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文武修好的历史典故,我国最早提出文武并重的思想家是谁?

陆贽。

他在《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中,以史为鉴,提出“文武并兴,农战兼务”的方针,乃是“理国之本”,唯其如此,才有巩固的国防。

唐 陆贽 《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 韩信 决囊以摧敌,取贵 汉 朝。

绝缨会:话说楚庄平息内乱,乃举行庆功宴,文武百官饮至天黑,楚庄意犹未尽,召妃子来为众将斟酒,突遇狂风袭来,烛火皆灭,一将趁黑拉妃衣袖,此妃挣脱,顺手摘得此将帽顶之樱,并告之楚庄,楚庄一听,曰:不急点灯,众将摘帽痛饮,务必尽兴。

灯亮,竟不知戏妃之将为谁,其后此将于一战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方告之楚庄,楚庄叹曰:吾一小惠换一猛将,幸甚。

这句话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化名流范仲淹(1037年-1101年)所提出的观点。范仲淹认为国家的安定繁荣需要平衡发展文化教育、军事防御以及农业生产,他的这个观点即是"文武并兴,农战兼顾"。这个观点强调了国家发展的多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平衡,以及综合考虑文化、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 意味着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同时也能借鉴成功的经验。范仲淹的这个观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被后人用来指导国家的治理和发展策略。

唐 陆贽。

在《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中,以史为鉴,指出“文武并兴,农战兼务”的方针,乃是“理国之本”,唯其如此,才有巩固的国防。

陆贽为中唐贤相,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

权德舆比之为西汉名臣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文辩智术超过西汉谋臣张良。

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

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

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

《全唐诗》存其诗。

有《陆宣公翰苑集》及《陆氏集验方》传世。

 楚 汉 相争时, 汉 大将 韩信 与 楚 大将 龙且 夹水而阵。 信 以沙囊壅水上游,诱 龙且 军渡水。待其半渡,使人掘开沙囊,水大至,因大败 龙且 军。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唐 陆贽 《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 韩信 决囊以摧敌,取贵 汉 朝。

三国时期,曹操出兵40万来攻打东吴。

东吴孙权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对策,大将吕蒙建议在濡须口修筑船坞,孙权称赞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蒙有远见。

”于是连夜修建。

等魏军到时,船坞已修好,魏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惨重。

李世民。

李世民治国能力一流,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不分阵营,推广科举制笼络了大量人才,同时虚心纳谏,薄赋尚俭,劝课农桑,在他君明臣贤的努力下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的文学造诣在帝王之中也是佼佼者,留存的诗词作品也有很多,其文采能甩某个写诗几万首的几条街,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赐萧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至于军事能力,伟人都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李世民不但可以运筹帷幄统兵作战,还经常只带几十人、最少时只带两人就敢冲击敌阵。

李世民箭术极佳,与王世充慈涧一战,李世民仅带少量骑兵“众寡不敌,陷于重围 ,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

昭陵六骏身中数箭的石刻也体现了李世民冲锋陷阵的悍勇。

魏武帝曹操,既是文学家,也是统一北方的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他还平定了朱宸濠之乱,活捉了他。

出处:明·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①治国安邦: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出自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②同名书籍,吴礼权编著。本书系丛书一种,汇聚了中国历代有关治国安邦的经典名句数千条,都是中国历代先贤治国安邦的心得与经验总结

解释:安:使安定,治:管理,治理.使国家安定太平.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使国家安定 示例:~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冰心《斯人独憔悴》)

出自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 》。“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40206103213b951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