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闽南民间故事传说,闽南四大尊王传说?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不同的区域都会有不同的传说,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闽南四大尊王:广泽尊王、广应尊王、开漳圣王、惠泽尊王。现在就为大家依次介绍:

广泽尊王

原名郭忠福,自小聪颖过人,相传为郭子仪11世孙。生于唐同光元年,年幼丧父,只得帮地主放牧。十六岁盘膝于古藤上坐化得到成神。

他的母亲看见他两脚盘腿飞升,于是拉左脚阻止他离去,但左脚被拉下来依然成仙。所以他的造像为一脚盘腿,一脚下垂的翘脚造型。成圣后常显示神迹,行仁赐福,兴神助战,收到历代皇帝尊封。

其祖庙位于泉州南安市诗山镇凤山寺,分庙遍布各地。广泽尊王的信俗保护了各种民间表演艺术,保留了闽台地区过十六岁的独特习俗等。2012年,闽台广泽尊王信俗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应尊王

广应尊王原名谢安,为东晋宰相、政治家。简文帝逝世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恒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谢安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公元385年,谢安病逝,享年66岁,获赠太傅、陆玲郡公。清朝乾隆皇帝追封为广应圣王,后被民间尊奉为神祗。谢安故里位于浙江上虞市,曹娥江中游东岸东山湖,是谢安隐居地。成语“东山再起”即源于此。

开漳圣王

原名为陈元光,出生于将军世家,自幼随父坚守闽南。公元686年,陈元光在九闽的第14年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

两年后武则天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陈元光被任命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他到任后兴办学校,劝民读书,修水利惠民生,实行通商惠农政策,使号称“蛮荒”之地的漳州,从不毛之地变成百业兴旺的乐土。

公元711年,潮州一带残寇复起,陈元光率轻骑御寇,战死沙场。此后历朝历代感念其开漳之功,相继对其进行褒封。清乾隆年间,陈元光被追封为开漳圣王。现今漳州市浦南乡有一座陈元光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保护文物。

惠泽尊王

本名叶森,生于宋孝宗淳熙16年。叶森少年聪慧,富有同情心。不仅体恤穷人,也十分怜爱动物。他仗义行仁,诚心向善,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当地人对叶森称赞有加。相传他天生具有奇特功能,未卜先知,吉凶福祸都能应验,远近乡人纷纷慕名前来问事。

20岁后他坚持不婚娶,自知尘缘已尽,到魁躔南面山麓的枷吊藤上双手合十,坐化而逝。当地纪念他的广施德泽,于是根据他的面容塑成神像,供奉在上宫。因有求必应,香火十分鼎盛。

南宋嘉定末年,因显圣兴神兵助战,建立奇功,受到朝廷追赐。公元1276年,被敕封为惠泽尊王。

不知道大家看完本文后是否对于福建的民间文化传说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呢?其实大家可以在四大尊王身上找到一个共同点,那便是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事情做在前,而将名誉抛之脑后,而不是一直强调自己的存在,但却无所贡献。要相信,世上从来不会埋没任何一位善良的人。


值得看。

厦门老院子景区《闽南传奇》秀的5个理由

与众不同之1:挑战极限惊爆眼球

神游华夏演艺之《闽南传奇》秀将尖端科技和极限演出完美融合,缔造出华丽炫目、极限刺激的震撼效果,带给观众独一无二的文化娱乐体验。

世界极限高台跳水、2000吨水量自20米高空而降营造黄河之水天上来之气势、17米长巨龙腾空飞起气壮山河、18米高妈祖像水中升腾显圣威严肃穆、震撼大型设备自水底30米升起…...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奇迹都将让你大饱眼福,感受人类极限与技巧挑战的无限魅力。

与众不同之2:中国智造龙的传人

《闽南传奇》秀是第一台全部由中国人创意设计、编剧、导演、作曲、制作的演艺秀。相比其他“舶来”秀场,我们更有话语权,我们只做最原味的文化演艺,传播真正的中国文化,打造一场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秀。

《闽南传奇》秀创意团队是由具有丰富国际、国内大型演艺秀场制作经验的资深专家组成,团队聚集了众多国内文化、旅游、传媒及新型技术等行业领袖,深耕文化土壤,运用顶尖技术和极致表演诠释中国文化,创作世界多个知名作品。

与众不同之3:旋转舞台世界首创

《闽南传奇》秀打造世界首创室内360度实景舞台及360度旋转行走巨轮观众席,改变了传统的观看形式。

3000名观众一起乘坐在巨轮观众席上,在行驶中旋转360度,边走边转边看,左右270度的视角扩展延伸了观众的观赏面,加之水陆空三位一体的表演交叉呼应,彻底颠覆了剧场舞台表演模式和观看形式,这种奇妙的创意和设计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没有的,的的确确的中国首创、世界首创。

与众不同之4:舞台特效如梦如幻

纵观国际优秀剧目都离不开时尚新潮的创意和高科技舞美的包装,一场精彩的舞台表演离不开精湛舞台特效的默契配合,作为“世界第一秀”,《闽南传奇》秀在舞台特效方面上可谓做到了极致。

《闽南传奇》秀舞台机械设备的使用规模是拉斯维加斯单一秀场规模的5倍之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发明专利和舞台实用新型专利达28项,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LED屏幕分置在实景之中形成视频与实景的虚实结合使观众如梦如幻。水陆空全方位的三维立体交叉演出形式,打造震撼、惊险、刺激、淋漓尽致的观演体验。

与众不同之5:舞台特效如梦如幻

《闽南传奇》秀融合了闽南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神话传说故事叙事、地域民俗风情铺陈、传奇人物史实串联,打造惊险刺激、绚丽动感、身临其境、精彩震撼的六幕闽南风情实景秀,让观众在一个小时间中享受到多视角扑面而来的层层冲击,完美体验妈祖文化、南洋文化、闽南文化和中华文化。

将舞台艺术化,将艺术舞台化,享受一场“世界第一秀”的艺术盛宴。


闽南传奇值得看。《闽南传奇》由华夏文旅集团董事长夏春亭担任总策划、总导演、总编剧。在编撰《闽南传奇》秀的过程中,将闽南文化的精髓,融入于神话传说、民俗民风和历史人文的浩浩汤汤之中,历历有感动、场场有悬念、幕幕有传承。

整场演艺分为《天造鹭岛》、《岛城大战》、《南洋历险》、《渔村人家》、《龙的传人》、《福佑华夏》六幕剧情,以“好看、好听、好玩”为宗旨,打造出一部面向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大快人心的演艺。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特掘的传说:传说中有一个无儿无女的寡妇,独自生活了很久。

某天,寡妇到河边挑水时,遇见了一条小蛇并把它带回家当成亲生儿子来抚养,并取名为特掘(壮语中意为断尾),特掘长大后,化身为人,端茶奉药,以尽孝道。

后来,寡妇在农历的三月三日去世,特掘飞天成龙,寡妇便被人们称为龙母。

据说,每年到了农历三月三这天,大明山一带都会刮起一阵异于寻常的大风,当地人说,这是特掘来给龙母扫墓来了…

即,三月三,龙拜山。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作为一部描写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闽南传奇秀》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关注。该节目以讲故事、表演传统习俗、展示闽南特色美食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闽南地区的文化魅力。

观众可以通过节目了解到闽南地区的民间传说、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闽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传承和珍视。总之,如果你对闽南文化感兴趣,那么《闽南传奇秀》绝对值得一看。


闽南地区的祭灶王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

在闽南地区,祭灶王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开始准备祭品,包括糖果、水果、糕点、酒、米和肉等。

首先,家人们会在厨房里布置一张供桌,将各种祭品整齐地摆放在桌上。接着,点燃香烛,向灶王爷祈求平安、健康和好运。然后,家人会一起向灶王爷行三鞠躬礼,表示对灶王爷的尊敬和感激之情。最后,家人们会品尝祭品,分享美食和欢乐。

此外,在一些地方,还有一项有趣的习俗叫做“扫灶”,即在祭灶王之前,用稻草扎成一个小扫帚,然后在灶台上扫几下,以驱逐旧年的厄运和邪气,为新年迎来好运做准备。

总之,祭灶王是闽南地区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它代表着人们对家庭幸福、健康和繁荣的期盼和祈愿。


腊月24,在福建闽南地区祭灶。这可以说是闽南每家必备的小年习俗。古时中国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在这一天。


1、 华人风俗

传统华人的丧葬习俗,一般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形成各地风俗民情。

1、1 江汉平原:红白喜事一样锣鼓

江汉平原上人们娶亲一般是又吹喇叭又打锣鼓,为死人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但潜江浩口镇一带风俗特殊,不管是娶亲还是送葬,只打锣鼓不吹喇叭。

传说,从前潜江有个县太爷是有名的色鬼,一听见娶亲的喇叭响,就吩咐手下人把新娘子拖进县衙过一夜,许多青年男女与之抗争丢了性命。

有一位穷秀才娶媳妇前灵机一动,用送葬鼓乐迎亲,即娶亲时只请打锣鼓的、放鞭炮的,不请吹喇叭的。果然,穷秀才平安地娶回了媳妇,县太爷却全然不知。

后来人们就学着穷秀才的样子娶亲,时间长了逐渐成为风俗传承到今。现潜江一带依然娶亲时不吹喇叭。

1、2 荆州:阎王请喝忘魂汤

“出门三五里,各处一乡风”。

荆州各县的丧葬习俗不尽一致各有特点。

据说阎王爷派阴差“无常”专门摄取那些在生死簿上已被注销了的人。

因此,松滋县有这样一个习俗:病人弥留之际,其亲属要请健壮男子手执刀剑,围坐在病床前,还在床上罩上渔网,说这样可以阻止“无常”接近病人。

人一旦撒手西去,家人却刻在门外烧“落气纸”,这是给阴差送的草鞋费,让他在押送阴魂时不要太粗野;人们还要请僧道“开路”,烧纸轿、纸马供死人代步用;“开咽喉”目的是让死者在阴间也能进食。

仙桃地区还有这样一个风俗,人死之后,在死者嘴里放几片茶叶。传说,人死了后也不忘亲人,天天哭泣不肯去见阎王。阎王就做了一种“忘魂汤”,又在汤里放上几片茶叶,派夜叉端去劝死者喝。死者口哭干了,以为端来的是茶,接过就喝,结果这一喝把什么都忘记了,乖乖地去见阎王了。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1、3 鄂东北黄冈:夫亡丧妻哭姐妹

鄂东北黄冈有一个奇特的风俗,不管是丈夫死了妻子,还是妻子失去了丈夫,他(她)们在哀诉哭泣时,总是一口一声“我的姐妹呀!”为什么不称夫妻而称姐妹呢?据说这是自古传下来的风俗。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月亮妹妹性情乖巧,听了盘古的话,吓得脸色发白,忙躲到树林里去了。

太阳哥哥脸色绯红,冲着盘古说:“我们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盘古说:“世上没有人,要你们太阳月亮做什么事?这样吧,我这里有一副石磨,你们一人拿一块磨,从天上往地下滚,要是磨合在一起,你们就结为夫妻;若磨合不到一起,你们就还做兄妹”。

太阳这才点头同意。

盘古将磨交给,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太阳哥哥和月亮妹妹结为夫妻。此后,世上夫妻都称为兄妹。后人也不敢看太阳,一看眼睛就针扎样疼。

1、4 满梅:将逝世者捆在椅子上

在满梅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即人死后要把尸体扶到椅子上坐着,还要用一根绳子捆起来,死者面前再放一张小方桌。 为什么有这样的习俗呢?

据说从前有一个媳妇常虐待婆婆,婆婆年纪老了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婆婆死了,尸体被放在椅上坐着,亲戚朋友都来吊丧,媳妇也到椅前哭几声应景。不料婆婆阴魂不散,一下子从椅子上跳起来,把媳妇死死抱住,人们怎么也掰不开。

媳妇知道婆婆死也记住了自己的不孝,只好当着众多乡亲面,将自己如何虐待婆婆之事一一讲出。大家都跪下为媳妇求情,婆婆这才把手慢慢松开坐到椅子上。

后来人们怕再有这样的事发生,就把死人捆在椅子上,面前还放一张桌子挡住,这样死人也就跳不起来了。

1、5 土家人:欢喜跳丧送亡人

跳丧是土家人特有的丧葬习俗,又叫“散忧祸”、“撒尔活”。这种在亡灵前跳一夜丧鼓舞的习俗,据说是由巴人传下来的。

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

长阳就有这样的歌谣:“半夜听到丧鼓响,不管是南方是北方,你是南方我要去,你是北方我要行,打不起豆腐送不起情,打一夜丧鼓送人情。

”死者的家人也早早地准备好姻酒,腾出跳丧的场子,将亡人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在棺材的左前方放一个自制的大牛皮鼓。

随着门外“嗵、嗵、嗵”三声铳炮响起,一班班男女老少涌进堂屋,他们在棺材前的空地上互相邀约,踩着鼓点边歌边舞。

他们的头、手、肩、腰、臂、脚上下一齐协调动作,跳着变幻多姿的舞步。

他们时而相互击掌;时而绕背穿肘;时而扭肩擦背;时而嘴唇触地衔物,说是“燕子含泥”;时而蹲下踮脚打旋;时而相互嬉戏;时而沉默;时而呼啸唱和。

是欢乐还是悲哀,难以说清。

不过土家人有这样一个习惯:热热闹闹陪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

1、6 武汉:清明扫墓奇观

每当清明前后,一向冷清寂静的石门峰、扁担山、九峰等公墓区顿时热闹起来。车声、鞭炮声、哭声、嬉笑声以及小商贩叫卖香烛、纸线、食品的吆喝声遍于四野。只见满山烟雾缭绕、火光点点,从山脚到山顶布满了人群,形成了武汉地区独特的祭扫习俗景观。

武汉人最看重的是庙祭和山头祭。从前富裕人家要烧91斤纸钱,表示对死者“九死一生还”的寄托,还要点9柱香、9支红烛,供奉的食物由必须有肉包子和香饼,以使死者在生还转世步出阴间时免受恶狗的缠噬。

当然,这些老规矩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但武汉人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只是在形式上加以变异。

如扫墓时携同家人和朋友踏青,祭毕,人们围坐在一起吃一笼酒菜或面包冷饮,然后春游踏青,边聊边挖野菜,据说这种野菜吃后可使人避邪防病。

有的人家并无家人坟冢,但也随扫墓人流来到郊外,选择一环境优雅之处,用树枝就地划一圆圈,权当祖宗之墓烧纸焚香,然后席地而坐野餐,最后踏青于郊野。

这样的人家是以祭扫为次,郊游为主。

葬礼习俗:殓期

殓期指的是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因此丧葬仪礼一开始,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

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

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

故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

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

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

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

入殓时,凡生肖五行与死者相克者,均应回避,以免犯“冲煞”,收殓后,孝男孝女需将死者生前所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送至郊外或村外焚化,俗称“送草”,或叫“送脚尾”。

事毕,再由道士在室内外进行一些祓凶驱邪的仪式,俗称“收乌”(或于守灵结束进行)。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死者的家人知道了,他们不愿意死者忘记自己的亲人,就设法糊弄夜叉。事先在死者嘴里放上几片茶叶,待夜叉来劝喝“忘魂汤”时,看见死者嘴里有茶叶渣,以为已经喝了“忘魂汤”。这样死者也就不会忘记自己的亲人了。

相传盘古开天劈地时,世上还没有人。盘古琢磨着怎样造出人来,一抬头看到太阳和月亮兄妹俩,就要他们结为夫妻生儿育女。

盘古将磨交给太阳和月亮,他们提起往下一滚,盘古暗中用手一点,滚下去的磨正好合在一起。盘古说:“这是天意,你们只好这样办。”太阳还在犹豫,怕后人笑话,盘古给他一把针说:“要是有人敢看着你笑,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

在土家山寨,不论哪家死了老人,乡邻们都不顾劳累从各家赶来,为亡人跳一夜“撒尔活”。

殓期指的是人死后至入棺这个阶段。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曾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因此丧葬仪礼一开始,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


普渡节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祭敬亡魂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

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闽南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福建闽南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传统民俗节日。

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

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 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

至***成立前,闽南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

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当地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普渡节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柔和农历7月15,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开始做普度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众生气对自家人不利。

有因为新化是中国闽南文化重镇,久负盛名,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民间故事。

比如著名的《赖宅怪谈》,《葫芦娃》中孙二娘的原型——孙猪婆,还有《***》中的“新化妓”,都是闽南文化中著名的故事人物。

另外,新化还有许多流传于民间,反映出新化人民智慧和厚重历史的民间传说和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如端午节的龙舟赛、抬九皇爷、官庄白娘子等,都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有因为新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县,有很多民间故事被流传至今。

比如《云洞》、《四五大行动》、《东湖二十四桥》等等,这些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非常值得去了解和体验。

此外,新化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节日活动,比如元宵节上的鼓舞、踩高跷等,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3122011181373b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