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中国的语言词汇里,“叛乱”和“忠臣”是意义向反的词。正所谓成王败寇,除非朱棣这类获得成功的人之外;一旦失败,那么反叛者的下场是很惨的。
可我们下面要说的人物却是个例外,他被反叛的诸侯王赏识提拔,自己却没有随着叛乱失败而失败,反而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一、质素弘雅
应詹的一生堪称坎坷,他幼年便成为了孤儿,被祖母抚养长大。可十几岁时,祖母又过世了。一时间,这世上再也没有他的至亲之人了。
他为祖母守丧期间神情憔悴,最后只能拄着拐杖起身,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几岁,本应该非常阳光的少年所面临的困境。
不过好在祖上留给他的产业还算不少,失去亲人的他邀请族人在自己的大宅子里居住。这还不算,应詹还把家中的财产交给他们打理。
大家惊讶于应詹的与众不同,再加上他勤于学习,所以十几岁便以贤、孝之名闻名乡里,甚至远在京城的司徒何劭都听闻了他的大名,忍不住赞叹:“这哥们儿是个君子啊!”
晋朝施行“九品中正制”的人才选拔策略,按理说应詹这样的条件肯定会被推举出来,将来也会有个不错的前途。但让人郁闷的是,提拔他的人竟然是个乱臣贼子。
应詹第一份官职是太子舍人,也就是太子的侍卫,一般是挑选良家子弟担任。
结果当差没多久“八王之乱”爆发,掌控政权的赵王司马伦通过简单接触后,也发出了与何劭一样的感叹:“这哥们儿是个君子啊!”
是君子就要提拔重用,应詹被赵王任命为征东将军长史,也就是大军区司令员的秘书长。
结果当差没多久赵王却被杀,应詹受到牵连被罢免。掌控政权的成都王司马颖通过简单接触后,也发出了一样的感叹:“这哥们儿是个君子啊!”
于是再次提拔重用,直接成为成都王的秘书。后面的事情就更乱了,大家打来打去,京城陷入一片混乱。
当时驻守荆州的镇南大将军刘弘是应詹的舅爷,看到北方如此之乱,刘弘说:“你有如此大器,将来应该接替我的位置,还是来荆州做官吧。”
二、中年发迹
有了舅爷的照顾,应詹凭借真才实学很快便创出了功业。
公元305年,陈敏叛乱,想要引兵西进荆州。此时荆州刺史名叫王澄,是个清谈人物,整天好空谈不好实干。他对应詹非常信任,后者本身只是个南平太守,但由于能力突出,王刺史将南平、天门和武陵三郡的军事都交给应詹打理。
这是应詹第一次指挥规模级战役,他当时率领的手下包括陶侃、何松等人,都是后来东晋立国时的顶梁柱。不过陈敏的确不够级别,三下五除二就被击败了。
真正让应詹扬名的是镇压杜弢叛乱,当时杜弢的军队势头非常强盛,战火遍及荆襄。应詹原来掌管三个郡,因战情紧急,授命统领五郡军事调度。
杜弢一路攻击一路劫掠,在长沙被打败后,遗留的金银财宝无数。应詹面对堆积如山的钱财没有心动,而是将角落里的图书资料打包带走,让当时的人们感到非常惊讶。
叛乱平息后,应詹并没有就此提升,而是回到南平郡继续做他的太守。几年后,他升任益州刺史,临行前士绅百姓拉着他的车,哭着不让走。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能够让治下保持安定,百姓感恩戴德是非常不容易的。
东晋初建,国库空虚。应詹在益州组织官兵和流民垦荒种地、兴修水利。既安置了流民,又减少了国家开支,可谓造福了一方百姓。
他还向皇帝写了一封奏疏《请兴复农官》,他提出的农业税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休养生息的作用:第一年不收税,第二年收一半,第三年恢复正常。
应詹的政策得到了皇帝司马睿的赏识,诏令在各地和军队推广,并成为官吏升迁的考核标准之一。
三、鞠躬尽瘁
公元322年,晋明帝司马绍登基。新皇帝面临的问题是王敦之乱。司马绍问应詹:“叛军已经逼近京城,我们该怎么办?”
应詹的回答也很直白:“干他!”
应詹被任命为护军将军,都督前锋军事。叛军企图强渡秦淮河,被应詹率兵打败,斩首数千,并阵前斩杀大将杜发,叛军为之迅速萎靡。
公元324年,王敦身死兵败。因为平叛有功,应詹被封观阳县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又赐绢五千匹。可惜应詹淡泊名利,推辞不受。但没有被皇帝批准。
两年后,应詹溘然长逝死在任上,临死前还在给老部下们写信,让他们“报恩幼主”。
应詹实际治理的地方并不多,只有南平郡、益州和江州。但是他每到一地,百姓都非常爱戴、依赖他,说明应詹确实做到了爱民如子。
不仅如此,他让朋友也心悦诚服。有个叫韦泓的人家道中落,他仅仅听说应詹很仗义,就投奔为门客。那些年,应詹与韦泓同甘共苦,还为后者娶妻置宅。
应詹还向皇帝大力推荐韦泓,后者最后官至少府卿。应詹死后,韦泓不仅痛哭流涕,而且坚持守丧、终身祭祀。
参考资料:《这个晋朝太有意思了》、《晋朝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