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将军是汉室皇族的后裔,信义闻名于天下,广交罗致英雄,求贤若渴。
如果能够兼有荆州和益州,守住那里的险要地点。
西面与各民族和睦相处,南面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修明政治。
一旦天下局势出现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扑宛县和洛阳,将军亲自统率益州的大军向秦川进发,百姓谁敢不用筐、瓶装着食物和酒水来迎接将军呢?真像这样,那么称霸的大业必将成功,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本文要说的成语便是诸葛亮口中的“箪食壶浆”,意为用筐、瓶装着食物酒水。箪,指的是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孟子》中的“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战略构想,后来这也成了刘备集团的发展策略。
这一策略的关键是两步,一是跨有荆州,二是两线出兵。
刘备集团为实现第一步花了十一年时间,不过却并不彻底,因为按照《隆中对》的构想,应该占据的是荆州全境,但事实上却仅仅占了其中的五郡,而其中的南郡还是从孙权手中借来的,后来的孙刘联盟的破裂也因此埋下伏笔。
就在刘备集团是实现第一步的半年后,荆州就遭到曹魏和孙吴的夹攻,关羽丧命,荆州丢失。《隆中对》中提出的两线出兵的构想从此化为泡影。
那么,究竟是刘备集团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失误还是《隆中对》本身就有问题呢?个人浅见,关羽败亡和荆州的失守,主要原因还是出在《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上。
因为这个构想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缺陷。
这个缺陷首先就表现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孙吴集团的利益和诉求。
其次是即便没有出现后来的荆襄之战,两线出兵的设想也不现实。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浅见,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书籍:《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