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如何重新认识,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由天道而来的人道,总括起来五个字,就是公、诚、仁、中、行。

公,就是无私、公平、公正;诚,就是诚实无欺,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仁,就是仁爱,人与人之间互相敬爱,舍己为人;中,就是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不左不右,恰到好处;行,就是行动,就是力行,就是做。

这五个字,是中国文化中做人做事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道统,指引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一定能够指引中华民族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许多人说儒道释是中国传统文化,其实不然,释所指的佛教其实是从印度传过的。

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胡说八道一词的由来便是指胡人(印度人)论说佛教的正八道,佛教主要采用两个方法来进驻中国,第一个方法是把佛和菩萨进行神化和偶像改造,大肆撒谎说佛能佑人来欺骗中国人,并以恐吓手段进行逼引,第二个方法就是善变和诡辨,吸纳许多儒道传统观点并说成是自己的……

有一种说法,虽然挺刺耳,却又很真实:许多中国人既是很看不起印度人,却又同时去烧香叩首敬拜佛或菩萨(都是印度人),并信仰印度人所创造的佛教……

佛教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印度区域在古时又称身笃、天竺等,唐朝开始统称为印度,佛陀出身的尼泊尔,也是古印度的一个地区,佛陀的悟道和传教都是在印度,僧团人员也是印度人,僧团的部分人演变为菩萨…

人造的必比人低等,佛教造像据说有表法、教具或者是为了思念老师等效果的,从任一角度看,都应该尊重其印度人的形象,但中国佛弟子改变其成为汉人胖乎乎的形象,佛本不佑人的,许多佛弟子又把佛进行神化(为了骗钱?),配上闪耀的金光(佛经说:凡着相的不是佛),这些佛弟子生硬硬的把佛教弄成低级愚味的偶像崇拜那样…

这会不会是一种谤佛行为呢?

中华传统文化,从来不在布满灰尘书架之上,却涓滴无遗流淌我们的血液之中。

难道不是吗?祖祖辈辈信奉慈孝,世世代代恪守耕读,家家户户景仰仁义,中华文明大河,方才呼啸而来,始能奔腾而去。

怎样“重新认识”,须要输液换血吗?

如何“正确看待”,必须重铸魂魄吗?

忍看当下网络,盖文革思维作祟,诅咒儒学孔孟成癖,盖阶斗意识癫狂,詈骂传统文化成瘾。难不成,中华民族又临存亡关头,须要灭史、灭文、灭传统,自我了断?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的中华儿女创新审视古今上下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着三个共和时代(原始共和时代、国人共和行政和诸子变革的轴心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诞生的语言文字典籍揭示并构成了“以人为主体的核心内容与表现形式同一的中介名称——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文化历史唯物自然辩证法”,不仅古今上下五千年一脉相承,而且中西马哲融会贯通,具有普遍适用的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价值!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百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度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回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

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

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答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1、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3、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4、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这些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

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如今有很多学校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内容基本上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并以儒家的典籍为主,旨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情操,丰富思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

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

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

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这句话同时也是清华、北大两座高校的校训。

自立自强,刚健有为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

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志存高远“志”是指某种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种价值目标的宏愿和决心,同时也是追求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强大精神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立之事。”“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2、刻苦坚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种刻苦并非心血来潮、一曝十寒,而是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古人特别注重“守志”,强调志向的一贯性、稳定性和坚定性。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梁启超说:“人之大患,莫甚无恒。

”中华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弘毅坚忍的性格。

3、逆境奋斗中华民族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面对逆境,从来都没有被艰难险阻所吓倒,反而越是艰险越向前,百折不挠,越挫越勇。

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列举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惨遭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发愤写成了千古名著----《史记》,成为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4、乐观进取《论语》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语,表现出乐观进取的精神。

5、革故鼎新《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历史上每当利弊日久时,总会有改革和革命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如北宋时王安石变法,清末时康有为、梁启超维新都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靠着上述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奋发进取,战天斗地,百折不回。

这种精神成就了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国文明绵延不断,生生不息。

“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宽广仁厚、兼容并包的精神特质。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爱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厚德载物”的精神特质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博大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国文化既有独创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根植于内心的民族精神食粮。

当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我们要跟得上。

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才能更好的平衡社会。

1、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才能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文化力量。

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的互补共生,才最终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长葆活力。

3、青少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4、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意志,可扭转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社会的进程,西方世界经济,文化等方面呈衰弱之势,而中国正当处于崛起当中。首要做到文化自信,而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也有借鉴以及积极的一面,应当深刻学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f20221207113824198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