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林黛玉三个故事细节分析,“雪下抽柴”,刘姥姥的魔幻故事,暗示林黛玉和贾家的命运结局?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村姥姥信口开河”,当着贾母等众人的面,讲了一个“雪下抽柴”的故事。这个故事因南院马棚走水,被贾母叫停。刘姥姥的故事没讲完,却引起了贾宝玉的好奇心,非得要寻根究底。

在贾宝玉的不断追问下,刘姥姥讲完了这个引发“走水”事故的故事。贾宝玉听完故事依然死缠烂打,要证实刘姥姥讲的是不是真故事,派茗烟去实地考察,非要找出那个雪下抽柴的女孩来。

那么,刘姥姥为何要讲这样一个故事,贾宝玉为何痴迷于这样一个魔幻故事,这个故事与《红楼梦》的主题又有什么关系呢?

刘姥姥为什么要讲“雪下抽柴”的故事

刘姥姥再次来到荣国府打秋风,这回可是真的“打秋风”,大观园中刚刚结了海棠社,摆了螃蟹宴,贾宝玉与众姐妹咏菊咏蟹作乐。此时,正是贾政八月二十日动身去应学差。也就是说,这段故事说的是中秋节之后的事。书中以这段故事为铺垫,写了刘姥姥讲“雪下抽柴”的故事。

刘姥姥两进荣国府都是有背景的,第一次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与“龙衣人”遇合,仿佛刘姥姥是紧接着警幻仙姑下到了凡界。没错,刘姥姥就暗藏了这样的身份。所以 ,二进荣国府时,一言一行都是在警醒贾家,尤其是“雪下抽柴”的故事,更是预伏了荣国府的结局命运。

刘姥姥讲这个十分吓人的故事前,作者以几乎两回书的篇幅写大观园中秋节之后的故事,不厌其烦地“咏菊”、“咏蟹”,是为“雪下抽柴”张目,隐伏贾家之败,以及参与者的悲剧命运。

大观园中为何“咏海棠”?海棠社结社,自然是先要以海棠为题作诗。苏东坡(坡仙)《海棠》诗中说:“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大观园结海棠诗社,作海棠诗,寓意大抵如此。而海棠社所有的海棠诗,都没有脱出苏东坡的意境,尤其借用了苏东坡“月下海棠”的意象。

海棠社暗示了大观园乃至整个荣国府走向终结的时刻即将来临,而诗社的第二次集结,则暗藏了导致贾家衰败的原因。

菊花诗。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菊花诗,是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反诗,而这首反诗却被朱元璋效仿,写了这样一首《咏菊》诗:“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庚辰本中,甄英莲被写成“甄应菊”,菊花诗中藏着一个惊天之“局”。荣国府中有人要谋反做皇帝,这恐怕就是贾家败落的真正原因。

咏螃蟹。如果说“咏菊”暗藏贾家因造反而败落,显得很勉强,那么,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所作的螃蟹诗,就有剑拔弩张之势了。螃蟹最小无毛者,名蟛(yuè),故吴人讹“螃蟹”为彭越。彭越是西汉名将,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告发谋反,以"反形已具"的罪名,诛灭三族,废除封国。

“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潇湘妃子这两句螃蟹咏,照应菊花诗,铁甲就是金甲,螃蟹蒸熟色相为红,红即为朱。熟蟹色相也为金黄,林黛玉的螃蟹咏等于是点化了朱洪武的《咏菊》。

大观园赛菊花诗、螃蟹咏,其实隐藏着贾家真正的败亡原因。螃蟹咏只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作出,回看第一回贾雨村中秋节在甄士隐家中做客时的系列题咏,正是“螃蟹咏”的照应伏笔。

贾雨村先吟了一首五律,最后一联写道:“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再吟一副联句:“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这一联讲的就是林黛玉、薛宝钗。

“钗黛”、“宝黛”,其实更应该是“宝玉”,所以,咏螃蟹者就只有宝玉、黛玉、宝钗三人。

最后,是一首七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作者在贾雨村诗联旁夹批“奸雄心事,不觉露出”,奸雄是要谋夺江山的。所以,刘姥姥讲雪下抽柴故事的前情,就是贾府即将要谋反,刘姥姥以这个故事警醒贾府,也为“石头记”的结局伏线。

“红楼望月”望的是哪轮“月”

刘姥姥讲雪下抽柴故事,以大观园结海棠社写海棠社诗、菊花诗和螃蟹咏为铺垫,这个铺垫又照应了贾雨村咏赞中秋之月的情节,所有的寓意,都隐藏着一个意象,那就是“明月”。除了这几个情节外,书中还有香菱学诗、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等故事,隐藏着大量的月象。

刘心武先生看透了红楼之月,专著《红楼望月》以解读其中玄奥。然而,我认为,“红楼望月”并非望的是弘皙这轮等待升起的明月,而是望的大明之月,更是望的“月中桂子”。说透了,《红楼梦》中的“月”隐藏的是桂林靖江王。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红楼之月,其实落脚点就是个“桂”字。“桂”的形部是“木”,靖江王城以石头筑成,城中有独秀峰,一座石头峰,这就是书中的“木石之缘”。

“桂”的声部是“圭”,圭就是玉,朱元璋之“璋”就是半圭。

无论《水浒传》,还是《西游记》,以及《红楼梦》都写到了朱元璋这一脉“水木火金土”的辈分,更是以明朝建立之年为朱元璋的辈分。

洪武元年(1368年)是农历戊申年,地支五行属金,所以,三个伟大的小说家一脉相承,都以“金”暗喻了朱洪武。

如此,《红楼梦》中也同时存在着“金玉良姻”,也就是朱元璋家与靖江王家的关系。

这也是“宝黛合一”、“钗黛合一”、“宝玉合一”的寓意所在。

《明实录·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中,以一粒神仙的白色药丸,神话了朱元璋的出世。朱元璋出世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母亲陈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舍南麦场遇到了一个神仙(黄冠),这个黄冠神仙送给她一粒白色药丸,要她吞下。陈氏醒后,口中依然有香气——这就是《红楼梦》天香楼、冷香丸、养荣丸的来由。

天香楼,是天外桂子之香,白色是冷色,冷香丸其实就是黄冠神仙那粒白色药丸,林黛玉的养荣丸与薛宝钗的冷香丸一样,都是癞头和尚配制的,这也是暗写了朱元璋的沙门经历。

林黛玉虽然在金陵十二钗中排位比薛宝钗高,但无论判词还是“红楼梦曲”,都是先说薛宝钗,后唱林黛玉。

这是因为先有“金玉良姻”,后有“木石之盟”,冷香丸比养荣丸更高贵。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分封藩王,以皇子和皇侄为镇边藩王,分封到各地。朱元璋总共兄弟四人,三个哥哥都没有等到明朝建立就去世了,二哥、三哥死得更早,唯独大哥朱兴隆留下一子,名叫朱文正。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朱元璋在这一年改静江府为桂林府,按照南京皇城精缩版,以石头筑靖江王城。

靖江王总共十三世十四代,第十二代靖江王朱履祜死后的谥号是“荣穆王”,这就是林黛玉“养荣丸”的来历。

林黛玉初入荣国府时,在禧堂所见到的一切,都暗示这座国公府其实就是靖江王府。其中,那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对联,也是暗示了明朝,又以“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这行小字,隐藏了“荣穆王”。穆莳,就是“木石”。

林黛玉就是“荣穆王”,也就是靖江王的化身。如此,“雪下抽柴”的故事讲的就是林黛玉。林黛玉隐伏了靖江王的悲剧家史,甚至可以说,林黛玉是隐藏在《红楼梦》中靖江王乃至大明王朝的一大掘墓人。

桂林石头城是朱元璋亲自下令筑成,因而是“金玉良姻”,更是“金玉前盟”。靖江王石头城坐落于桂林,“木石之盟”是因“金玉前盟”而来。靖江王虽然享受亲王礼仪待遇,但毕竟低于皇子亲王,也不是朱元璋皇族,故而,冷香丸要比养荣丸更加高贵。

“雪下抽柴”的主人公是林黛玉

大观园结海棠诗社,赛菊花诗、螃蟹咏是在中秋节之后,贾雨村所赞咏的那轮团圆之月,已经挂缺,桂林靖江王也开始走向末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姥姥讲了“雪下抽柴”的魔幻故事。

刘姥姥的故事开头是这样讲的:“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

老太君贾母听得入神,插了一句说:“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刘姥姥回道:

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讲到这里,忽然外面丫鬟禀报:“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

这个细节,又是出自《明实录》。

朱元璋出生的那天,《明实录》记载道:“……红光满室,自后,夜数有光,邻里遥见,惊以为火,皆奔救

” 朱元璋出生之前,他的母亲就是在屋南麦场遇到了黄冠神仙。

而这场“走水”,更是伏藏了靖江王城的终极命运——被大明降将孔有德烧为一片白地。

靖江王城中的独秀峰号称“南天一柱”,“南院马棚”说的就是桂林石头城。

刘姥姥的故事被打断,贾宝玉却要寻根究底,处理了南院马棚的大火,贾宝玉追问那个雪下抽柴的姑娘究竟是谁,后来怎么样了。贾母不高兴了,喝住贾宝玉说:“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贾母的这句话,应当是靖江王乃至大明遗民所怨,若是没有“雪下抽柴”的事情,恐怕就不会有这样一场南院大火了。

贾宝玉一直挂念刘姥姥的故事,无心再玩依韵作诗游戏。林黛玉似乎也对刘姥姥的故事很上心,半真半假地应和贾宝玉:“依我说,还不如弄一捆柴火,雪下抽柴,还更有趣儿呢。”林黛玉的说笑,并没有引起大家的兴趣,“雪下抽柴”的游戏也没有玩成。

为何是贾宝玉、林黛玉对“雪下抽柴”的故事有相同的兴致呢?因为,刘姥姥的故事讲的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的“木石前盟”。尤其是以林黛玉为主角,暗伏了靖江王自作自受的悲剧命运。

“雪下抽柴”,其实就是“金钗雪中埋”。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和红楼梦曲是二者合一,暗藏的又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石兄”,石头城独秀峰下的“石兄”,也是《石头记》的主人公。

刘姥姥接下来继续讲的“雪下抽柴”故事,那就更是点明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林黛玉。

“雪下抽柴”的另一个主人公是林如海

众人散去后,贾宝玉继续追问刘姥姥,要她把故事讲完。刘姥姥便接着说:

那原是我们庄北沿地埂子上有一个小祠堂里供的,不是神佛,当先有个什么老爷。

……这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

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

可惜这茗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因为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这祠堂,塑了这茗玉小姐的像,派了人烧香拨火。

如今日久年深的,人也没了,庙也烂了,那个像就成了精。

原来,“雪下抽柴”是这样一个成了精的十七岁就死了的女孩。这个女孩叫茗玉,十七岁就病死了。林黛玉一副病体,全靠养荣丸支撑着。想必,八十回之后的故事中,林黛玉还有另外一种结局,那就是死于“养荣丸”。这样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有何道理,咱们下文再讲。

贾宝玉还真的把刘姥姥“编”的故事当真了,派小厮茗烟去刘姥姥故事中的地方去找茗玉的庙。

茗烟去了一天,回来后告诉贾宝玉,庙倒是有一座,但不是刘姥姥所说的“庄北沿地埂子上”供着茗玉的小祠堂,而是“东北上田埂子上”的一个破庙。破庙里没有什么茗玉,只有一座活似真的一般的“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茗玉变成了瘟神爷,说的也是林黛玉。

第十三回书中,交代了林黛玉父亲的死亡日期,是秦可卿死后的九月初三。《红楼梦》中极少明确地写人物生卒日期,为何把林如海的忌日交代得如此清楚呢?这是因为,林如海的忌日就是瘟神爷的祭祀日。《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 集》中说,九月初三就是瘟神的诞辰,也是瘟神的祭祀之日。

所以,林如海就是瘟神的化身,那么,林黛玉就是“瘟神”的女儿。所以,林黛玉“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三岁时就得癞头和尚配了养荣丸。其实,林黛玉也与香菱一样,三岁的时候就“舍”给癞头和尚了,潇湘妃子也是红楼梦“应局”之人。

《石头记》为何以林如海为瘟神,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机密呢?这个疑问肯定可以列入“红楼死结”之一,本文以靖江王在《红楼梦》中的隐喻,对看林如海的瘟神身份,简要解读如下。

林如海的死讯是在秦可卿停丧的五七第五日传来的,当时,报信的是贾琏跟班昭儿。昭儿随同贾琏、林黛玉把林如海送回苏州,再从苏州赶回报信,恐怕也就是五天时间。如此,林如海就极有可能与秦可卿死于同一天。

秦可卿是宁国府的长孙媳妇,宁国府不是写的江宁织造府,而是宁王朱权这一脉。在《石头记》中,宁王府与靖江王府就是一对对立关系,就是靖江王府的“瘟神”——这件事后文将要讲到。也就是说,林如海、林黛玉父女身上有宁王这一支的影子。

茗烟寻找茗玉的小祠堂,却在东北方向找到了一座庙门朝南开的破庙。宁王朱权藩地就在东北方向,即内蒙古的宁城。朱权在靖难之役后,遭遇朱棣打压,心灰意冷寄托于道教、戏剧、文学、茶道,在文学艺术上颇有成就。朱权著述颇多,其中就有专讲茶道的《茶谱》。茗就是茶,“茗玉”就是瘟神的女儿,茗玉也就是黛玉。

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林黛玉正在玩一种九连环的游戏,这个游戏就暗示了明代九大塞王,宁国府就是朱权这一脉。

那么,对于靖江王来说,宁王后代为什么就是瘟神呢?

林黛玉玩九连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这两句出自“红楼梦曲·终身误”,说的就是薛宝钗、林黛玉的事。

这两句,其实就透露出了反意。

如上文所言,“金玉良姻”就是“金石前盟”,说的是朱元璋封哥哥孙子朱守谦为靖江王。

“木石前盟”应当说的是林如海与贾敏的关系,林黛玉原本是绛珠仙草,是因为出生在林家才有了“木”。

所以,她与贾府只是“木石之盟”。

“石”,暗藏的是建在桂林独秀峰下的靖江王石头城。

原本,“木石之盟”并非前盟,“金玉良姻”才是“木石前盟”、“木石之盟”的前盟,没有金玉良缘,哪来木石(穆莳)?

但是,明朝灭亡之后,荣穆王之子朱亨嘉自称监国,也就是做了代理皇帝。这就是书中写的“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宁国府才是朱明皇家的正统。朱亨嘉不仅做了监国,还以洪武278年作为开元纪年,否定了“金玉良姻”,把木石之盟当做了“木石前盟”,自以为朱家正统。

当时,宁王八世孙朱聿键已经称帝,年号隆武,建都福建建宁,又是一个“宁国府”。朱聿键起兵攻打桂林王城。桂林石头城很快被攻陷,朱亨嘉做了俘虏,被秘密押到福建连江,以“连江庶人”之名绝密关押。旋即,朱聿键密令锦衣卫绞杀朱亨嘉,对外宣称其暴病身亡。

朱亨嘉死于缢杀,却诡称暴病而死。这就是《红楼梦》中,秦可卿两种死法的真相,作者自言自语说“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是用“史笔”,所谓“史笔”就是历史真实中朱亨嘉之死。

桂林石头城被攻陷时,王世子朱若极被一个太监(喝涛)救走。这个世子,就是后来清代著名“四僧”之一,大画家石涛,《石头记》中的“石兄”。

喝涛从桂林王城中救出石涛,先藏在了独秀峰附近的雪洞之中——雪下抽柴的故事来了。这个雪洞刻有恭惠王朱邦宁绘刘海蟾,故而,又叫刘海洞。“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原来,刘姥姥救巧姐是这么回事。原来,“雪下抽柴”的故事得由刘姥姥讲。

喝涛救了朱若极,辗转来到福建全州,寄养在湘山寺,长大之后便削发为僧。

因而,石涛法号中就有清湘陈人。

《红楼梦》借用了其中的“湘”字,故而有潇湘妃子、“湘江水逝楚云飞”这样的暗喻。

书中反复出现癞头和尚,“石兄”早就舍给了这个神秘的和尚——石涛逃出桂林时,年仅三岁(或五岁)。

后来,石涛出佛入道,一僧一道原来也是一人。

《红楼梦》经历至少两代人的创作,早期的作者主要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的家史,以荣穆王朱履祜为节点,重点写了朱亨嘉、朱亨歅这两代靖江王的悲剧结局。

朱亨嘉被缢杀,朱亨嘉的堂弟末代靖江王朱亨歅也是死于缢杀。

故而,书中的贾元春、林黛玉、秦可卿都是上吊身亡。

元春死在了遥远的异乡,香菱“自从两地生枯木”也是魂归故里。

这些,说的都是朱亨嘉在福建连江被吊死,但却诡称得暴病而亡。

朱亨歅则死于桂林当地,被明朝降将,也是来自东北的孔有德绞杀于民房之中。孔有德占领了桂林靖江王城,改为定南王府。隆武帝手下大将李定国攻陷王城,孔有德举火自焚——南院马棚走水,王城被烧成一片白地,也就是《红楼梦》“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大结局。

瘟神之女“雪下抽柴”,等于是釜底抽薪,柴下有木,也是暗射了桂林。桂林之“木”被抽走,就是“自从两地生枯木”,金陵女子们便要“香魂返故乡”了。白茫茫一片,也是大雪之景,“雪下抽柴”也暗示了石头城中逃出了“石兄”,这一脉靖江王依然有薪火传承。

本文线索式的解读了刘姥姥“雪下抽柴”的故事,如果要真正把这个故事彻底讲透,尚需更多的篇幅。因而,就此打住,今后有再慢慢地细解。

史册号网友观点: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不是“金钗”吧。

一字之差,也许不是一个意思。

(个人拙见,也许各个版本不同)另外,雪下抽柴的红袄白裙有学者解释为写薛宝钗,大婚当日贾府有人去世

红楼梦各有各的看法,遗憾的是再多的猜谜,也没有谜底了,那么就不是曹雪芹自己家里的事了,或者还有一点联系。

曹雪芹恐怕只是一个化名,未必真有其人。

从石头记到红楼梦,不止一个作者,后来的作者揉进了清朝的事。

所以,蔡元培讲的“悼明之亡,揭清之失”比胡适高明得多。

四大名著多数是民众创作了大量人物与情节。

某人恰到好处总结了一下。

《红楼梦》寓意太深奥了,后人看书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这就是作者聪明之处,给读者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并且大到皇帝,小到乞丐,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年轻时看书和中年.老年时看书会有不同的感悟,常读常新。

世间原本就没有曹雪芹,你到哪里去喊,你喊冤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d2022101300500771e8.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