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蟋蟀的资料100字,蟋蟀的外形以及生活习性一百字?

蟋蟀的外形: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

我对蟋蟀的了解:蟋蟀不仅会叫、好斗,而且有高超的建造住宅的本领。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语言十分风趣的笔记,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文中大量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

蟋蟀特征: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蟋蟀的生活特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1、蟋蟀的特点: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

2、蟋蟀的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

蟋蟀外形特点是头圆,

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

这只蟋蟀全身呈黑褐色,一对不会转动的黑油油的眼睛镶嵌在触角下方,背部有两片薄膜。

一身黑亮的盔甲,一对长长的触角,加上又尖又细的尾巴,组成了那只可爱的黑色战将——蟋蟀。

它浑身紫黑,有一对小眼睛和两只长长的软须,嘴里还长有一对锋利的牙齿,一左一右就像两扇门。

全身呈褐色,有很长的触角。后足大,善于跳跃。雄虫体长20~25毫米,有2根尾须,俗称“二尾子”。雌虫有4根尾须,两长两短,中间还有一个产卵管。蟋蟀头顶漆黑且有反光,上有橙黄色纵纹。雄虫前肢长达腹端,大多数个体无后翅,也有少数雄虫有后翅,并能飞翔。

雄虫发音镜略呈长方形,鸣声洪亮。音节匀称,略有施音。发音时,两个前翅竖立起来,因摩擦而发出“吱吱吱吱”的声音,能连续鸣叫不已。

1、蟋蟀的住所和卵

蟋蟀是人们熟悉的较为著名的昆虫。它生活在草地上,它的歌声和住所都颇有特点。寓言大师拉封登曾用诗描述、赞颂过它。另一位寓言家还曾以蟋蟀的口吻说:“我多么喜欢我深深隐居的地方!要过幸福生活,就在这儿隐藏!”

我曾亲眼看到蟋蟀在洞口卷动着触须,腹部对着阴凉处,背朝太阳……蟋蟀的洞穴一般都挖在朝阳的斜坡上的草丛中。这样做的好处是洞穴外面的雨水可以迅速从斜坡流掉而不致直接灌进洞穴里去。洞穴的通道约一个手指头宽,整个深度至多有九寸。

它的走向有时曲折有时笔直,尽量与地势的变化相适应。蟋蟀的洞穴口留有一簇草,这一是为洞穴挡雨,再者是为隐蔽洞口,以保护整个洞穴。每当四周静谧时,它们会在洞口的草丛中嬉戏。

蟋蟀的洞穴里面并不豪华,但也不粗糙。洞穴通道尽头才是卧室,向比较而言,这里最为宽敞,光滑。整个洞穴显得十分简朴、干净、卫生。蟋蟀十分珍惜它辛辛苦苦修建起来的住所。无论是春天还是冬天它都不搬家。

在昆虫中拥有一个固定的住所,并独自享受祥和安宁的生活的唯有蟋蟀。蟋蟀一般选择环境卫生,方向朝阳的地方,作为它的住所。

2、蟋蟀的歌唱

在前面我向大家介绍了蟋蟀的住所及其产卵情况,这里我们来说说蟋蟀的歌唱和交尾。和其它昆虫一样,蟋蟀也会唱歌,蟋蟀歌唱的乐器很简单,有齿条、琴弓和振动膜。

与其它昆虫不相同的是蟋蟀是右撇子,它的右鞘翅几乎把左鞘翅全部遮住。不过它的两个鞘翅的结构完全一样。两个鞘翅都有一片宽大的透明干膜组成,跟白色的洋葱皮一样薄,且能振动,是蟋蟀发生的部位。

鞘翅的中间有两条翅脉。两条翅脉间有凹陷,在这凹下的间隙中有五六条黑色皱纹。这些皱纹构成摩擦动脉,为振动发生创造了条件。两条翅脉中,有一条切成锯齿状的就是琴弓。它共约有150个锯齿,都呈三棱柱状。更妙的是它知道抑扬顿挫,根据需要调整它声音的强度。

在乐器颠倒的情况下蟋蟀也会唱歌吗?我试验的结果证明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仍不就此罢休。我去找蟋蟀的幼虫,留意它蜕皮变形的时刻。这时只见它的翼和鞘翅像个极小的皱薄片。五月初的一天我终于看见它蜕皮了,它把它破旧的粗衣服扔掉了。

除了鞘翅和翼纯白色之外,它的其他部分是栗红色。蟋蟀刚刚从外套里出来时它的翅和鞘翅都是又小又皱,残缺不全的样子。不过随后鞘翅膀会慢慢长大。后来我发现两个鞘翅的边沿碰到一起,且右边的就要盖在鞘翅上了。

这时我便用一根草轻轻的改变鞘翅重叠的次序,把左鞘翅个在右鞘翅边上,且成功了,尽管它有时不好好配合。

到了当天下午3点左右,蟋蟀从淡红色变成了黑色,就这样这只蟋蟀的鞘翅在我的干预下长大成熟了。不久它就开始用它的家族成员从没有使用过的这个琴弓演奏了。且它的音调和节奏都正常。

此文出自法国·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昆虫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昆虫记》是一本讲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蚁、西绪福斯虫等100多种昆虫。在这个世界上,人类现在已知的昆虫种类约100万种,占所有已经知晓的动物种类的5/6;并且仍有几百万的未知晓的昆虫仍待人类去发现和认知。

法布尔在19世纪中期,于学校教课之余,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间观察各类昆虫,为之定名,为之讴歌。

法布尔31岁时,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这段时间他就先后创作了《植物》、《保尔大叔谈害虫》等系列生物学作品。

1854年,法布尔在法国的《自然科学年鉴》上发表了他的《节腹泥蜂观察记》。三年后,他又发表了关于鞘翅昆虫变态问题的研究成果,其学术质量之精,理论意义之大,令同行刮目相看。在1879年,他整理20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终于问世。

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法布尔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直到1907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

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他用水彩绘画的700多幅真菌图,深受普罗旺斯诗人米斯特拉尔的赞赏及喜爱。他也为漂染业作出贡献,曾获得三项有关茜素的专利权。

蟋蟀是一种昆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通常会在草丛、树叶、石缝等地方隐藏。

蟋蟀不仅是夜间的伴奏者,也是独立的音乐家,它们的叫声清脆悦耳,很容易让人陶醉其中。

蟋蟀是杂食性动物,喜欢吃植物的叶子、根、茎和果实,也会吃些昆虫、蛆虫等生物。

它们有很好的捕食能力,可以迅速捕捉到猎物。

此外,蟋蟀也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昆虫,被广泛用于赛场、艺术展览等领域。

以下是我的回答,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穴居生活:蟋蟀喜欢栖息在土壤中,通常在土表下挖掘洞穴,作为自己的巢穴。这个洞穴不仅可以提供安全避难所,还是它们觅食、交配和产卵的场所。

杂食性:蟋蟀是杂食性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广泛。一般来说,它们主要以植物的根、茎、叶、果实为食,同时也吃小型昆虫、蜘蛛、腐肉等。

夜行性:蟋蟀是夜行性动物,它们白天潜伏在巢穴中,夜晚出来活动觅食。

鸣声:雄性蟋蟀有一对发达的翅膀,通过摩擦翅膀发出悦耳的鸣声。这是它们吸引雌性的方式,也是宣告领地和警告其他雄性的行为。

领地意识:蟋蟀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它们会用鸣声来宣示自己的领地,并驱逐其他入侵者。

繁殖:雌性蟋蟀一般会在土穴中产卵,数量可达到数百粒。卵孵化后,小蟋蟀需要经过多次蜕皮才能长大。

总的来说,蟋蟀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非常适应夜晚和地下的环境。它们的穴居习性、杂食性和夜行性使得它们能够在地下和草丛中顺利生存和繁衍。

蟋蟀是一种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它们通常身体扁平,呈椭圆形,体长约 2-3 厘米,颜色通常为棕色或黑色。蟋蟀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

蟋蟀的身体结构适合在地面上活动和跳跃。它们的腿部肌肉发达,可以快速跳跃和奔跑。蟋蟀的翅膀可以快速振动,产生清脆的鸣叫声。

蟋蟀的生活习惯通常是在夜晚活动,喜欢在草地、树林、田野等地方活动。它们以植物的叶子、嫩芽、根茎等为食,也会吃一些小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蟋蟀通常在夏季和秋季繁殖,雄性蟋蟀会通过鸣叫声吸引雌性蟋蟀,然后进行交配。蟋蟀的寿命通常为几个月到一年左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404281900083e3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