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百家讲坛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史记原文记载?

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事件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列卿瓜分的事件。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家分晋,时间:春秋末年,结果:瓜分其领地而告终,背景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前376年废晋静公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发生地点晋国参与者韩、赵、魏主要人物魏击韩哀侯赵敬侯

强大的晋国是如何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

简介

揭秘:为何“春秋霸主”晋国会忽然消失,三家分晋的主要原因

平王东迁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周幽王时,废掉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其宠爱的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公元前771年,申后之父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

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

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

因为平王是由申侯拥立的,间接犯了弑父罪名,开始得不到诸侯的尊重。而且,周天子无力自保和抗拒外族入侵,须依赖诸侯国保护,致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携王余臣

周携王,姓姬,名余臣;尊号惠侯,携王,携惠王,周携惠王。姬余臣的祖父是周厉王姬胡,父亲是周宣王姬静,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姬宫湦是他的兄长。

庄公小霸

郑庄公。庄公终其一生也未能实现真正的霸主,而其子孙等皆未能成,终究在战国的时候被韩所灭,走完了它的历史历程。但是庄公是春秋初年最出彩的人物,也是春秋第一个崛起的地方政权。

历史背景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

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2]

春秋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智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3]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执政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

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即晋阳之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4]

事件过程

1、智、韩、魏攻赵[5]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分别索要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

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智伯瑶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地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

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

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却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2、赵说服韩、魏反攻智[5]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经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儿,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3、三家分晋[5]

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1]

历史影响

在历史上,“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司马光将其列为《资治通鉴》的开篇之作。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6]

历史评价

晋阳之战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

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左传事纬》明确指出: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读《春秋》之终,而知战国之始也"因此,智氏一族的存灭,不仅仅关系到晋国一国的局势,更深刻地影响了春秋战国之际整个天下的形势。

"

“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灭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了。

明末大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中即发出这样的疑问:“智伯贤而不仁,乃能得国士,异哉!贤之与愚,其亡一国也,然而愚主断不能得国士矣。”

在《百家讲坛》2011年11月28日播出的《三家分晋》中,王立群教授讲到: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战争结局不是韩赵魏三家灭智,而是智氏灭掉赵氏,那么接下来呢,接下来就是智氏灭韩,然后灭魏,最后就是智氏一家独占晋国。

再设想一下,如果智氏一家独霸了一个强大统一的晋国,那秦国能统一天下吗?那就不可能有秦国统一天下了......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解体后,另一个国家崛起了,这就是历史的一种偶然,而这个偶然就在于韩赵魏三家灭了智氏。

三家分晋过程是这样的:

晋国后期,国内大大小小的卿族势力不断相互争斗,逐渐出现以智、韩、赵、魏、范、中行六家独大的六卿势力。这六个家族的势力逐渐比肩,甚至超过晋国公族的势力。

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为强大。

后续的争斗中,范家和中行家族被赵家所灭并且占据他们的土地和人口。

当时智宣子和赵简子的年龄都已经不小,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

智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智伯,一个叫智宵。其中智伯很有谋略也很有才华,但是为人刚愎自用,武断果决;智宵才华和谋略都很普通,但是比较仁慈,并且善于用人和听取他人的意见。智宣子准备选择智伯为智家的继承人。

智家有一位谋士叫智果,当时曾经劝诫智宣子说:“智伯的才华出众,并且骁勇善战,但是他的刚愎自用非常容易招惹麻烦,这样很容易出事,很有可能智家会毁在智伯的手中”。

但是智宣子并没有听进去,还是选择了智伯作为智家的继承人。智果看到这个结果之后就到太史官那边改了姓氏,改成了辅果。

赵简子也有俩个儿子,一个儿子叫伯鲁,一个儿子叫无恤,俩个儿子各有所长都比较出众。赵简子在选择继承人上犯了难,后来自己想了一个主意。他把家族训诫的文章刻在了竹简上,对俩个儿子说:“你们把这上边的话要记好,时时刻刻为自己训诫。”

三年之后,赵简子把俩个儿子都叫到身边,询问训诫文章的内容。伯鲁一句都答不上来,他的竹简也已经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无恤对答入流,并且把竹简时时刻刻带在身上。赵简子认为无恤非常有贤能,所以选择了无恤作为继承人。

赵家有个城池叫做晋阳(今山西太原),赵简子派尹峰去管理晋阳。尹峰给赵简子出了一个选择题:是选择尽量的搜刮民众呢,还是与民同富呢?赵简子选择与民同富,并且把晋阳作为最后根据地去经营。

尹峰到晋阳之后,减少民众赋税,并且做了很多让百姓富起来的举措。

赵简子对无恤说,如果有什么事情,你可以到晋阳去,不要嫌弃哪里遥远,要把它当作归宿。

智宣子死后,智伯开始掌握智家的权利。

有一次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在一起喝酒聊天,在酒局上智伯仗着自己家族的实力比较强大不断戏弄韩康子,并且侮辱了韩康子的家臣段归。

智伯的家臣劝诫他:您不要总是戏弄他们,说不定会有灾祸降临。

智伯说:“即使是有灾祸也是由我来降下灾祸,别人谁敢?”

这个时候的智伯已经非常自傲了。

后来智伯觉得自己的土地还是不够大,于是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特别不愿意给,家臣段归劝诫韩康子:“智伯非常贪财并且自满,如果我们不给肯定会派兵讨伐我们。如果我们给他,他肯定还会去找别的家族索要土地,大家都会很不满。到时候大家就会团结起来,我们再见机会行事。”于是给了智伯一万户土地。

韩康子给了土地,智伯觉得十分高兴,就又找魏桓子要土地。魏桓子也不想给,魏桓子的谋士任章以同样的理由劝诫他,最终魏桓子也给了智伯一万户土地。

这个时候智伯的自信心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他又找赵家去要土地。

赵简子死后,无恤掌管赵家的事务,称为赵襄子。赵襄子并不害怕智伯的权利和势力,坚决不给智伯土地。

智伯一看赵襄子不给,心想你不给就对你出兵。

于是智家联合韩魏俩家军队对赵家形成包围。

赵襄子一看三家的军队我打不过啊,就准备逃走。

但是逃到哪里去呢?随从建议逃到长子邑,那里的城墙比较坚固。

赵襄子说:“那里不是最合适的地方,民众好不容易把城墙修好,还要跟我一起守城,肯定都是不愿意的。

”又有随从建议逃到邯郸,那里的仓库比较充足。

赵襄子也否定了:“不断把百姓的劳动成果拿来充实仓库,那民众们也肯定不会愿意跟我一起守城。

“还是去晋阳吧,那里是先主指定的地方,并且那里有尹峰多年的宽厚治理和经营,想来一定不会差。”最后赵简子一锤定音,决定逃往晋阳。

智、韩、魏三家军队包围晋阳。因为晋阳长期宽厚治理,城内仓库物资充足,三家联军久攻不下,这一场仗打了两年多,智伯也是非常头疼。

有一天智伯去察看地势,发现一条大河绕过晋阳城往南流去。于是他命令士兵把河的下游筑起堤坝,并且在晋阳的方向开一个口子。当时正是雨季,河水很快就漫进了城里。

智伯对韩康子和魏桓子炫耀:“看我聪明吧,我还是第一次想到河水可以攻城的。”

韩康子和魏桓子慌了,他们各自的封邑旁边都有河,脸上都露出了担心神色。智伯身边有个谋士看到了韩魏二人的表情之后,私下对智伯说:“韩魏必反。我们攻打赵国,赢了之后就可以一起瓜分赵国的土地,但是他们二人却一点都不高兴,肯定是怕殃及到他们自己的国家,所以要小心。”

结果第二天智伯就把谋士的话转述给了韩魏二人,韩魏二人解释到:“他是在离间我们为赵国开脱,难道我们不愿意早点分到土地吗?”

眼看城内粮食以及物资马上就要用完了,坚持不了多久了。赵襄子派手下的门客张孟谈晚上偷偷出城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进行游说:“唇亡齿寒,赵家被灭掉之后肯定就会继续找韩家或者魏家的麻烦。”

韩魏二人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并且一直在游说,但是害怕自己想反叛的事情被智伯知道,提前攻击自己。张孟谈说:“今天在座一共就我们三个人,不会泄漏出去的。”于是三人定好反攻的策略和时间之后,张孟谈又回到城里。

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看守堤坝的士兵,把城里的水灌到智家的军营中,智家的士兵为了救水乱成一团。韩魏两家的军队进攻智家的侧翼,赵家的军队进攻智家的中锋,直接把智家的军队打的大败。为了避免后顾之忧,韩赵魏三家联军直接进攻智家的封邑,并且杀智家全家200多人,只有智果因改名辅果逃过一劫。

随后韩赵魏三家瓜分智家土地,只留曲沃、绛给晋幽公,并且晋幽公需要朝拜韩赵魏三家。

公元前376年,韩哀侯、魏武侯、赵敬侯瓜分晋国最后土地,废晋静公为庶民,晋国彻底结束,历史进入到战国时代。

三家分晋的最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层层分封是春秋时期的典型政治模式。

一个国家内部的贵族都有领土,领土是国君封给领主的,领主只需要向国君宣誓效忠即可。这里的分封是实封,也就是领主在领地内有绝对的权利,成军权、经济权、人事权、继承权都是有的。领主一旦做大,就可以架空公室,甚至取代公室,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这种极端情况。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六卿,掌握晋国的军政大权。

晋平公时期,六卿相互倾轧,至公元前453年,六卿仅剩韩、赵、魏三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形成韩、赵、魏三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40403172610b72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