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唐朝时期绘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这里介绍李昭道绘画作品。
李昭道,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唐朝宗室,彭国公李思训之子,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曾为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人。世称“小李将军”。擅长青绿山水,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膩精致,虽“豆人寸马”,也能须眉毕现。常作《秦王独猎图》,描写秦王骑逐野猪,引弓待发云势跃然纸上。
李昭道能“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为历代所称颂,《唐朝名画绿》则称他画的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
唐代的山水画继隋代之后,更加蓬勃发展,趋于成熟,并且形成风格不同的两大流派。
一是以初唐的武将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一是以盛唐文臣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
明代董其昌以佛教禅宗南北之分来譬喻李思训和王维,称李氏为北宗山水的鼻祖,而将王维视作南宗山水的奠基人。
“青绿山水”以勾勒为法,用笔细密,颜色以石青、石绿为主;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勾以金粉,使画面产生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亮丽壮观,工整细致。
主要作品有:《明皇幸蜀图》《春山行旅图》《山庄幽居图》《集贤院》《洛阳楼图》《仙山楼阁图页》《龙舟竞渡图》《仙山楼观图卷》等。
唐朝时期李昭道杰作《明皇幸蜀图》赏析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传)纲木设色纵55.9厘米,横45.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所描绘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
画面安排了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巧妙地画出这队庞大队伍。
作者匠心独运,将一群负带行李十分劳累的侍从和马匹,位置画面的中心部位,而把唐玄宗的“马惊不进”和妃嫔、侍臣等贵人,压缩在画幅的右角。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局部)之一
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构图雄奇,丘壑峭削,人物生动,意趣微妙。画中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宋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绘画的风貌。
画者用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设色,不加皴斫,保持着李氏父子“金碧山水”的一派遗风,但却做到了色不压线,保持着线的节奏美,并能达到色彩明丽和谐,格调典雅,使得画面场景复杂而又具体,色彩绚丽却沉着和谐。此图时代特征明显,体现了李氏父子的绘画风格。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局部)之二
《明皇幸蜀图》不论从山石配置的左右对称性,或嫔妃、仕女的头饰、鬃马等造型都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样式,这些均可从唐代山水壁画或出土的唐三彩人马俑中发现类似的范例。不过,虽然这幅图的祖本可能出自唐人之手,但经宋人辗转反复临摹,现在看到的这幅《明皇幸蜀图》已渗入了宋人对山水结构的理念。
画左边还安排有一队人骑正在栈道上行进。
此画构图雄奇,以山水为主,人物鞍马为辅,山水画的比重在构图上明显增强,在构图意识上进行了创新,对于后世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画中山势突兀,白云萦绕,人物动态及其衣帽服饰都刻画得细致入微,马匹、骆驼也描绘得生动有趣。
画上奇峰、峻岭、巨石、白云、流水,都用细线勾出,而且作者用线条表现出了岩石的形体和结构,塑造出了山峰的雄伟气派,改变了以往画山石只能表现出山的象征形象的作法,这在唐代山水画中是极少见的。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春山行旅图》赏析
李昭道 《春山行旅图》 绢本 纵95.5公分 横55.3公分 上方纸本 纵5.2公分 横55.4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山行旅图》同为《明皇幸蜀图》之不同临本。
惟此本设色精妙,多以石色丹粉重彩为之,但敷染有层次,色彩对比相宜,山石树木人物车肇纤微毕观,细致入微,人物车马的造型在总体感觉与势态上多类宋摹本之唐代鞍马人物造型,特别是侍从人物鞍马与大量唐代壁画中的仪仗出行图中人物鞍马之造型颇多总体相似之感。
全图未见披法,全以细笔勾描,但在坡脚、水口、山头与石凹等处,用笔已现粗细变化,转折勾祈中也显出提按起伏与缓急变化;渲染的成功又加强了笔法的这种变化,使作品仿佛有种经擦皱的染法才能达到的视觉效果。
从总体上看,这幅画在构图上较多保留着早期全景人物故事穿插其间的山水画特征,远山、白云、峰峦均层层布置,山头树木还保留着早期布局的基本特点,山下林木则描绘精细,大小安排得当,近处个别树木在错置上已颇多带上了后来临摹者的处理,但在大体上还不失为有一种“唐人风韵”的青绿山水画作品。
整幅画面青绿明亮,色彩夺目,其绘画风格很明显是沿用了六朝以来的青绿设色法。
此法先用墨线勾勒山石轮廓,再用石青、石绿区分山石向背进行晕染。
画面布局思路清晰,唐玄宗的车马队伍仿佛是这幅作品的主线,山石、树木位置上的经营完全是依队伍的行进而精心安排的。
在山石的描绘上,结构分明、轮廓精工,用线刚劲;树木的造型,已完全脱离了六朝绘画“伸臂布指”的稚拙状态,其姿势具有高低偃仰的变化。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山庄幽居图》赏析
李昭道《山庄幽居图》 册页 设色绢本。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集贤院》赏析
李昭道《集贤院》 立轴 设色绢本。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洛阳楼图》赏析
李昭道《洛阳楼图》轴。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仙山楼阁图页》赏析
李昭道 《仙山楼阁图页》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龙舟竞渡图》赏析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唐朝时期著名画家李昭道《仙山楼观图卷》赏析
唐 李昭道(传) 《仙山楼观图卷》 绢本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画一个独立的画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隋代是中国青绿山水画形成的初期阶段,直到唐宋时期到达顶峰。
而在唐朝后期,因为开始重视墨技法的体现,而不再重视色彩的表现,对于色彩的表现甚至遭到拒用,所以色彩的地位变得越来越次要,在元代以后逐渐走向衰落。
纵观历史,青绿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清晰,通过观察元朝后期整体发展情况,似乎无法媲美唐宋盛行的主流时期了。
在唐代诸多传世画作中,很明显,《明皇幸蜀图》就是我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标志性画作,说明了此画派在这一时期已经走向成熟。
后世很多有影响力的画作都是以此画作为范本创作出来的,因此可以看出此画作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画作特殊的历史创作背景、画家的特殊身份背景以及画家独到的选题、设色、技法及其创作风格都是后人研究的对象和竞相临摹的范本,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绘画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