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元朝书法成就代表作,元代谁的书法成就最高?

毫无疑问,元代在书法方面成就最高的当属赵孟頫。

赵孟頫系“楷书四大家”之一,其大楷、小楷个人面目突出,写得精致、儒雅,日书万字,实属难得。

当然,他的行书、草书不让楷书,得“二王”尤其是王羲之书法之精髓,写得清雅、熟练,美仑美奂。除了大量手札,他还有《前后赤壁赋》等代表作,可谓数百年来之经典。

后人学书圣王羲之而不得,迂回从赵孟頫作品入手,再朝上追源索迹,效果极佳。

当然,赵孟頫也有隶书、篆书、章草作品传世,成就也不低。

总而言之,无论就书法的深度还是广度,赵孟頫无疑是元朝最有实力、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在元朝外族入侵的情况,中华文化险遭断层,赵孟頫诗文书画皆为一代泰斗,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一时代文传承的核心人物。不唯元朝,放之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史,他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恐怕再也没有赵孟頫著名的。说到赵孟頫,不仅是元代,以至于今天,都影响深远,本人就学习赵体多年。

整理了五位元代的书法家,这五位不能完整的代表元代的书法,不过这几个人确实代表了一个时代。其中有一位新欢“饶介”,我个人很是喜欢,各位书友敬请欣赏,排名不分先后。

赵孟頫(1254-1322)

元代书画家、文学家。

字子昴,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自幼聪明,读书过目成诵,为文操笔立就。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信佛,与夫人管道昇同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

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

鲜于枢(1246-1302)

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渔阳( 今北京蓟县) 人,官太常博士,赵孟頫对他的书法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二人书法当时并称“二妙”。

他的书法成就,主要在于行草。

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

他的执笔方法很有特点,使用独特的回腕法;喜欢用狼毫,写字强调骨力。

的确,他的行草书骨力劲健,真力饱满。

行笔潇洒自然。

他的功力很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

”(《书林藻鉴》)而书法家陈绎曾也说:“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嗔目伸臂曰:胆!

胆!

”可见他敢于创新的精神。

他的楷书有《李愿归盘谷序》,现藏上海博物馆,笔法古朴,结体谨严,气魄恢宏。

行草有所写自作诗《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笔法纵肆,欹态横发。

倪瓒(1301-1374)

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后改瓒,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字幻霞子、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沧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东海倪瓒、懒瓒,变姓名曰奚玄郎,题名诗画时常用云林。

元大德五年(1301)倪瓒生于无锡梅里祇陀村。

祖父为本乡大地主,富甲一方,资雄乡里。

父早丧.弟兄三人,同父异母长兄倪昭奎字文光,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录”、“提点杭州路开元宫事”、“赐号元素神应崇道法师,为主持提点”、又“特赐真人号,为玄中文洁真白真人。

”二哥(同胞)倪子瑛。

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有种种特权,既无劳役租税之苦,又无官场倾轧之累,反而有额外的生财之道。

倪瓒从小得长兄抚养,生活极为舒适,无忧无虑,倪昭奎又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家庭教师。

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寻常的生活态度,清高孤傲,洁身自好,不问政治,浸习于诗文诗画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异其趣。

故而一生未仕。

饶介(?-1367)

字介之,号华盖山樵,又号醉翁,临川(在江西省)人。

元末自翰林应奉出为浙江宪佥,累升淮南行省参政。

张士诚据吴,慕名造请,仍官原职。

吴亡,俘至金陵被诛。

饶介是元末著名文人、书法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友人释道衍评价他:“介之为人,倜傥豪放,一时俊流皆与交。

书似怀素,诗似李白,气焰光芒,烨烨逼人。

杨维桢(1296-1370)

又作禎,字廉夫,号铁崖,别号东维子、抱遗老人、铁笛道人,老铁贞、梅花道人等,诸暨枫桥人(今浙江绍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杨维桢出身宦门,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青年时代励学苦读,32岁(1327年)中进士,任天台县尹。

后调任江西儒学提举,因交通受阻,未成行。

适逢反元兵乱,遂避居富春山,后徙钱塘(今浙江杭州)。

张士诚据浙西,屡召不赴。

后以冒犯丞相达识帖木儿而徙居松江(今属上海市)。

在松江时与张堰杨谦、廊下陆居仁、吕巷吕良佐等交往甚深,吟咏唱和,诗赋相乐。

吕良佐倡设“应奎文会”,他为主评,与天下文人墨客切磋诗文,一时天下学士慕名前来赴会者,不可胜计。

明太祖召征他纂修《礼乐》及《元史》,他以年迈为辞,作《老客妇谣》一首,表其不仕两朝之志。

明太祖强之再三,赐安车进京,仅留京百余日,待修纂叙例方定,即请归,抵家不久即逝。

为官勤政爱民,狷直忤物,多才艺,诗风奇诡,号“铁崖体”,为元代诗坛巨匠,与陆居仁、钱惟善被称为“元末三高士”。

书法绘画是不能轻易分开的,尤其是要谈书画成就,重点是成就的时候,只谈字不谈绘画,只谈绘画不谈字,这些都是非常不负责任,尤其在元代,著名大家均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所以在说道元代的书法成就时,不能回避绘画大家。

正题:

所以综合看来元代的赵孟頫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在元代都是享有盛名,极富有影响力的,是元代最富盛名的书画大家。其代表作品

仇锷墓碑铭、汲黯传、福神观记、胆巴碑、兰亭帖十三跋、雪晴云散帖、洛神赋、妙严寺记等。

此外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也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元初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

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

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

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风格,稍后于赵孟頫的康里巎巎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

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

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

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

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人物画相对减少了,山水、竹石、梅兰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

其最重要的画家有赵孟頫、元四家等。

从整体上看元代书法,主要呈现出以下的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主张复古,以元初的赵子昂为首的书法家认为宋代的书法已经走到末路,唯一的成就就是因为政治的开放,使书法家能够随心而写、随心而发,为明代草书名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第二,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元朝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汉族,而汉族却在文化上征服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书法家,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辽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顺帝,还有康里巎巎。元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奎章阁等文化机构,所有的这些都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第三,书体复兴以及与“诗、书、画”的结合。元代书法家注重复古的同时也使各种书体全面复兴。自从魏晋就少有人使用的章草再次兴盛,元朝出现了大批的章草高手,而隶书和篆书也出现了一定的书家。由赵子昂开始的诗、书、画的结合,是艺术品的形制上的突破。

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 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

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

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元代大书法家首推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号鸥波、水精宫道人等。中国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室后代。元代官僚,著名书画家。其妻为元朝画家、诗人管道昇。元朝画家王蒙之外祖父。

明人王世贞曾说:“ 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 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他提出了″书画同源"、“作画贵有古意”的口号。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

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

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

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

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学书在玩味古人 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赵孟頫绘画范围也很广泛山水,花木,人物、竹石,鞍马、禽鸟,各种题材无所不能,下笔皆成妙品。他精通书法,绘画,能诗善文。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他的书画造诣光芒太闪耀了,光芒遮挡住了元代实力派书法家鲜于枢、杨维桢等名家。赵孟頫,能挤身到四大楷书″颜柳欧赵"彪炳千秋,其勤奋与博学多才令后世敬仰!

元初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頫,鲜于枢等名家,是这时期书法的代表。

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风格,稍后于赵孟頫的康里巎巎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

第二,元朝政府还专门设置了奎章阁等文化机构,所有的这些都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元代书法尚态

1、主张复古。 以元初的赵孟頫为首的书法家认为宋代的书法已经走到末路,唯一的成就就是因为政治的开放,使书法家能够随心而写、随心而发。

2、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元朝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汉族,而汉族却在文化上征服了少数民族。 元朝政府专门设置了奎章阁等文化机构,所有的这些都促进了书法的发展。

3、书体复兴以及与'诗、书、画'的结合。 元代书法家注重复古的同时也使各种书的融合。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空前大统一、大融合的时代,不仅在国内多种文化并存,而且与外界也有广泛的交流。因而使元代艺术呈现出融会合流、异彩纷呈的格局,以及多种审美趋向的追求。

造型艺术中工艺与建筑的多样发展和风格面貌的形成,以及歌唱和表演艺术中的音乐、舞蹈都体现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艺术各门类之间共生互映,并行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形成了代表时代审美特征和最高成就的元杂剧和文人画,可谓双峰对峙,一代绝唱。

书法与绘画之间的相互渗透,戏曲、舞蹈、音乐之间的趋于综合,使中华艺术发展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并形成了元代艺术的特色。在继往开来的行程中,元代艺术家们铿锵有力的脚步,留下了鲜明的时代足迹。

邓文原、赵孟頫、鲜于枢在元朝初年有“元初三大书法家”之称。

邓文原,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人,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

邓文原擅行、草书。

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吴兴人。

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直寄老人。鲜于枢善诗文,工书画。尤工草书,酒酣吟诗作字,奇态横生。

元代初期书法三大家是赵孟頫,邓文原,鲜于枢

元朝著名的画家有黄公望、赵孟頫、吴镇、王蒙、倪瓒等。

1、黄公望

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江浙行省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元朝著名画家,“元四家”之首。

据传本名陆坚,后过继永嘉府平阳县(今温州平阳县)黄氏为子,尝自称“平阳黄公望”。中年当过都察院掾吏,皈依全真教,别号大痴道人,在江浙一带卖卜为生。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之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到,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创作经验之谈。

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2、赵孟頫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

代表作品有《松雪斋文集》、《秋郊饮马图》、《秀石疏林图》、《松石老子图》等。

3、吴镇

吴镇(1280年-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早年在村塾教书,后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遂隐居,以卖卜为生。擅画山水、梅花、竹石。

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精书法,工诗文。

存世作品有《渔父图》、《双桧平远图》、《洞庭渔隐图》、《芦花寒雁图》等。

4、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朝画家。赵孟頫外孙。

元末弃官,隐居临平(今浙江余杭临平镇)黄鹤山,自号“黄鹤山樵”,直至晚年才下山出仕,于明初任山东泰安知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因“胡惟庸案”牵累,死于狱中。

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其山水画受到赵孟頫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风格。作品以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气势充沛,变化多端。

喜用解索皴和牛毛皴,干湿互用,寄秀润清新于厚重浑穆之中;苔点多焦墨渴笔,顺势而下。兼攻人物、墨竹,并擅行楷。

存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葛稚川移居图》《夏山高隐图》《丹山瀛海图》《太白山图》等。

5、倪瓒

倪瓒(1301年—1374年),初名倪珽,字泰宇,别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

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从隶书入,有晋人风度,亦擅诗文。

洪武七年卒,时年七十四岁,存世作品有《渔庄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倪瓒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王蒙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黄公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吴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赵孟頫

书法有:《六体千字文》、《四体千字文》《洛神赋并序》、《汲黯传》、《胆巴碑》、《归去来辞并序》、《兰亭十三跋》、《赤壁赋》、《道德经》、《仇锷墓碑铭》、《感应诗并序》、《秋声赋》、《跋王羲之丙舍帖》、《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中峰和尚诗》、《三门记》、《福神观记》、《妙严寺记》、《苏轼古诗》、《寿春堂记》、《急就章》等。

绘画有:《人马图》、《浴马图》、《红衣罗汉》、《调良图》、《鹊华秋色图》、《重汉叠嶂图》、《双松平远图》、《秋郊饮马图》、《人骑图》、《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玄元十子图》等。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等。

赵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一说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兰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赶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敬。

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晚年逐渐隐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归。

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

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

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

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30224014612b852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