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大阳谋术详解?
①
今天和大家一起盘点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阳谋。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阳谋 !阳谋一词出自咱们的伟大领袖***主席。阳谋,是针对阴谋而言的。阳谋:就是根据现有条件,在不影响别人、也不依赖别人的前提下,因势利导、光明正大的通过改变自己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达到总体更好的结果或实现更高的希望。
先说说阴谋的意思是暗中做坏事!
那么阴谋和阳谋,就都是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了。
它们的区别在于,阴谋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高明多了,也更加难以实施。
也就是说,阳谋就是完全坦白的告诉对手你会如何行动,大大方方的暴露自己的作战方针,阳谋就算被识破,对方也是无法破解,就算对方知道这是个坑,也得往里跳,往往是战略层面的碾压。
好啦,废话不多说了,咱们开始盘点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十大阳谋。
②
管理者十大阳谋,不可不晓
第一、瞄准竞争对手,时刻用业绩超越他(她)
第二、平息矛盾,为上下级排忧解难
第三、清除垃圾工作,使员工在干中有所学
第四、注意陷阱,随时填平它
第五、发现员工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优劣互补
第六、培养员工工作能力,主动为员工承担因客观原因出现的过失
第七、愚智兼用,良驹与跛脚的骡子放在应该放的地方,人尽其才
第八、教会员工避其所短,化短为长.
第九、用人所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十、功过分明,公平公正.
若如此,则上司不怒而威,则下级不罚而畏.利在企业,上下共赢.
③
1、推恩令
背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之初,将刘氏子孙分封各地,快速消灭异姓诸侯王。刘邦去世后这些刘氏诸侯王成尾大不掉之势,严重威胁中央皇权。汉景帝武力消藩,结果酿成七王之乱。汉武帝登基后,吸取景帝教训,推行推恩令。
推恩令解释:中国的宗法社会体系一直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诸侯王的一切,其他的嫡子庶子只能获得一些象征性的封赏。推恩令实施后,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能获得封地,原本铁板一块的诸侯国瞬间瓦解,原来的八大诸侯国变成了几百个小列国。
多年之后,汉武帝正式下旨消藩,各诸侯国的实力大不如从前,已无力对抗中央朝廷,只能选择服从。
2、种桑误国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因齐襄公的错误政策导致国力大损。为了应对周边鲁、梁等国的威胁,管仲向齐桓公献策,要求全国上下都穿绨料制作的衣服。
种桑误国解释:绨,是一种丝绸制品,当时的鲁、梁二国的百姓非常擅长织作。齐国百姓都穿绨料制作的衣服后,对绨料的需求大增,就大量的从鲁、梁进口这种面料。鲁、梁二国发现织绨有利可图,就荒废农业,大力种桑发展织造业,而齐国则大力发展农业,囤积的粮食堆积如山。
数年之后,鲁、梁二国的粮食完全依靠齐国进口。此时,管仲突然宣布齐国百姓禁止穿绨料,只得穿帛料,并且拒绝与鲁、梁二国通商。没有了粮食来源,鲁、梁之民饿馁相及,两国的国君无奈只得花高价请求齐国卖粮。当时齐国百姓购买一石粮食只需十钱,而鲁、梁二国的百姓却需上千钱。
三年之后,齐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吞并了鲁、梁二国,还赚的盆满钵满。
3、围魏救赵
背景: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赵、魏、韩三国。魏国建国后,力行变法,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国进攻赵国失利,此后就由盛转衰,最终被秦国所灭。
围魏救赵解释:其实这个典故中国人都知道,就是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前往救援。然后孙膑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迫使魏军回国救援。
其实魏国救赵的精华是他的后招,围点打援。国都被围,魏军的失败就已成定局。继续攻打赵国,即便是打下赵国,当时的统帅庞涓必然会受到魏国国君的猜忌,所以他只能回军救援。此时齐军就可以选择优势地势,以逸待劳,埋伏魏军。简简单单的一个围困,就让魏军统帅庞涓陷入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困局,最终兵败被俘。
二、管仲四大阳谋是什么?
1,齐纨鲁缟之计。这是经济战的鼻祖,美国现在还在用。
2,尊王攘夷之计。这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策略,旨在维护周王的权威,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这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前身。
3,九合诸侯之计。赤壁之战,孙刘联盟抗曹,就是学这个。
4,轻重鱼盐之计。汉武帝时候桑弘羊的盐铁专卖就仿照它 。
三、讲阴谋阳谋最有名的书?
最有名的:《战国策》。
阴谋阳谋都是说的策略,在任何事情上正确的策略是最有用的,然而最有效的途径也就是最有利的策略。战国策集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策略谋略,再是古代一部谋略的大成的一部好书。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学著作。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编者: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末年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沛县(今属江苏)人。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为谏大夫。
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
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彀梁传》。
四、汉武帝阳谋是什么?
1、 汉武帝阳谋是一种政治策略或计划。
2、 汉武帝阳谋的原因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加强汉朝的国力。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农业改革、开拓西域、加强军事力量等,以达到这些目标。
3、 汉武帝阳谋的还包括他的外交政策,他积极与匈奴进行外交斡旋,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维持边境稳定,同时也通过对外征战扩大汉朝的疆域。
此外,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推行儒家思想,培养人才,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推恩令削蕃,剪除刘氏皇族对皇权的威胁
最著名的肯定是推恩令,为了削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