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大明风华人物解析,《大明风华》一部融合了历史人物的群像传奇戏,到底想表达什么?

“明军威武!”

“一百年了,敌人又跨过长城,窥测中原,你们的父母兄弟在这里,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将士们,将士们,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血染沙场,告诉他们,退出长城,保尔全尸!”

距离结局还有十集,带着近一个月争议的汤唯,终于在《大明风华》北京保卫战的戏份中,赢了一回。

这场戏里,汤唯是舆论里被张叔平“梳平”的少女孙若微,亦非演技、台词略有瑕疵的皇后孙若微。金戈铁马,手执长剑,成长为皇太后的孙若微是这场“北京保卫战”的领导者。

在剧外,《大明风华》的导演兼编剧的张挺在谈及北京保卫战这一幕的拍摄时,时常赞不绝口:“在电影和电视剧中,很少展现古代冷兵器为主时期的阅兵式、沙盘指挥系统、粮草运转系统、医疗系统,战阵的顺序、旗帜的使用。历史上,在北京德胜门外的首战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足足拍摄了两周。”

“面对戏剧,你会看到很多的‘惊喜’”

在张挺的记忆里,北京保卫战这场戏的拍摄过程特别“痛苦”。

原因有二。

一方面,该场戏的战争场面宏大,单是排兵布阵就涉及到骑兵、步兵、炮兵,火铳兵,弓兵,弩手,刀斧手等十几个兵种,再加上每个兵种在战争中必须保证运转顺利,出兵顺序依照各色旗帜指挥,马师要精准的控制炮火弹着点和摔马特技的时间差,事先要有很细致的排练,非常投入的配合。

“拍的时候还要捏一把汗。

因为除了特写镜头以外,任何一个镜头,都要布置前中后不同景深里的战斗,每一个瞬间都是几十人、上百人经过排练后,一旦启动,重拍不算什么,经常把人吓出一身冷汗的是风险极高,弹着点把泥土扬起四五米高,士兵们用的道具刀枪挨上一下也受不了,马师要操控摔马,同时要扮演中枪,用威亚把人从马上拉飞,两侧步兵的白刃战尽量真实,同时还要防备伤害对方。

而剧中战争场面几乎全部采用真人拍摄,演员要穿六十斤的铠甲,戴铜头盔,在浓烟和沙尘之中一天一天的奋战,而且确保不能受伤。尤其到了混战阶段,涉及到马步协同作战或者马步交战,要求所有杀伐动作干脆利落,如何保证拍摄秩序也是个难题。

为了更顺利的完成该场戏的拍摄,导演组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每人一匹工作马,来往人群中间进行“战事指挥”,给群众演员和马师编队,派经验丰富的武术组人员扮成将领,掌管战旗。

“它的战争场面有一点点像真的了,”张挺对剧中的战争场面很是满意,“以往的战争戏其实是比较省略的,大家总觉得战争只是一个结果,其实在绞肉机一样的战场上,尤其是与异族的战争,双方的作战理念不同,使用的战争武器不同,也是一种文明的冲撞,我至少在战争场面上面做了一点点的升级。”

事实上,自开播以来,尽管争议频出,但《大明风华》也确实贡献了不少“名场面”。

比如朱棣与姚广孝近临终前关于死后归属的对谈;姚广孝以“山中走索”了结自己的余生;朱瞻基在探望重伤士兵时,将自己的鞋套在士兵脚上安慰其上路;朱高煦被杀时,如同“地狱门口”般的烟雾缭绕;甚至于最后朱高燧离世前的疯癫和自言自语……

尤其是朱棣驾崩时穿盔甲骑战马“过河入林”的画面,在播出当晚凭借#朱棣下线#冲上微博热搜,被观众评价为“对驾崩最浪漫的表现”。

浪漫的背后,张挺对这一镜头的处理其实想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朱棣最后的身份就是一个老兵,用这样极致化的表达,就是想说明他从现实走入历史了,到这个时候,历史上朱棣的生命才真正开始,不管后世如何评判,大明的版图就烙印着朱棣的痕迹。”

在前期,对于朱棣一家子,轻松化、喜剧化的处理方式也是如此。

“朱元璋是乞丐起家,朱棣的三个儿子又都是徐皇后所出,再加上这一家人都是开国的皇帝和臣子,彼此的情感联系其实与普通百姓家庭也没有太大区别。

历史是记忆,并不是教条,应该是更生动的。

我开机之前,和汤唯去故宫座谈,在那里看到了收藏的明代早期的文物,尤其是皇帝旨意,非常的生动有趣,不但全是大白话,而且说的事情不离家常。

像朱瞻基给高丽国王下旨,询问上一次派来的那个厨子回国了,新来的人做的菜不好吃,问那个人还在不在,这都和我们对于历史的刻板印象全然不同。

回顾整部剧集,《大明风华》以孙若微(汤唯饰)的视角来旁观明朝从朱棣到朱祁镇,五位皇帝主导下的历史变迁,与市面上的大女主剧集相比,毫无类似之处,其实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人物的群像传奇戏。

但为什么做如此改编?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大明风华》,是历史剧做的一个实验

事实上,《大明风华》最早一版的剧本是根据小说《六朝纪事》改编的,以女主孙若微的视角讲述明代皇家故事,电视剧的名字也定为《大明皇妃》。

但后来,收到主管部门关于大女主和宫斗剧的政策控制,《大明皇妃》不得不顺应形势,由编剧张挺对剧本进行重新编写。

他觉得,依托真实历史的故事,从家庭的切入点入手,展现出古代皇权制度以及封建思想对人的压迫和摧残,可以完成另外一种传奇类型的历史剧。因此,他选取了明朝历史上的几个关键历史节点,又重新对剧本进行创作,最终呈现出如今几近原创的《大明风华》。

在这一版的剧本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的皇室一家的亲情关系,还是胡善祥的人物设定,甚至于对徐滨、孙愚,聂兴等小角色的描写,都与以往帝王电视剧中呈现的角色设定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剧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

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强烈的欲望,更多的个性侧面,自我矛盾和自我挣扎的历程。

“你看到剧中的人物,不会觉得他是700年前甚至1000年前的人,他就像你的朋友,你能熟知他的一生。”

而从整部剧的播放情况来看,从朱棣驾崩到朱瞻基驾崩,该剧的热度和讨论度其实在年轻人中也逐步攀升,湖南卫视CSM59城单集收视率最高达2.288。

这也让张挺感到有些意外。

在他的设想中,《大明风华》中所表现出的家国情怀和皇权制度下的人生况味,只有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观众才能感受的更加深切。

“像朱瞻基杀朱高煦的那一幕,朱瞻基‘成龙’了,他作为‘人’的那个朱瞻基已经死去了,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这部剧的悲凉感就在于,皇权制度下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子皇孙,所有的信任、爱、牺牲等等美好的东西最终都会被这个制度所吞噬,被权力所腐蚀。”

正是在这样的讽刺意味下,张挺想用《大明风华》,完成一次在历史剧上的实验,把真正的历史寓言化、故事化,打通古装戏和当代人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这是每一个拍古装剧的人的梦想,《大明风华》实现了一小部分。”

关于汤唯,关于改编,关于争议

不过,这场实验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在观众眼中,围绕着《大明风华》的争议从未停歇。

先是凭借“古装造型丑”、“演技夸张”,“台词功底不过关”等等争议,电影女神汤唯一夕之间被拉下神坛,变成那个“不怎么会演戏”的电视剧新人汤唯。

紧接着对胡善祥、孙若微,以及朱棣一家的部分剧情改编,被抨击为“篡改史实”。

甚至还有人将剧中朱元璋形象与古代画像做对比,给《大明风华》扣上了“丑化古人”的帽子……

导致这一切争议的,无外乎是因为观众在看《大明风华》时自带的正史剧滤镜。

张挺向来不认为《大明风华》是正史剧,它更偏向于传奇剧,或许现在做的可能不够完美,但方向值得努力。

从人物的几个细节足以体现。

比如,汤唯饰演的孙若微,明史中记载为“孝恭皇后 孙氏”,“若微”二字,亦是编造,史书中关于她的全部记载仅有392字;再比如剧中“加戏”的胡皇后,史书上只记载,“无过被废”,并未记录其原因……

“我不相信史书的记载是完全真实的,历朝历代的史书都在进行不停的修改,中国古人有‘为尊者讳,为长着讳’的习惯,历史唯一可以记住的,是它的脉络和内在发展秩序。

”张挺在采访中说道,“我也不相信所谓‘正史剧‘是拿着史书来拍,有人那么做过,收视率跌到冰点。

我宁可被骂,也不踩这个雷。

我做的是传奇剧,在戏剧中,只有戏剧角色,不等同于历史人物,在戏剧中,情感真实是第一位的,历史真实是服从于戏剧需要的,只有你从人物经历中感受到的内心震撼才是最重要的。

在整部戏中,汤唯饰演的孙若微代表着“正道”,她有着现代人的价值观,并用她的“正”让观众得以来窥探整个皇家的疯癫。

但在剧外,一个女演员能够诠释一个角色从少年到老年的过程,对演技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张挺眼中,汤唯本人的率性,真实,适合这样的角色。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由于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手法、拍摄周期以及演员对角色的处理方式都有很大区别,汤唯的电视剧经验又近乎为0,在很多剧情下确实会展现出一定的“不适”。

张挺也希望观众能够给汤唯一些时间,“汤唯戏的好坏无需我来评判,但她肯定要再多拍几部,才能练得出来。”

作为导演,他反而不在意网友对该剧的负面评价。“你只有体会到人物在那个时代里遭受的悲哀和痛苦,你才能真正地理解创作本意。历史上兴衰治乱像一个怪圈,有它自己的运转规律,对我个人而言,我相信观众,观众看着这部剧,能够在某一处产生一点点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那它就是成功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e20221031050805dea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