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于谦明朝资料?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二、明代于谦坎坷身世?
①
于谦,浙江杭州人,明朝时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乐十九年,他登进士第。宣德元年,时任御史的于谦跟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发起的叛乱。他痛斥朱高煦发动叛乱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赏识。
宣德五年,他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等地。于谦为官清廉,不愿攀附权势。明英宗时期,他因不向当时的权臣王振送礼而被诬陷入狱。好在两省的百姓、官员、甚至是藩王都为他求情,他才得以出狱复任。由此可见,他在当地的威望有多高。
“土木之变”时,明英宗不顾于谦等人的阻拦,坚持要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俘。这时,有人提出要南迁。但以于谦等人为首的大臣主张固守京城,明朝才没迁都。国不可一日无君,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他率领22万大军亲自督战,列阵在京城九门外,保卫京师,同时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见明朝的阵仗没有投降的意思,若两国长期交战,对自己国家也不利。
于是,他用明英宗当人质,逼迫明朝廷议和,遭到了明朝的拒绝。
不久,他被迫释放英宗。
议和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师部队中的精锐进行操练,以备不时之需。
他派兵出关镇守边疆,边境得以安宁。
于谦始终在为国为民操心,但他个性刚直,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此时明英宗也想夺回大权,毕竟皇帝可是全天下权力最大的人,谁不想当?同年,明英宗复辟。但大将石亨等人因嫉恨于谦,故在明英宗面前诬陷于谦,称他想要立襄王之子为帝,甚至想要谋反。没想到明英宗听信了他们的话,立即下令将于谦打入大牢。最终,朝廷以谋反之罪,判处于谦死刑,被处斩。
②
明代于谦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做官的历史可以上溯道唐朝。
但其父于仁是个例外。
于仁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道德追求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当时的官场上充斥着太多的污秽和不堪,他实在难以与之同流合污。
故而于仁虽在民间有君子之名,却始终没有踏上仕途,只是隐居乡间,将一身才学传给儿子。
于谦二十出头就考上进士,不到三年,就成为当时皇帝明宣宗所重用的青年俊杰。
他始终恪守家风,清廉为官,也不给别人贪污的机会。
不久,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继位,张太后监国。这位太后是一位难得的贤明之人,对清廉官员予以提拔保护。
但十余年后,张太后和几位老臣去世了,长大成人的明英宗宠信一个叫王振的宦官。
王振本是个教书先生,却因才学拙劣,考不中科举,便心生歪念,竟然下狠心挥刀自宫,进宫当了一个大龄太监。
至于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为了捞取私利。
王振贪污的主要方式,是胁迫官员给他送礼。
于谦不仅分文不送,还为此写下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中有“两袖清风”四个字。
于是,于谦很快被王振打入死牢,判处死刑。
听闻于谦遭王振迫害,许多百姓都为他奔走喊冤,连一些藩王贵族也主动站出来为于谦说话。王振这才发现,于谦是一个杀不得的人,要是杀了,可能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只得以抓错人为名将于谦放了出来。
王振的贪欲并不止于金钱,他也读过书,也有“修齐治平”的理想,所以他还想建功立业。于是王振便利用自己的权力故意挑起明朝与蒙古的战争,然后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却是明朝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王振则死于愤怒的将士之手。
消息传来,朝廷一片惊慌,乃至有人提议干脆迁都南方,学南宋算了。危急之时,于谦站了出来,力主保卫京城,击退外敌,并得到一些大臣的支持。
他们拥立明英宗的弟弟为皇帝,稳定人心,然后调集各方兵马与敌人血战,取得了胜利。在于谦的极力主张下,明英宗也平安归来。
但他最终却为明英宗所害。
明英宗趁着自己的弟弟病危之际,发动政变,夺回了皇位。随之对当年把弟弟扶上皇位的于谦等人,展开了血腥报复。
当官员到于谦家中抄没财产时,发现这位曾经挽救过大明王朝的人物,竟然是家徒四壁,极为贫寒,根本就没有财产“以供抄没”。
于谦死后不久,明英宗为于谦平反。他的后代虽然再没有人在政治上发挥影响力,却始终保持了这股清白家风,从未出过一个贪腐奸邪之徒。
③
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④
于谦(1398-1457),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
永乐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
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皇帝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
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
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
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
加少保,总督军务。
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
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三、于谦在明朝的历史地位?
于谦是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如果没有他,明朝应该在1499年就灭亡了,最好的结局也不过是历史会分成北明和南明。后来的大清国还会不会出现就难说了。
于谦是明朝续命的大功臣,被誉为“救时宰相”。一生干过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尤其是组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稳定明朝政权,事关中原文明的延续,居功甚伟。
四、于谦是哪个朝代的?
于谦 是明朝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
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
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
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
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
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
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
谥曰忠肃。
有《于忠肃集》。
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首先我搞不清楚你问的是那个于谦,如果是说相声的于谦的话那就简单了,他于1969年1月24日出生在北京,祖籍陕西蓝田县冯家村,相声演员、主持人、影视演员。
如果是当官的于谦的话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同时他还是一名诗人,有首诗至今流传度比较高的《石灰吟》
于谦是明朝的。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朝。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
五、明代于谦的生活环境?
在浙江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42号,有座不起眼的小房子,说起他的主人,在历史上可是赫赫有名,他就是组织了京师保卫战,拯救了千万黎民百姓的明朝重臣——于谦。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
于谦曾巡按江西,巡抚豫晋,政绩卓着,被誉为“于清天”。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明王朝危在旦夕。
于谦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力阻南迁,成功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后加少保(从一品),总督军务。
六、明代的于谦,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什么家?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
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七、朱元璋在位时于谦多少岁?
朱元璋(公元1328年一一公元1398年6月24日丿丿,于谦(公元1398年5月13日一一公元1457年丿。
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于谦刚满一个月时,朱元璋刚去世。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于谦是明朝的续命者,土木堡之变后是于谦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又为大明朝续了近两百年的历史。
八、于谦是坏人吗明朝?
明朝的于谦不是坏人,他是正直的人。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于谦由永乐辛丑进士出身,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释放后起为兵部侍郎。
于谦是明朝早期少有的净臣,忠臣。明英宗朱祈镇“土木堡之变”后。也先大举进攻北京。于谦是主战派。组织军队民众誓死抵抗。终于击退也先进攻。保住了大明首都。使广大人民免受战争之后。但战后由于代宗朱祈钰和朱祈镇的帝位之争受到杀害。于谦有一\\首诗叫“石灰吟”建议看一下。个人认为也是其人一生写照。
大好人,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代大臣、民族英雄。
九、于谦的历史背景?
于谦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代大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后巡抚河南、山西。
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61]本名于谦别名于忠肃、于肃愍、于少保、于忠肃公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浙江杭州府钱塘县
明代人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都是大港油田的专家人员,为祖国的石油开发事业付出了自己一生的青春和精力,并非外界猜测的什么“没落的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