家庭之内。
二、红楼梦的诗意源自于?
宝钗、黛玉、湘云等人一时兴起想出的作诗法,与当时现实中已存在的诗风颇为相似。这些小说中的情景可以说是当时的文人写照。
曹雪芹立意要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广见博闻全部写入小说中,通过各种典型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反映现实生活。可以说是将家庭之外,朝廷及社会宗室文人的行为活动等素材移入家庭之内。
三、贾府十个诗意情节?
①
黛玉葬花。
宝玉和黛玉共读西厢记。
宝玉给黛玉讲耗子偷香芋的故事。
湘云醉卧花丛。
宝钗扑蝶。
晴雯撕扇。
宝玉和黛玉联西厢记诗句,黛玉的娇羞用手帕挡脸片段。尤三姐自刎。
宝琴雪地借梅花。
宝玉雪中远行,落得个大地白茫茫真干净。还有很多诗情画意的情景!
②
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第二部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先写了林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再写林黛玉见王熙凤;然后写林黛玉见贾赦、贾政;最后写林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第三部分──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二夫人、宝玉和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这一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本文通过记叙林黛玉初进贾府的见闻感受,展现了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富贵豪华,生动地描写了贾府这一“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的奢侈生活,初步揭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贾母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四、红楼梦里的诗所表达的情感?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讲的是甄士隐的故事。甄士隐早年富足,后家道中落,正当他急忿怨痛、贫病交攻时,听到一位跛足道人吟唱《好了歌》,霎时大笑一声,有所顿悟。
喜了又悲,富了转贫,半生喜乐,半世苍凉。《好了歌》道出了人面对命运起落的恐惧,它们可能关乎健康、幸福、爱、钱财、权力,一切你放不下的东西,总有一天都要放下,归于“了”字。
如此,烦忧无解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不妨以更加通达、长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一些自以为是的执念便不再那般重要。唯有当下,值得珍重惦念。
五、金陵十二钗背后的诗意?
《红楼梦》的名字很多,其中有一个名字是曹雪芹亲自题写的,那就是《金陵十二钗》。这一点,在第一回里写得很清楚。曹雪芹既然将这部小说题名为《金陵十二钗》,可见,这个书名十分契合曹雪芹本人的观念。
《红楼梦》具有赞颂女性这个主题,曹雪芹在第一回里就开宗明义地讲得很清楚。
在小说第五回里,曹雪芹又借助贾宝玉的梦境为人间的女性构建了一个仙境:太虚幻境。
警幻仙姑是太虚幻境的主人,也是仙境中群钗的领导。
在太虚幻境中,有薄命司,其中的画册和判词预示着红楼诸芳的命运。
贾宝玉还听到了十四首曲子,这一套曲子也暗示出了她们的命运。
《红楼梦》里的诸多女性,曹雪芹用“金陵十二钗”来统一称呼她们。这就是《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的意思。这个意思倒是不难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人生感慨则是耐人寻味的。
“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小说里众位女性的群像。这些女性当中有的是正当妙龄的少女,有的是贤惠能干的少妇,有的是看破红尘的女尼,有的是身份高贵的皇妃,有的是地位卑微的奴仆。她们身份不同,性格各异,曹雪芹都对她们一视同仁,珍爱备至。曹雪芹赞美她们的才情和人品,哀怜她们不幸的遭遇。
“金陵十二钗”作为一系列女性群像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当中,可谓别开生面了,体现出曹雪芹超前的性别意识。
中国古代的传统是男尊女卑。女性长期以来被看作是男性的附庸,她们的使命就是替夫家传宗接代,替夫家相夫教子。以三从四德为代表的伦理纲常剥夺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价值。
曹雪芹对于这种性别观不屑一顾。他就是要塑造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优秀女性,为她们立传,为她们正名。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代表了一种进步的,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价值取向。
其实自古以来,刻画女性的文艺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琵琶女;杜甫的《江村三首》里的老妻;徐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里的花木兰等作品也是脍炙人口。
但是这些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首先只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其个性色彩还是不像《金陵十二钗》里的女性那样鲜明。
所以,尽管像白居易这样的作家也是同情女性的,但是他们的性别观还是没有进步到曹雪芹的境界。
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曹雪芹是第一个旗帜鲜明地提出“为闺阁昭传”的意图的,这个观念可谓不俗。
“金陵十二钗”不仅包括十二位女性。但是其中究竟有多少位,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有的学者认为除了正册,副册,又副册之外,还有两册,一共是60位。周汝昌认为,应该是108位金钗,和《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相对应,也和阴阳五行相对应。无论是60位,还是108位,都可谓是群像了。
“金陵十二钗”各具特色。
正册中的林黛玉才华横溢,清高狷介;薛宝钗温柔敦厚,深明大义;贾元春端庄典雅,关爱家人;贾探春才志兼备,精明果敢;史湘云爽朗大气,不拘小节;妙玉孤高傲世,气质脱俗;贾迎春与世无争,温柔善良;贾惜春悟性不俗,性格倔强;王熙凤诙谐幽默,圆滑干练;贾巧姐天真无邪,勤劳质朴;李纨克己复礼,隐忍坚贞;秦可卿风流袅娜,见识高远。
副册当中我们只知道有香菱,她知足常乐而又不甘平庸。
又副册当中有晴雯和袭人,她们一个泼辣勇敢,一个温柔贤淑。
除了这些人之外,像薛宝琴、邢岫烟、林红玉、白玉钏、紫鹃等人都应该可以进入“金陵十二钗”这个群体当中。
总之,“金陵十二钗”集中了各种身份和性格的女性。曹雪芹把这些女性按照不同的身份类型一一归入薄命司,对她们不幸的命运表现出了巨大的悲悯。
“金陵”这个地名也值得注意。按照第五回里的说法,“金陵省”是一个地名,是这些女子的原籍。贾宝玉的清楚自己的家乡是金陵省。金陵是南京的古称,这个地名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
关于这个地名的来历,据说是和嬴政有关。测风水的先生告诉嬴政,说南京这个地方有王气。嬴政觉得不安,就派人在山岗上埋金人,希望把王气压住。这样一来,金陵这个地名就产生了。
王安石有一首词,《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大家看看这首词,可以说是将金陵这个地方昔盛今衰的现实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回肠荡气。
在《金陵十二钗》里,第三回当中,曹雪芹就借冷子兴和贾雨村的交谈将贾府的衰败原因做了一些分析。这种盛衰之感贯穿全书。
金陵是六朝古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开始也是定都南京(应天府)。在金陵,上演了太多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时代风云。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咏叹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啊!刘禹锡的《金陵怀古》、韦庄的《台城》等都是流传千古的作品。尤其是刘禹锡在《乌衣巷》里写下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是深入人心。
而曹雪芹对南京更是怀有特殊的感情。南京其实不是他的祖籍,从曹家的家族史来看,曹雪芹祖籍辽阳。但是曹雪芹是出生于南京(江宁府)的。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曹家被雍正帝抄家之后,曹雪芹才跟随家人来到了京城。但是他内心深处还是把南京当作家乡,把江南当作故土的。所以,他才把自己的小说命名为《金陵十二钗》,以寄托自己的故园之思。
总而言之,《金陵十二钗》这个书名具有双重内涵:它一方面表达出曹雪芹对女性的怜惜,另一方面表达出曹雪芹对家乡的思念。
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它在红楼梦中的寓意是什么?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花魂。
译:鹤的影儿从寒气氤氲的池塘上面掠过,高挂在天月儿发出清冷的光辉,淹没了月下吟诗人的灵魂。
冷月葬花魂之字面解释:孤冷的月下将枯败的花朵埋葬。
其实这两句是只能从意境去体会的,若单从字面去解释则失却了本来的诗意。
这其实也可说是一种诗谶,就是通过诗来暗示主人公未来的命运,是曹雪芹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其实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都是一个道理,都是一种影射和暗示的作用。这句前面是暗示湘云会远走高飞,而后半句则是暗示黛玉将来的香消玉陨。
中秋是贾府命运的转折点,这之后贾府就开始迅速走向败落了。之前还是繁花似锦的热闹场面。但是中秋联句只有史湘云和林黛玉两人,凄惨零落之像已现。这句诗暗示了黛玉的悲惨命运,"冷月葬诗魂"又说原文应该是“葬花魂”,预示了黛玉的死亡。
③
红楼诗词中五排联句中最好的一对。
“寒塘”取于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诗:“蝉声集古寺,鸟影渡寒塘”句及苏轼《后赤壁赋》“适有孤鹤,横江东来”一段。
以“鹤影”隐湘云将来孤居形景恰好,作者曾描写她长的“鹤势螳形”。
下句“葬花魂”,本系黛玉事,“花魂”与“鹤影”也自然成对。
葬花魂,用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中事,叶之幼女小鸾鬼魂受戒,其师问:曾犯痴否?女云:犯——勉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
师大赞。
按照诗词意境去论,冷月句不如寒塘句,因为葬字为主动之情感、已隔;而寒塘句,自然、无铺垫,情却于其中。
此句解释很多,看到一种不错的。
此句诗,大多说法是与黛湘的结局有关,而我却总是想起菜根谭里的那句“雁渡寒潭”。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这是佛家语,大致是说万象皆空,所有的人,事,都是随缘聚散,不必执着强求。
就像是好了歌中所唱,好也会了,了便是好。
整个中秋联诗,由前面的人间欢乐,转向天仙的寂寥,用月的虚盈晦朔变幻比兴世事消长,从“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的热闹,转入“壶漏声将涸, 窗灯焰已昏“的寂静,再逼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佳对。
鹤渡寒塘,水映鹤姿翩,鹤去塘不留影;花好月圆,月照花颜美,花谢月不留魂。
鹤已远,花已谢,只有寒塘无波,冷月无声。
那些大观园的女儿们,就是那鹤,那花,那贾府的赫赫繁华,也是那鹤,那花,贾府的雕梁画栋坍塌了,如花的女儿也散尽了,可天地仍依旧,时间之轮仍滚滚向前......富贵又如何,美貌多情又如何?终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诗联到此处,被妙玉截断了。
妙玉觉得诗句关乎人的气数,诗句已显颓败凄楚之象,不能再这么联下去,于是自续下文,”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硬是把诗句扳回到繁华中。
可惜愿望是好的,但穷通聚散的规律不会因为诗句的改变而改变。
贾府是注定要败的,黛,钗,湘,妙等人也是注定了要四散飘零。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道出的是黛,湘自己的命运,也道出了众人的命运。
花魂鹤影空自去,冷月寒塘悄无声。
不管湘云黛玉最后的结局如何,她们终究是在似水的时光中,仙鹤飞花般远去了。
但若反过来想,湘云黛玉若是那寒塘与冷月,那么她们对待那些来了又去了的美好,会是什么心情?或许“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会在荡漾起几圈涟漪后,归于平静了吧,正如写她的那支曲子中说的“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但“情情”的黛玉肯定不会,到底是“泪尽而亡”了。
写到这儿,忽想起日前关于“花魂”与“诗魂”哪个好的讨论,现在看来,确实是“花魂”好,黛玉赞湘云的“寒塘渡鹤影”,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 那么她的对句也应该是这样的。
“花”,总是比“诗”要现成,自然,有景得多。
冷月葬花魂,可以喻黛玉,喻众女儿,甚至喻整个贾府乃至世事的兴衰,而冷月葬诗魂,则只能喻黛玉了。
七、红楼梦四首海棠诗解析?
1、林黛玉的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2、注解:
1、湘帘:湘妃竹制成的帘子。
七十回黛玉作《桃花行》也用“湘帘”一词。
用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典故。
碾冰:用玉盆的高洁来衬托白海棠的冰清玉洁。
比探春句更有诗意。
碾:研磨。
碾玉即加工玉器的工艺。
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
'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
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
2、偷来梨蕊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的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用其意境。
3、月窟仙人二句,月窟仙人:嫦娥,这里指绛珠仙子。缝缟袂:缝衣裳。缟袂:白色的衣裳,袂指袖口。意即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缟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
4、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意即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这里,黛玉联想自身平添悲凄。
3、赏析
探春是将白海棠比喻成白衣仙女;宝钗是说话太白了,惹人愁;愁从何来呢?宝玉直说清砧怨笛送黄昏;而林黛玉更直白——秋闺怨女拭啼痕。别人都交卷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 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
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宝钗)稿。
'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
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
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
八、刘心武评价红楼梦里提到过黛玉的生活很有诗意,还找出了一个情节,是黛玉吩咐紫鹃的一段话。是在第几回?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刚到了院中,只见宝玉进门,来了便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了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
”黛玉便回头叫紫鹃:“把屋子收拾了,下一扇纱屉子,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
”一面说,一面又往外走。
九、红楼梦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1、从表层的世俗意义的觉醒来说,清醒者的确是薛宝钗袭人以及小红。但从深层来说,觉醒的却只有宝黛,那是一种文化的清醒,反思继而探寻,更是一种灵魂的超凡脱俗。相对迷醉于红尘中的众生,宝黛是一种反物质的胜利。
他们超越利益,看淡权力,那功利主义的一切,以及欲望的牵绊,而完成了精神和文明的涅槃重生。对于世故之人来说,他们这种离世之姿确实是不够清醒,甚至糊涂透顶,无能之至。但麻雀又如何能理解鸿鹄的绝世胸襟和高远的情思。
2、王一贴属于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悠。
生活的磨砺,遇事游刃有余。
但就算王一贴加上疗妒汤,也“打”不过夏金桂,泼和狠万人难敌,这就是世俗生活的一个极点。
人生智慧万千,概因人为的生活难题漫山遍野,纠纠缠缠,“互相促进”,也促成了负能量文化的博大精深,永远没有胜者。
香菱香消玉殒,冰清玉洁者总是“短命”。
这种逆淘汰真的可怕。
3、席慕蓉说能对抗时间的只有诗了。大观园的青春诗意,烂漫纷芳,定是曹雪芹下笔的生发点,梦的源头。夜宴的温馨和小情调,如寒冷长夜里一盏永远微弱的灯,抵挡着风流云散后的无妄和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