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石刻的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大约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已会烧制陶器,但在距今七八千年左右,才开始进入彩陶时代。相比而言,中国古人类发明磨制石器的技术,这是中国古代雕刻史上的里程碑。
秦汉石雕
据《三辅黄图》的记载,有新刻于咸阳横桥的古力士孟贲石像;修始皇骊山陵曾刻了一对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遗憾的是,这些遗迹早已荡然无存。不过我们从上述的迹象仍可看出秦代石刻艺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隋唐五代石雕
如果我们说佛教艺术是救苦救难的艺术,那么经历了数百年的沧桑变故,进行隋唐的大统一时期,它就开始丧失独领风骚的地位,石雕艺术也形成发展的新高峰。
明清时代,还是沿着古典艺术析传统向前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高峰。
二、苏州虎丘摩崖石刻是什么字?
①
苏州虎丘摩崖石刻三个字,千人坐。
千人坐亦名“千人石”。俗传因生公讲法得名,相传晋高僧竺道生曾在此讲经说法,其下有千人列坐听讲,为了纪念这一盛况,遂取名“千人坐”。
千人石在剑池外侧,是一块由南向北倾斜的平坦大盘石,宽度约有一亩之大,呈紫绛色。
相传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为他在虎丘山上营造陵墓。
竣工后,夫差怕工匠们日后泄露机密,便以邀请曾参加筑墓的一千多工匠来到石上饮酒、看鹤舞之名,将他们全部杀死灭口。
一时鲜血四处流淌,渗入石中,日久便渍成暗紫色的斑驳印痕,永不消褪。
扩展资料
苏州虎丘最神秘、最吸引人的古迹是剑池。
进入“别有洞天”圆洞门,顿觉“池暗生寒气”、“空山剑气深”,气象为之一变。举目便见两片陡峭的石崖拔地而起,锁住了一池绿水。池形狭长,南稍宽而北微窄,模样颇像一口平放着的宝剑,当阳光斜射水面时,给人以寒光闪闪的感觉,即便是炎夏也会觉得凉飕飕的。
水中照出一道石桥的影子。抬头望去,拱形的石桥高高地飞悬在半空,此情此景显得十分奇险。石壁上长满苔藓,藤萝野花又像飘带一样倒挂下来。透过高耸的岩壁仰望塔顶,有如临深渊之感。这就是名闻中外的古剑池遗址。
②
虎丘历代留下众多摩崖石刻,清代潘钟瑞将其汇编成《虎阜石刻仅存录》,民国李根源将其辑为《虎阜金石经眼录》,李根源记载当时有二百五十七处,计后周石刻一,宋刻三十四,元刻一,明刻六十五,清刻一百五十六。
文革中,虎丘石刻历史最早的后周经幢被推倒击碎,仅存一块底座。
一些著名的摩崖石刻,如“生公讲台”、“千人坐”以及许多石壁题名都被凿去。
“风壑云泉”四字,幸用石灰先行涂没,才得免于厄运。
一尊用檀香木雕成的千手观音佛像,被吊到山下千人石上纵火焚毁。
致爽阁、冷香阁中的名人书画楹联,无一幸存。
隆祖塔院亦于此时被毁。
2012年,虎丘摩崖石刻由苏州市保升级为江苏省保,摩崖石刻可辨识者共有40余处,现按其在虎丘山的区域分片逐一解读。
二仙亭左为佛力永丰组刻,右为生公讲台组刻
“虎丘剑池”原为颜鲁公书,年久剥蚀,“虎”字亦中断矣。予求章仲玉氏钩勒镌之别石,出旧“剑池”二字于土中,马之骏补刻“虎丘”二字。
佛力永丰
岁戊子夏五山阴王英孙偕囗嘉陈观国郑栩翁嘉囗赵自明游侄性之从又四年秋季下浣子润之偕囗囗胡侨川吴良囗囗囗周囗扬来游弟囗囗性之重到
吕祖碑移于阁上敬志 三仙阁 王慎始静心书
怜悯万顺
生公讲台远景
虎丘
山西曲沃县囗人卞元立石 可中亭大清康熙六年四月吉旦
千人坐天水胡缵宗书
“生公讲台”传为蔡忠惠公笔,一云李阳冰笔,其中“生公台”三字为古刻,“讲”字为马之骏补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