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几千年,朝代颇多,但是如果讲到汉朝之后的历代的“饮料”,人们首先想到一定会是茶,毕竟茶是中国的传统饮品,元朝自然不例外。
虽然当时的政权被塞外的蒙古族掌握,国家制度、文化信仰、饮食习惯与中原地区多有不同,但是,至少在饮茶上,依然延续从前的传统,甚至这一习惯还成为全国各个民族,各个阶层一种共同的嗜好。
这也可以从元朝的农学专家王祯曾经在自己所撰的《农书》看到,在书中他写道:“夫茶,灵草也。
种之则利博,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助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饮茶的不仅是全民皆爱的饮料,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从茶树生长的地理环境来说,塞上苦寒的草原上是不产茶的,蒙古族同胞原来也不饮茶,至于何时开始习惯饮茶,因为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不敢妄下定论。
金朝统治北方时,饮茶的习惯已经盛行,《金史·食货志》中有:“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
蒙古灭掉金朝后,开始统治北方,此时,南方生产的茶叶输入北方,饮茶开始被蒙古统治者接受。
元朝灭掉南宋后,统一全国,江南的茶叶作为贡品先后输入宫廷,蒙古族饮茶的习惯应该开始大范围出现。
真正有明确记载元朝统治者饮茶,应该是开始于元朝的第三任皇帝,即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执政的时候。
至大初年一个春天,元武宗到大都的东南郊外,一个名叫柳林的地方放鹰捕猎,并且请皇太后一同去观看,半路经过邹店,因口渴想饮茶,侍从便用当地的井水,给他煎茶,元武宗饮完后,感叹茶的味道与宫廷的茶,大不相同,此水煎的茶,“味色双绝”。
从此以后,元武宗每天饮用的水,都是从这里获取,用它来煎茶,比其他地方的水煎出的茶味道醇厚很多。
这一则史实来自于元朝忽思慧所撰的宫廷营养学著作《饮膳正要》中的记载。
可见,此时的元朝统治者都已经开始饮茶,而且颇为流行了。
元朝的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福建、江浙、江西、湖广以及四川和云南等地。
当时有名的茶叶有福建建宁的“北苑茶”和“武夷茶”,湖州的“顾渚茶”,常州的“阳羡茶”,绍兴的“日铸茶”,宁波的“范殿帅茶”。
从制作工艺来讲,可以分成三类,“茗茶”、“末茶”、“腊茶”。
“茗茶”就是将茶摘取嫩叶子,在锅中炒制杀青而成。
“末茶”则是将采摘的茶叶上笼屉蒸过,再焙干捣碎制作而成。
所谓:“先焙茗令燥,人磨细碾,以供点试。
”在唐宋时代,常常将“末茶”印压成饼状,饮用的时候,将茶饼碾成碎末,然后饮用,元朝的时候,也是按照这种方法饮茶。
而“腊茶”则是一种特别高级的茶叶。
《武夷山志》中记载:“腊茶最贵,而制作亦不凡。择上等嫩芽,细碾入罗,杂脑子诸香膏油,调剂如法,印作饼子,制样精巧。候干,仍以香膏油润饰之。其制有大小龙团带胯之异。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如此名贵且又繁琐复杂制作出来的茶叶,普通人肯定享受不到,所以统统进贡给宫廷、皇帝们享用了。
在元朝,“茗茶”的饮用方法,按照王祯的说法是:“凡茗煎者择嫩芽,先以汤泡熏气,以汤煎饮之,今南方多效此。
”这与现在我们饮茶的方式不同,现代开水冲泡,然后饮用,在当时,茶叶先需要泡洗过后,才开始用水煎片刻,才会饮用。
元曲中有些“煮茶芽”、“煮嫩茶”的词汇,都说明,茶叶煮饮做法是当时一种流行。
而“末茶”的做法与“茗茶”不同,它需要先将茶饼碾成茶末,然后点水饮用。
所谓“点水”是将开水注入装有末茶的的茶盏之中的做法。
《农书》中写道:“然则末子茶尤妙,先焙芽令燥,入磨细碾,以供点试。
凡‘点’,汤多茶少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极匀,又添注入,,回环击拂,视其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度。
其茶既甘而滑。
南方虽产茶,而识此法者甚少。
”文中的“汤”,其实就是开水,“云脚”就是浮在茶汤上的花末,而“粥面”则是茶汤的表面。
起饮茶方法,应当是现在茶盏里放上一勺“末茶”,注入少量开水,将茶末调匀,然后再添加开水,用专门的工具加以搅动,这样就可以达到表面汤花“色鲜白”的效果。
因为“点茶”要求手艺娴熟,宋朝时,一度成为比赛的项目,所谓“斗茶”是也。
到了元朝,这种风气还在流传。
元朝统治者喜欢饮茶,不仅是因为被统治地区的汉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使得蒙古族同胞也受到了影响和感染,更重要的是,茶叶可以帮助消化。
所谓“太官汤羊厌肥腻,玉瓯初进江南茶”,负责宫廷饮食的“太官”,看到蒙古皇帝贵族们大啖肥腻食物,为健康计,也建议用茶叶来消脂去油。
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也可能是最爱饮茶的蒙古皇帝。
他的身边专门有一个伺候他饮茶的侍女,元顺帝经常在宫中与心腹宠臣哈麻玩双陆游戏,一天,哈麻穿着新衣服在旁边侍候,顺帝正在饮茶,就向哈麻的新衣服上吐茶,哈麻看了顺帝一眼,然后说道:“天子固当如是耶!”《元史》记载的这则小事,除了说明哈麻的谄媚丑态,从一个侧面也可看出当时元朝宫廷的饮茶之盛。
元朝除了有中原农业地区的饮茶方式,还发掘出适合游牧民族的饮茶方式。
《饮膳正要》中记载元朝宫廷中,不仅有“清茶”、“香茶”,还有“炒茶”、“兰膏”与“酥签”。
“香茶”的制作方式是,将铁锅烧热,将白酥油、牛奶、茶叶“同炒成”。
而“兰膏”则是“玉磨末茶三匙头,面、酥油同浇成膏,沸汤点之。
”“酥签”的“配料”更少,只需要“金字末茶两匙头,如入酥油同搅,沸汤点之”。
另据《饮膳正要》记载,当时还流行一种“西番茶”,做法也是“煎用酥油”,这与现在西藏酥油茶颇有相似,元朝统一后,蒙藏关系更加密切,这种饮茶方式,应该都是在互相影响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