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除法的来历小故事,谁发明了除法?

除法符号“ ÷ ”率先是英国的瓦里斯(沃利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和全世界得到了推广。

乘法的意思是加,除法是和乘法相对立的一种计算,它表示的意思是分,于是瓦里斯就用“÷”形象生动地表示除法。

“ ÷ ”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

【除法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

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的。

十八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园点分开,表示分解的意思.

      "÷"最初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长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线)表示除。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才根据群众创造,正式将"÷"作为除号。

【除号的来源】:

我们现在除法运算所使用的除号“÷”被称为雷恩记号,是一位瑞士学者雷恩(Johann Heinrich Rahn,1622—1676)于1659年在一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1668年,该书被译成英文,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得以流行起来,直到现 在。

因为“÷”号在欧洲大陆曾长期被用来表示减法,为了与减法区别,后来一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tz,1646—1716)主张用“∶”作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仍然用“∶”做除号。

除号“÷”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该符号代表除法以分数的形式来表示,一的上方和下方各加“‧”,分别代表分子分母;另一种说法是,不以分数表示时,横线上下的“‧”是用来与“-”区别的符号。

除法是英国的瓦里斯发明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乘号是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首创的。

他于1631年出版的《数学之钥》中引入这种记法。

据说是由加法符号变动而来,因为乘法运算是从相同数的连加运算发展而来的。

除法是英国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得到了推广。

除的本意是分,除法符号的中间的横线把上、下两部分分开,形象地表示了“分”。

至此,四则运算符号齐备了,当时还远未达到被各国普遍采用的程度

除号的起源~拉恩

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

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是瑞士数学家拉恩的功劳。

拉恩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

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拉恩用一条横线段“-”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符号,就是现在的除号。

1659年,拉恩在苏黎世出版的《代数》中,正式把现在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1668年,他的这本书被译成英文出版,这个符号才得以流行起来。

一天,法国数学家蒲丰请许多朋友到家里,做了一次试验。蒲丰在桌子上铺好一张大白纸,白纸上画满了等距离的平行线,他又拿出很多等长的小针,小针的长度都是平行线的一半。蒲丰说:“请大家把这些小针往这张白纸上随便仍吧!”客人们按他说的做了。

蒲丰的统计结果是:大家共掷2212次,其中小针与纸上平行线相交704次,2210÷704≈3。142。蒲丰说:“这个数是π的近似值。每次都会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而且投掷的次数越多,求出的圆周率近似值越精确。”这就是的“蒲丰试验”。

除号“÷”是三百多年前一个瑞士人首先使用的。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恰好表示了平均分的意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0302004212293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