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南北朝史书排名,南北朝末期武力排名?

宋,齐,梁,陈,北魏

以下这几部比较经典,推荐给大家

1、史记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规模巨大,体系完备,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除“表”和“书”外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史料的,人物传记既精彩又富有文学性,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2、资治通鉴

在中国最好的史书排行中能与《史记》能一较高下的只有这部《资治通鉴》,本书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内容体例严谨、脉络清晰、网罗宏大、体大思精、史料充实、考证稽详、叙事详明、繁简得宜。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作为历代君王的教科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3、汉书

《汉书》是中国著名的史书,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29年的史事,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都收录其中。

4、后汉书

本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全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井井有条地叙述了东汉一代的历史兴亡大势,错落有致地描画出东汉一代的社会、民情与人物百态。

5、三国志

对三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多,想要深入了解的话关于三国最有名的史书就是这部《三国志》了。

本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

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现今,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经典史书之一,它是唐宋以后唯一的一部私修正史,在中国史学史尤其是唐宋以后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

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在二十四史中非常罕见。

7、尚书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客研习之基本书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是部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的古代重要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书中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8、春秋

《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著作,这是从先秦孟、荀到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开始视《春秋》为历史学著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而且本书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9、左传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10、战国策

《战国策》。

本书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11、国语

《国语》是非常有名的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

《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本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目共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陈寿的《三国志》、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吴任臣的《十国春秋》,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

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2、隋书

《隋书》是中国史书中修史水平是较高的一部,由唐代魏征主编,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的历史,本书弘扬秉笔直书的优良史学传统,品评人物较少阿附隐讳,主编魏征刚正不阿,他主持编写的纪传,较少曲笔,不为尊者讳,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

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在正史书志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

最值得阅读的10部古书

《三字经》,顾名思义,三个字就是一句话,虽然概括性很强,但却浅显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如此短小、浅显的内容非常适合幼儿学习,是孩子启蒙时最好的书。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视野,背诵《三字经》,可以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其智力。

《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本书会提醒和启发现代人有时候会忽略的`一些接人待物的细节。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内容涉及治国、齐家、修身、养性等人类生活诸多方面,两千多年来它所传达的思想依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著,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三国演义》,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意思就是水浒传里血腥东西太多了,对小孩子影响不好。老不看三国是因为三国里阴谋太多,人老了历经沧桑不愿意再看。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多看看会有启发的。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开阔眼界,这是对世界的另一种思考。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不能因此说它是科学的,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庄子》,由于他既无法使人类在现实世界中安顿自我,又不愿像神学家们在逃遁的精神中求自我麻醉,在这种情形下,唯一的出路便是回归于内在的生活——向内在的人格世界开拓其新境界。在喧闹的世界里,庄子创造了一片净土。

1、司马迁:《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班固: 《汉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欧阳修:《新五代史》

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详实。

4、司马光:《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十九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5、黄宗羲:《宋元学案》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在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

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史记

史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部记载着从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历史的经典史书巨著,也是一部有着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特点的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在我国文学史、史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时间为纲记载着16朝1362年历史的中国最好的一部史书。是由司马光编撰的史料充实、叙事详明、脉络清晰、体制严谨的史料文献,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汉书

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编撰的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并于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记载着西汉汉高祖元年至新莽王朝帝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4、后汉书

后汉书是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记载着东汉历史的史书,记述的是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计195年的史实,是利用这严谨有序的笔法描写着东汉兴亡历史、社会民情百态的史书。

5、三国志

三国志这部完整的记叙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历史全貌的三国有名史书,是现代人公认的可以与史记、汉书并称的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史学界还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一部诞生在唐宋以后的唯一一部私修正史,也是一部仿照春秋笔法编著的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史书,欧阳修为这部史书的作者,并因简洁的文笔和生动的叙事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较为少见。

7、尚书

尚书这部儒家的经典研习书籍,是研究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皇室历史的古代重要史书,其中记录者的帝王言行和思想倾向,对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这部著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8、春秋

春秋是中国的首部编年体史书,是讲述着周朝时期鲁国国史的中国古代经典儒家典籍,而这部著作中利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孔子深刻的政治思想,是先秦孟、荀、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

9、左传

左转是一部由左丘明著写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原名为左氏春秋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学子重要的研习史书,这部著作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10、战国策

战国策又被称为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明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多以战国时代为主,成书年代大约确定在秦朝统一之后,全书共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等十二国的策论,目前现存497篇,起于的在宋代早就有不少的缺失。

大家都在看

中国各朝代排行是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

1、龙门石窟(开凿于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 2.云冈石窟(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3.响堂石窟:这个石窟大家比较陌生,但是 他确实是南北朝时候的三大石窟之一,因为北齐的国教当时是佛教,北齐开国皇帝高洋信奉佛教,就命令人开凿响堂石窟,后来这些石窟的石像大部分被日本鬼子抢走了。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敦煌莫高窟。

1、刘渊

匈奴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其子刘聪攻陷洛阳,俘获怀愍二帝,使西晋灭亡,建立十六国之汉国(前赵)

2、石勒

羯族,嗜杀,打败刘渊之子刘曜,取代前赵,建立十六国之后赵

3、张俊

汉族,在河西走廊设立高昌郡,汉人都逃难至此,统一西域,

多次打退前赵后赵进攻,使十六国之前凉国力达到鼎盛

4、冉闵

汉族,石虎死后发出杀胡令,曾一举屠杀胡人数十万,差点灭亡羯族,建立冉魏

5、慕容恪

鲜卑族,创下连环马,一生无败,俘获冉闵,功成身陨,使十六国之前燕国力达到鼎盛

袁绍,代表了门阀士族的利益和希望。

司马懿是司州河内郡温县司马氏,荀彧是颍川荀氏,陈群是颍川陈氏......门阀士族的名单中,唯独没有“谯县曹氏”的一席之地。

颍川荀氏是汉晋时期的主要士族之一,主要是一个士大夫官僚世家。荀氏的婚姻之家基本上属于高门大族,且与皇室联姻,绵延两晋,一直与皇室保持亲戚关系。荀氏的婚媾状况有国婚、身份内婚、地域婚,联姻之家不是皇贵,就是当时一流的士族。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在现实和理想的碾压下,曹操只能代表寒门。

虽然他的家族也很有钱、很多人做官,但是在袁绍之类的士族看来,曹操不过是暴发户、土包子。

1、谢灵运,原名公义,字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中国诗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统治,扩大了诗歌体裁的领域,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同时他还是佛学家和旅行家,兼通史学,擅书法。明人辑有《谢康乐集》。

2、谢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其诗颇受谢灵运影响,诗风清新流丽,情景交融。现存优秀诗篇绝大部分是山水诗,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一些短诗,开唐人绝句先河。齐武帝永明年间,谢眺和沈约等人所作的诗注意对仗和音律,称“永明体”。

3、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湖州德清)人。他经历了宋、齐、梁三朝,是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提出开格律诗的“四声八病”说,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是“永明体”的领军人物。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写作手法高超,钟嵘评其诗:“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

4、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省)人。

著名诗人庚肩吾之子。

早年与徐陵同为梁朝的宫廷诗人,诗赋被称“徐庾体”。

公元554年奉命出使西魏被强留长安,后北周代魏后,他官位更高,所作诗赋抒写屈身仕于北朝的痛苦。

杜甫曾说“瘐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正是对他后期作品悲凉、刚健风格的评价。

庾信是六朝文学集大成的诗人,他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唐诗的先驱,在文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5、鲍照,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贫寒,少有文才,空有抱负,一生潦倒。他和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齐名,合称“元嘉三大家”。他的诗现存约200多首,代表其诗歌特色的是七言和杂言的乐府诗,感情奔放,内容深刻,语言瑰丽,音节错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6、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人。他博学能文,曾构思10年成《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诗今存14篇,《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诗风语言质朴,刚健豪迈,具有浪漫精神。

7、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早年即有文名。历仕宋、齐、梁三朝。钟嵘《诗品》称其诗“诗体总杂,善于摹拟”。晚年地位升高,才思微退,时人有“江郎才尽”之说。他的抒情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别赋》《恨赋》等。

8吴均,字叔庠,梁朝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自幼聪明好学。他的诗多描绘山水景物,风格清新,艺术性较高,在当时文坛上颇有影响,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有《吴朝请集》和《续齐谐记》。

9、丘迟,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是齐梁间著名文人,擅长骈文和山水诗。有《丘司空集》。

10、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好文咏,性喜山水,不乐世务。所作以《北山移文》最为著名

1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作品有《陶渊明集》。

2 谢灵运(385年—433年),字灵运,世称谢客,出生于会稽始宁,为东晋名将谢玄之孙、秘书郎谢瑍之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佛学家、旅行家。他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工诗善文,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

3 颜延之(384年—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作品有《向常侍》、《嵇中散》、《阮步兵》

4 鲍照(412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久居建康(今南京)。鲍照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豪迈矫健,用语精工。

5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

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

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

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

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

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

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

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诗文259篇

6 何逊(472年—519年),字仲言,南朝梁著名诗人。

7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南朝梁陈间著名诗人、文学家。

8 徐陵(507年—583年),字孝穆,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

9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

10 鲍令晖,南朝女文学家、诗人,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

1、宋高祖武皇帝 刘裕 永初 420年—422年

2、宋太祖(初谥中宗) 文皇帝(初谥景皇帝) 刘义隆 元嘉 424年—453年

3、顺皇帝刘准 升明 477年—479年

4、宋太宗明皇帝 刘彧 泰始 465年—471年;泰豫 472年

5、少帝(后废为营阳王)刘义符 景平 423年

6、宋世祖孝武皇帝 刘骏 孝建 453年—456年 ;大明 457年—464年

7、后废帝(苍梧王)刘昱 元徽 473年—476年

8、刘劭 太初 453年

9、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 465年 ;景和 465年

南朝刘宋共历九帝,分别为: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1、刘裕

刘裕,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420年-422年在位)。也有“南朝第一帝”之称。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因病逝世,终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

2、刘义符

宋少帝刘义符,南朝宋第二位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母为张夫人。永初三年(422年),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景平”。景平二年(424年),被徐羡之、谢晦等人所废,不久被杀。

3、刘义隆

宋文帝刘义隆,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之弟,母为文章太后胡道安。

在位三十年,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

元嘉三十年(453年),为皇太子刘劭所弑,时年四十七岁,谥号文皇帝,庙号太祖。

4、刘劭

刘劭,南朝宋第四任皇帝,宋文帝刘义隆长子。

刘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弑父”手段夺取皇位的皇帝。后世史家也都以“元凶劭”、“贼劭”、“逆劭”相称,不承认他是南朝宋的正统皇帝。

5、刘骏

宋孝武帝刘骏,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

大明八年(464年)五月,刘骏病逝,年三十五,在位十二年。庙号世祖,谥号孝武皇帝,葬于景宁陵。

南朝宋共历九帝,分别为:刘裕、刘义符、刘义隆、刘劭、刘骏、刘子业、刘彧、刘昱、刘准。

五胡十六国,指的是从西晋末年(公元304年)巴氐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分别建立“成汉”和“前赵”政权开始,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灭亡“北凉”为止的这段时期,由匈奴、鲜卑、羯、羌和氐等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十六个实力比较强劲的国家——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西秦、后秦、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

这段历史上的大分裂虽然持续了一百多年,中原地区的政权犹如走马观花般更迭,但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疆域和实力是最强的,而且没有之一,那就是由氐族人苻健在公元351年建立的“前秦”政权。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著名的“淝水之战”,这便是前秦皇帝第三位皇帝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对东晋政权发起的一场规模浩大的统一战争,这几乎和曹操当年发动“赤壁之战”的战略意图如出一辙。

有意思的是,“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不仅战略目的和战争规模比较相似,其结局也是相同的——均被南方政权以少胜多,而且战争的失败都和南方将领的“诈降”有着莫大的干系(淝水之战是朱序,赤壁之战是黄盖)。

有所不同的是,最后曹操的势力退回北方尚能自保,而苻坚的前秦则在三年之内土崩瓦解,分裂成了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让好不容易统一的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状态。

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前秦”这个国家的历史。

氐族首领苻洪曾先后担任前赵和后赵(从前赵投降到后赵)的将军,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后,后赵政权也陷入内乱,苻洪于是趁机自立。苻洪去世后,儿子苻健继位,正式建立“前秦”政权。

由于苻健的儿子苻生在位时暴戾无常人心尽失,结果被苻坚等人攻杀,“大秦天王”苻坚也由此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即位后的苻坚重用汉人王猛,采取“休养生息,加强生产”的国策让前秦迅速变得强大起来,并先后灭掉前燕、前凉、前仇池、代国(北魏前身)等政权统一了北方。

不幸地是,苻坚虽然统一了北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但由于他们之间积怨深重,而且苻坚用人不择贤愚忠奸并蓄,导致很多少数民族首领在暗中保存实力积蓄力量,所以前秦政权内部并不稳定。然而,急功近利的苻坚不听王猛等人的劝阻执意南征,发动“淝水之战”,意图一统中华。

史载“淝水之战”前,志在必得的苻坚号称“有众百万,资杖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其实际战斗力远不如东晋朝廷新组建的“北府兵”,以至于前秦前锋受到强攻受挫后,百万大军瞬间兵败如山倒,也引出了“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著名典故。

“淝水之战”失利后,苻坚仅率战前十分之一的兵力回到北方,前秦国力大不如前。不久,苻坚被其手下羌族首领姚苌(后秦开国君主)所杀,北方各少数民族首领也趁机纷纷自立,三年内中原地区便冒出了八个国家,他们分别是前秦、后秦、西秦、后凉、后仇池、后燕、西燕、北魏(北魏不属于十六国之列)。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后,前秦被后秦所取代,而北魏又逐渐灭亡其它几个国家统一了北方,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北魏,前秦,前赵,后赵,前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3041015341175710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