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阳都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
诸葛亮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大家所熟知,他的英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他的英雄形象已经深深烙在人们的心中,人们更愿意看更喜欢小说中的诸葛亮,更愿意相信小说中的人和故事。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将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
近日读二十四史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使我对诸葛亮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完全打破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使他判断为两人,一个是小说中虚幻的诸葛亮;一个是历史中真实的诸葛亮。
小说中的诸葛亮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迹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不是他所为。
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更是把他说得神乎其神,等同于妖,但这些经典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也把他抬上了神殿,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神。
历史上的诸葛亮用兵的功绩远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诸葛亮虽有管仲、乐毅的才能,但在军事上并没有那么出众。刘备在事业最困难最落魄的时候,请出诸葛亮,才有了隆中对,帮助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但在三国时期,地盘需要用军事去征伐,需要一刀一枪去拼夺。
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刘备求救于孙权,也正是曹操乘势征讨孙权之机,诸葛亮很轻易地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之后正面战场主要由孙权的兵力去攻打,刘备的军队起着辅助的作用,最后刘备占据江南三郡之地,也只派诸葛亮做督守和征调赋税补充军需的工作。
很长时间,蜀国都是刘备领兵外出,诸葛亮常被留守,保证兵粮充足,几乎没有直接指挥过重大战役。
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开始统率军队南征北伐,平定了南方叛乱,开始谋划北伐。
北伐是检验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最好机会,但他在错误的时间选择了错误的对手,进行了一场几乎不可能战胜的战争,而且连续五次北伐,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最后成为第一个被消亡的国家。三国中,蜀国不是最强的国家,却选择主动出击,攻击最强的国家,更何况,蜀国后期没有杰出的武将,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又由失守街亭而失败。
最后处死马谡,向全军承认错误,并向后主上奏说:“我以浅薄的才能,担当了不能胜任的职务,……面临大事而犹豫决策,……责任都因为我用人不当。
我既无知人之明,考虑问题又多有糊涂之处……,这次战争失误的主要责任在我。
自请降职三级,以罚过错。
”从诸葛亮诚恳的言语中,也可看出一斑。
诸葛亮5次北伐,只有第一、第四次出了祁山,余后,大多数都因粮尽撤军,最后患病死于军中,安葬在定军山,未能完成北伐大业。
纵观三国历史,诸葛亮虽然在军事上没有小说中那么耀眼,那么神化,但也可圈可点,是一个很有谋略和智慧的人,其《隆中对》、《出师表》成为千古名篇;他曾发明的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成连弩,让人叹为观止;他训练军队排兵布阵,让敌人司马懿都不得不惊叹:“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尤其是他在治国理政上更是才能超群,政绩显著。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
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
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达到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经诸葛亮“踵基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这些都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士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虽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么英武卓越,但是他出谋划策,为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协助治理蜀国,政治清明,国富民强,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史册号网友观点: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