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粽子的由来是什么?
我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粽子的由来,端午节的由来。
1、粽子来历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史料中关于粽子的记载,始于东汉。
当时的粽子包成牛角状,称为“角黍”。
西晋周处《风土记》称:“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榈叶心之形。
”另据古籍记载,夏至用黍和鸡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时就有。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2、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
1、纪念屈原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
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
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
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3、纪念孝女草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粽子来历有很久的历史了,所以有着流传了很多的历史故事。其中流传最多的是民间传说的屈原投江的故事,因为人们很思念他,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在江中投入粽子用来祭祀屈原。不过不管故事是否虚化了,都是我们大中国的一个美好的由来。
二、粽子的起源是何时?
粽子的来历 最早是祭祀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
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
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
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
”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角黍,即角形的粽子。
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
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
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
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
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
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
”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 纪念台骀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
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附:粽子的来历 粽子的历史沿革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三、粽子的历史30字?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