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关于李世民的传说和故事,李世民游地府的传说?

传说如下:

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错行雨布,被唐太宗李世民的老臣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要唐太宗还命,整得唐太宗日夜不得安宁,最后重病而亡。

在他死前,魏征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

”太宗道:“病势以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云道:“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珏。

”太宗道:“崔珏是谁?”征云道:“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

再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

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

此去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来。

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

”唐太宗到地府后,受到十殿阎罗的款待,又经崔珏帮忙,偷改生死簿,使唐太宗得以还阳,太宗还阳后,让刘全献瓜给十殿阎罗,并做一场水陆大会,再寻一个取经人,去西方极乐取三藏经普度东土众生。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扩展资料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1、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箭术无双

2、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3、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4、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5、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6、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7、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

8、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9、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10、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11、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

唐太宗的历史故事

1、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于陇西成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

2、其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

3、受封为唐国公;祖父袭封唐国公,曾任隋朝安州总管;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母亲是神武功窦毅的女儿,是位出色的才女。

4、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

5、写得一手好字,又武艺娴熟,擅长骑射,深得李渊的宠爱。

6、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做了太原留守。

7、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近太原)起兵,李世民为统帅,11月李世民率兵攻占长安。

8、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9、武德元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

10、任尚书令,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11、唐王朝建立之初。

唐太宗主要事迹概括

1、唐太宗的主要事迹有:

2、唐太宗恢复了“均田制”,18岁以上的男子分田百亩,其中80亩为“口分田”、20亩为“永业田”。

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收入,并多少限制了豪强对土地的兼并。

4、“均田制”为唐朝前期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

5、唐太宗推行了“府兵制”。

6、府兵即卫士,由政府从民户中点集,21岁应征,60岁免役。

7、卫士平时务农,农闲的时候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

8、服役时要自备兵器资粮,分批轮流守护京城或边境。

9、一旦有战争爆发,兵士们回兵府,由朝廷下令征集,交给大将统率。

10、待战争结束以后,大将回朝廷,兵士回兵府。

11、这种从农民中征招,兵源比较有保证的兵制叫做“寓兵于农”。

公元599年1月,李世民出生于陇西成纪,家庭背景十分显赫。其曾祖父李虎是北周的八大柱国之一。受封为唐国公;祖父袭封唐国公,曾任隋朝安州总管;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母亲是神武功窦毅的女儿,是位出色的才女。

李世民自幼聪慧过人。写得一手好字,又武艺娴熟,擅长骑射,深得李渊的宠爱。7岁时就被封为唐国公,后来又做了太原留守。

617年5月,李渊在晋阳(近太原)起兵,李世民为统帅,11月李世民率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武德元年(618年)5月,李渊称帝,建国号为唐,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唐王朝建立之初。刘武周侵占并州,李世民挂帅出征,大破刘军,收复了并州。然后,又领兵向东,先后讨平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以及瓦岗军、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等割据势力,到623年,李世民东征西讨,用了4年零1个月逐步平定了天下。

李世民与日俱增的威望和地位逐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宝座,同时也引起了齐王李元吉的嫉妒。

武德晚年,李氏兄弟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而且愈演愈烈,终于于武德九年(626年)演出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

李渊也在两个月后,被迫退位,改称太上皇。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帝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即位后,虚怀纳谏,采纳魏征的意见,定出“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即安,远人自服”(《旧唐书·魏征传》)的方针,积极推行均田制等有效措施,恢复生产,励精图治,使得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势强盛,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

唐太宗从20岁登基到51岁去世,在位23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谱写了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

1、魏征是唐代有名的谏臣,作为给皇帝挑错的人魏征与李世民之间也是少不了有趣的事情。而这位大臣也更是让李世民爱恨交加。

2、魏征“敢说话”,面对皇帝从不胆怯。

李世民的皇位是靠着玄武门事变而夺来的。

在李渊打天下时李世民可谓是出了不少力,也立了不少功劳,可是李渊却立了李建成也就是李世民的大哥为太子。

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活没少干却没当上太子,这让李世民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李世民便与李建成开始明争暗斗抢夺太子之位。

最后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件,杀死了李建成,逼迫李渊退位。

而魏征原来正是李建成的手下,也没少给李建成出谋划策。

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但李建成还不想杀死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只想在政治上压住李世民。

3、玄武门事件过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密,曾经李建成手下有个叫魏征的人,曾经向李建成建议要杀掉秦王即李世民,李世民便问魏征:“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

”魏征却直言不讳的答道:“倘若当时太子肯听我的话,也不会发生现在的事了。

”李世民觉得魏征说话很直爽,便没有计较。

由此可见魏征这个人的胆量,当然魏征遇到了明主李世民,否则也不会在说了这番话之后还安然无恙。

历史上李世民和魏征的典故很多,最有名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意思就是把老百姓比喻成水,政府是舟,李世民很受启发。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

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310271050108fe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