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上有名的知己典故,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

高山流水遇知音出自《列子.汤问》。高山流水比喻知己和知音,也比喻乐曲优雅精妙。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人,爱好琴艺并且精通。伯牙从小就跟连城先生学琴,虽天资聪颖却很难捕捉乐曲的神韵,老师就带他去找一个仙师点化,后来被大自然点化。

后来有一日伯牙在江边有感而发弹奏起来,来了一个樵夫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两人结为兄弟,并相约明年再会,没想到第二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已离他而去。

古代最有名的音乐知己就是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人尽皆知,此外,还有荆轲和高渐离,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答:典故如下:鲍叔牙知管仲

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也许很多人都听过。那是发生在春秋时期,有齐国人管仲和鲍叔牙,二人从小一起长大。

年少时,他们两人曾一起上战场。管仲每次打仗,都喜欢躲在后面,别人都笑话他怕死。只有鲍叔牙知道,他是因为有老母亲需要孝顺,并不是怕死。

管仲多次当官,都被人驱逐,别人都讽刺他没有才能。只有鲍叔牙说他不是没有才能,只是没有遇到好的时机。

他和鲍叔牙一起谈论,鲍叔牙也不觉得管仲愚蠢,而是知道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管仲也有他自己的优点。他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管仲多分一些利润,鲍叔牙也不觉得管仲贪婪,而是知道他家里更贫困一些。

后来,管仲还和鲍叔牙一起在齐国当官,各自教导一位齐国公子。鲍叔牙辅佐的是齐国公子齐小白(也可称为姜小白),管仲辅佐的是公子齐纠。这两位公子后来还一起争国君之位。两位公子当时为了躲避齐国之乱,都随着老师躲到国外去了。

管仲和鲍叔牙二人就约定,两位公子谁先到达齐国,谁就当国君。

公子纠在鲁国,公子小白在莒国。

管仲担心公子小白比自己走得快,竟然去半路射杀小白,幸亏只是射到小白腰上的玉佩,小白还自己咬破舌头装死,管仲就放心地带着公子纠慢慢悠悠地回国。

等到回去之后,才知道小白已经当上齐国的国君了。

管仲便带着公子纠又逃回鲁国。

齐小白当上国君后,便要鲁国取下管仲的命。

当时鲍叔牙也当上大官,很有威望。

鲍叔牙就一直劝说小白,一定要留下管仲,管仲的才能比他还要厉害。

齐小白听了他的话,便按照鲍叔牙的吩咐,让鲁国送管仲回来,说自己要亲自取下管仲的命。

管仲这才得以安全地回到齐国。

否则,鲁国要是知道管仲不会死,鲁国一定不会留下管仲的命,让他辅佐齐国。

鲍叔牙便举荐管仲做宰相,官位比自己的还高。他说,是因为管仲确实有这个才能。管仲因此十分感激鲍叔牙,甚至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啊!”

不论什么年代,即使是亲兄弟,可能也会因为一些利益纠纷,而彼此心生嫌隙。可鲍叔牙既不计较管仲与他敌对过,遇到利益分歧,他都能宽容理解,也不嫉妒管仲的才能,甚至还想尽办法救下他的命,让他坐上比自己还大的官。如此心胸宽广、大度善良,还心怀天下,这样的人,是何其神圣啊!

一个人,若是能遇到像鲍叔牙这个的知己,该有多幸运啊!

久仰大名:对对方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的客套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久仰大名,如雷灌耳,只是无缘,不曾拜识。」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关键还是心意相通,这是一种不需要沟通的默契,超越了语言的神交。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已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俞伯牙有一次弹琴的时候,路过一名樵夫,樵夫并没有因为是俞伯牙就盲目崇拜。当听得琴声激昂,樵夫感叹:“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樵夫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这樵夫便是钟子期。如果一段友谊需要你小心翼翼地去维护,你就会心力交瘁。友好的相处是志同道合,心照不宣,你懂我的难言之隐,我懂你的人艰不拆。

因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

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所以他们能成为知己。

伯牙难得遇到这样一个懂得自己琴声的人,心情好到了极点,便和钟子期把酒言欢。

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两人越聊越投机,双方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临别之前,两人相约每年中秋,都要来此一聚。

扩展资料:

八月十五,俞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不巧,江面上突然刮起大风,掀起巨尺长浪,船只无法继续前行,伯牙只能找个地方停靠。

夜里,风浪渐渐平息,云开月出,景色十分怡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伯牙琴兴大发,取出随身携带的琴,专心致志地弹奏了起来,一曲又一曲,十分忘我。

突然,他猛地抬头,晃神儿之间,看到岸边隐隐绰绰地,站着有一个人。大半夜的,神秘兮兮的,十分吓人。伯牙冷不丁的一哆嗦,手下一用力,“啪”——弦断了。

“晦气!”伯牙嘀咕着。正当他还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时,就听到低沉又有磁性的嗓音传来:“先生,莫慌!我是个打柴的,路过此处时天色已晚,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色仔细一瞧——那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嗯,果然是个打柴的。伯牙心想:一个乡村野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您既然听得懂我的琴音,那就请您说说看,我这回弹的是首什么曲子?”

语罢,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啊!”

“先生高姓大名?”

“在下,钟子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3072509161652e5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