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刘邦与朱元璋两大集团,49、刘邦和朱元璋聊三家分晋

刘邦和朱元璋的微信聊天

朱弟,我们最近聊了一段时间了,聊的内容很是繁杂,主要还是皇帝的问题,我这两天开始思考,我们是不是以事件为线索的聊天。

刘哥,你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就是按照一部书的顺序来看中国历史,比如说资治通鉴这部书,我看就可以的。

资治通鉴这部书,我也知道的,是司马光写的,写的有1362年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是很有水平的一部书,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我知道,历史写的书一般就是编年体,比如说资治通鉴,还有纪传体,比如说史记这部书,还有一种就是纪事本末体,他是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是先将重要的事件分门别类,形成独立的篇章,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述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应该从《通鉴纪事本末》开始的。

朱弟,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顺序研究,也说出我们的心得和看法,刘邦说。

这是好事,应该从《通鉴纪事本末》开始,一个事件一个事件地读下去,看下去,以后读完,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刘哥。

好的,我们开始吧。

先从三家分晋开始,这是资治通鉴的第一件事。

这个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这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这是有深刻原因和重大影响的,朱元璋说 。

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是根本原因就是追根溯源,是在于晋文公的“六卿”制度,晋国的权力分散在了晋国公室和六卿的手里,使得六卿又机会壮大,不断发生摩擦,最终晋国就这样亡于内忧,成了三个新的国家,刘邦说,这是有问题基础的。

晋文公就是重耳,他是后来当上君主的,这个时候,他为了安排帮助他当上君主的人,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回国后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

不仅如此,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晋国的政治一直都在这人统领着。

晋国六卿的权利当不到控制,后来只有分家了,朱元璋说到,这也不是一年形成的,这是一个历史过程的。

开始设置六卿,后来演变成一个个权臣,到了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到了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

到了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不仅要地面,还要名声,就开始向周天子要诸侯位置,这就是三家分晋。朱元璋说了一系列的过程。

是的,基本就是这个过程,刘邦说,这是一步一步地来的,看着简单,这个一环扣着一环。

三家分晋不是小事件,这个是有深远影响的,刘邦说。

我们先说直接影响,晋国是一个大国,当时春秋时代就有四个大国,晋国、秦国、齐国和楚国,这样一分,就变成六个国家,齐楚韩赵魏秦,后来又加上一个燕国,就是战国七雄了。

这是国家数量上的变化,四国变战国七雄了。

在春秋时候,很多君主就是称王称霸,比如说春秋小三霸,春秋五霸等等,只是为了好看,好面子,战国时期开始要土地了,开始兼并别的小国,来实际的的了,刘邦说。

还有一个就是周天子同意了,很简单就同意了,这是说明周天子的权势早已旁落,但是诸侯们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遵守着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现在是一点也不注意这个了,只要有实力就可以以下克上,瓜分了自己国君的领土,在当时这是严重违反礼仪的。

周天子做得很不对,这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今后周天子的日子更难过了,因为三家分晋,开始只是诸侯们自己不遵守礼仪,这个时候天子竟自己带头违反礼仪,由此开始,周朝建立后的礼乐制度彻底崩坏,各种不讲信义的事情随时都可以发生了。

朱元璋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是最后的遮羞布都没有了,以后不用考虑周天子的面子了。

这还有间接影响,很快就出现了田氏代齐的事件,这是三家分晋后,开了家臣篡位的先例,这一先例立刻给远在东方的齐国田氏提供了榜样。关于齐国的田氏也是一直想这样,但是他不敢天下先,有三家分晋的先例,田氏代齐顺理成章,十几年后取代了姜氏齐国建立了田氏齐国。

还有就是有重点历史影响,这件事情有更远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这是什么意思,刘哥,朱元璋有点不解地问。

这个好理解,当时的秦国一直想扩展自己的国家,晋国是大国,不好吃,晋国分三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小,特别是韩国,一个小国,秦国就容易了,后来到了秦王嬴政时,秦国从最近的韩国开始,先后灭掉了韩、赵、魏三个国家。

这下我明白了,晋国本来是大国,可以和秦国抗衡,变成三个,就难了,朱元璋说。

还有一个就是“三家分晋”成为了中国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这也同时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刘邦说。看来刘邦对这个研究很透彻,他看到问题的实质了,这是秦国统一的基础,刘邦看准了。

司马光也对三家分晋地做了评价,他是站在为皇帝写书的角度分析的,他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司马光还做了一系列评价才和德的关系,说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说一个人才和德都是好的,这个是一般人看到的,真正的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真正的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这是很关键的两个方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德。

司马迁最后说: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

看来文化人说得不错,刘邦说,这就是才和德的关系,我们看人都应该看到这个方面,作为皇帝,我很看重这些的。

朱元璋也说,司马光说得好,看人就得看德,才只是一时的,最终还是看人的品德。

今天就是个开头,明天接着看《通鉴纪事本末》,一个专题一个专题读下去,这样会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对这1362年的历史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刘邦说。

好的,刘哥,明天接着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c202308080950086f39.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