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十二本纪?
①
十二本纪是《史记》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主要是写帝王传记,按帝王纪年的顺序记事,放在史书的最前面。
《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
《十二本纪》记载的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的生平,同时还记载了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
《十二本纪》对后世史学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
《史记》中的:
1五帝本纪,2夏本纪,3殷本纪,4周本纪,5秦本纪,6秦始皇本纪,7项羽本纪,8高祖本纪,9吕太后本纪,10孝文本纪,11孝景本纪,12孝武本纪。
二、史记中十二本纪记载的内容是什么?
《十二本纪》是《史记》的一部分,《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12本纪指: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十二本纪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是帝王事迹。
《黄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高后本纪》《孝文帝本纪》《孝景帝本纪》《今上本纪》。
因为上古史料严重缺乏,所以,司马迁父子记述的《黄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比较简略。
从《秦本纪》开始,就越来越详细了,尤其是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等,被后人评论为史家之绝唱。
③
本纪记载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各代帝王的兴废和政治大事
三、史记十二本纪有几本?
有十二本。
其中,记载朝代的有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四本。
记载上古的领袖如三皇五帝的一本,五帝本纪。
记载皇帝的有五本,分别是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
还有两个虽然不是帝王,但是实际执政,或对推翻秦朝暴政起了重要作用的是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
史记十二本纪有: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
四、秦始皇本纪在史记中排第几?
顺序如下:
五帝本纪第一
夏本纪第二
殷本纪第三
周本纪第四
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本纪第六
项羽本纪第七
高祖本纪第八
吕太后本纪第九
孝文本纪第十
孝景本纪第十一
孝武本纪第十二“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五、史记不同体例的排序?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由司马迁撰写,共分为十二本,每本都以不同的体例和内容进行排序。以下是《史记》不同体例的排序:
本纪:本纪是《史记》的主要部分,按照各个历史时期的君主或政权进行排序,记录了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本纪·太史公自序》、《本纪·五帝本纪》等。
表:表是《史记》中的附录部分,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排序,列出了相关的人物、地理、官职等信息。例如,《表·三代世表》、《表·世家世表》等。
世家:世家是《史记》中的篇章,按照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家族进行排序,详细记录了这些家族的兴衰和重要人物。例如,《世家·齐太公世家》、《世家·韩非子世家》等。
志:志是《史记》中的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排序,详细记录了各种制度、典章、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志·天官书》、《志·百官公卿表》等。
世说:世说是《史记》中的篇章,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排序,记录了各种历史时期的典故、轶事和名言。例如,《世说·文学》、《世说·风俗》等。
列传:列传是《史记》中的篇章,按照不同的人物进行排序,详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例如,《列传·孔子世家》、《列传·司马相如列传》等。
以上是《史记》不同体例的排序方式,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排序方式,共同构成了这部古代史书的完整体系。
孝武本纪第十二
六、本纪都有哪些?
本纪或简称纪,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在该书中,“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世系、年号、庙号、谥号和在位时期的军国大事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本纪:
《史记》中的本纪:《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
《汉书》中的本纪:《高帝纪》、《惠帝纪》、《高后纪》、《文帝纪》、《景帝纪》、《武帝纪》、《昭帝纪》、《宣帝纪》、《元帝纪》、《成帝纪》、《哀帝纪》、《平帝纪》等。
《三国志》中的本纪:《魏书·武帝纪》、《魏书·文帝纪》、《魏书·明帝纪》、《蜀书·先主传》、《蜀书·后主传》、《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吴书·吴主传》等。
这些本纪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帝王的事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七、公元前326年秦国的军事实力?
秦国的祖先为秦非子,因为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在秦地。
非子获得的地盘非常小,不足50里,所以为附庸国,没有爵位。
西周末年,申侯引犬戎攻破镐京,后又密令诸侯勤王。
秦国收到密信,前往镐京救援。
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秦国救援有功。
被加封秦伯,上升为诸侯。
由于当时周朝的岐、丰之地被犬戎占领,周平王无力收回。
周平王就把岐、丰之地赏赐给了秦襄公。
秦襄公回到秦国,加紧练兵,很快收复了失地。
自此秦国势力越来越大,让中原诸侯国刮目相看。
秦始皇
崤山之战,秦晋争霸的开始!
春秋时期齐桓公最先称霸诸侯,在其死后,齐国的霸业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宋楚争霸。
结果宋国与楚国在泓水之战中,一败涂地。
宋襄公死后,楚国在中原已经没有了对手。
不过晋文公即位以后,晋国国力逐渐强盛。
具有称霸野心的晋文公决定继承齐桓公的霸业,最后与楚国在城濮大战。
城濮之战楚国战败,自此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
秦国强大的时候,晋国也崛起了。由于秦晋联姻的关系,秦国称霸中原的计划在当时难以实现。就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心立刻暴露出来。公元前628年,在晋文公去世的那一年,郑国的郑文公也去世了。曾留在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掌握了郑国北门的钥匙。杞子就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国派兵偷袭郑国。
秦穆公不顾反对,秦国出动300乘,绕过晋国长途奔袭郑国。
公元前627年春,秦军经过滑国时,遇到了郑国商人弦高。
当时弦高正赶着十二头牛去洛阳贩卖,途中遇到了秦军。
弦高知道秦军突然出现,必定是冲着郑国而来的。
弦高将计就计,以郑国使者为名,将牛献给了秦军。
秦军将领孟明视,认为偷袭郑国的计划暴露。
为了不空手而回,归国时灭了滑国。
当时晋国的晋文公去世不到一年,秦国与晋国本来有秦晋之好。晋文公去世,秦国没有派人到晋国来吊唁,反而绕道晋国偷袭自己的属国。晋襄公当时还在服丧,听说这件事后,决定在秦军归途途中,偷袭秦军。当秦军经过崤山的时候,遭到晋国的伏击,秦军全军覆没。只有三名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放回,秦国损失惨重。
从秦晋争霸,看秦国兵力!
秦穆公时期实行“三军”兵制,什么是三军呢?肯定不是现在的陆、海、空三军,春秋时期的兵制是按照周天子所规定的军队数量来建立的。
按照周朝的军队建制,天子六军,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
在晋文公称霸之前,晋国只有两军。
晋文公称霸以后,实行了三军之制,也就是上、中、下三军,不再以数量规定军队的规模。
所以,晋国突破了人数上的规定,对外战争无论军队数量的多少,都以三军为号。
所以,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保持着最强大的军队,对其他诸侯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春秋战车
春秋时期的“三军”有多少人呢?《周礼·大司马序官》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的人数是12500人,六军就是7500人,那么三军就是37500人。
根据《司马法》的记载:“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千乘有七万五千人,则是六军矣。
”天子六军拥有兵车1000乘,每乘配备75人,合计兵力为75000人。
三军就是37500人,兵车500乘。
(在古代除了作战人员还有25名后勤,配牛车一乘,这25人不是战斗人员,主要负责运输粮草的,不计在作战序列当中。
不过在出战的时候,往往将后勤人员也计算在其中,主要是壮大队伍的声势。
比如,300乘的兵力为22500人,如果加上后勤人员就3万。
所以,出战的时候,往往将后勤也加了进去。
而真正用于作战的,实则是有2万多人。
在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那么有10万人是后勤人员。
)
公元前627年,秦国偷袭郑国时,秦穆公出动了兵车300乘(含后勤人员),共计3万人,结果在崤山之战当中全军覆没。
公元625年,崤山之战两年后,秦国又组建了一支军队,再次复仇。
此次,出动兵车400乘(含后勤),也就是4万人。
秦晋两军在彭衙交战,结果秦国又被打败。
这年冬天,晋国联合宋、陈、郑三国打到了秦国的边境,秦国没有出战。
公元624年,百里视请秦穆公亲征,一起攻打晋国。
这次秦国破釜沉舟,攻取了晋国王官,晋国不敢出战。
秦穆公从津茅渡河,到达崤山,封崤山阵亡将士的尸体而返,两国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从秦晋的几次战役来看,晋国的兵力要强于秦国。且崤山之战以后,秦国大伤元气。虽然秦穆公短时间内组织了4万军士,由于训练仓促,依旧不敌晋国,所以秦穆公称霸中原的计划因此泡汤。
秦国士兵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兵源情况
秦穆公时期,很多国家打破了周天子规定的“三军”数量。
从《历代兵制》来看,公元前506年,秦哀公救援楚国的时候,秦国出动了兵车500乘。
然而同一时期的晋国已经达到了4千乘,合集军队40万。
所以,晋国直到三家分晋都是中原最强的国家。
而秦国之所以难以称霸中原,就是因为函谷关外有晋国的存在,所以秦国只能称霸西戎。
秦穆公死后,秦国逐渐衰落,整个春秋基本淡出了中原争霸的历史舞台。秦国再次崛起,已经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才逐渐强大起来。
进入战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国家很快强大。在当时的魏国拥有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此时的魏国灭中山,接连败秦、齐、楚三个大国,使魏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在位期间,秦国出兵50万攻打魏国,结果被吴起的5万魏武卒打败,此后秦国元气大伤。直到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秦国颓废的局势才得到逆转。
秦孝公在公元前361年即位,两年后任用商鞅变法,其中商鞅改革了秦国的军事制度,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爵位有十八级(后通关内侯、列侯二十级)。根据秦国的奖励制度,凡出战士兵,获得一人首级,赐爵一级。
根据南宋陈傅良的《历代兵制》的介绍:“秦昭王时期,有锐士、虎贲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而分三军。
”这里所说的800万,应该是古代为了壮大声势故意夸大。
按照古代10000人有2500后勤,那么800人只有600万作战人员。
在《战国策·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
”如果减掉一个零,那么就是60万,正好符合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人数。
白起
根据《史记·秦本纪》与《秦始皇本纪》的统计来看,秦国从秦献公到秦始皇在位期间,秦国前后与诸侯国发生了15次大的战役:
秦献公二十一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六万;
秦惠文王七年,与魏战,斩首八万;
秦惠文王后元七年,秦败五国兵,斩首八万二千;
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败韩岸门,斩首万;
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击楚于丹阳,斩首八万;
秦武王四年,拔韩宜阳,斩首六万;
秦昭襄王六年,伐楚,斩首二万;
秦昭襄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破魏,斩首十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斩首五万;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四十余万;
秦昭襄王五十年,攻三晋,斩首六千,晋军走死河中二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攻韩,斩首四万;攻赵,首虏九万;
秦王政二年,攻魏卷县,斩首三万;
秦王政十三年,攻赵,斩首十万。
从这15次战争来看,秦国公歼灭151.8万人,至于秦国的伤亡是多少,现在已经无法统计。
不过,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动员了全国15岁以上的男性参战,军队规模大约60万人,估计还有20万后勤人员,也就是前面所说的80万。
而王翦灭楚国的时候,也动用了60万军队。
从王翦之口可知,秦国将全国之兵都交给了王翦。
由此可见,长平之战后,秦国一直保持着60余万的兵力。
而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的兵力,虽然有减员,应该相差无几。
古代战争
秦国灭亡时,秦国有多少兵力?
根据《历代兵制》的说法,自战国时期,秦国与山东戍卒仅存500余万(如果去掉一个零,秦国统一六国以后,正规军大约50万人。
)其中北筑长城40余万,南戍五镇50余万,骊山、阿房之役70余万。
到秦二世即位时,守卫咸阳的秦军只有5万。
除了守卫咸阳的属于纯正的秦国人,其他军队里面肯定有六国戍卒。
比如,陈胜和吴广就是因为戍守渔阳耽误时间,可见秦国在全国各地抓了很多徭役做苦力。
长平之战
由于秦国兵力分散,当大泽乡起义时,秦二世无法组织一支大规模的军队。当起义军逼近咸阳的时候,秦二世只能大赦天下,将那些骊山服役的刑徒匆忙地武装起来。由于刑徒都是戴罪立功,所以战斗力也特别强,大大缓解了秦国无兵可用的压力。
各地暴动的时候,王离大约有20余万军队,王离的军队多半是以前蒙恬北击匈奴的30万边防军。蒙恬死后,边防军估计也瓦解得差不多了,最后有没有20万不好说。章邯率领那20余万,是一支杂牌军,不过战斗力也很强。这支军队先后打败了周文,瓦解了陈胜的军队,后来又打败了项梁。
章邯打败项梁以后,对楚军放松了警惕,并移师攻赵。而王离的部队,先到达巨鹿城,章邯进攻的目标是赵国邯郸。当时的楚怀王很担心,赵国一旦崩溃,下一个就是楚军。所以,楚怀王将楚军分为两路,一路由宋义为主帅,项羽做副将,北上救赵。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直逼咸阳。
当时攻赵的秦军总兵力大约40余万,围攻巨鹿城的是王离和涉间的军队,章邯驻扎在巨鹿城的南面。当宋义的军队到达安阳的时候,宋义畏惧秦军,逗留46天不敢前进。项羽建议攻秦,被宋义拒绝,忍无可忍之下杀了宋义,并亲自领兵5万楚军进攻秦军。
项羽开始以2万楚军作为先头部队,切断了秦军的粮道。
然后再破釜沉舟渡过黄河,3天打了9个胜仗。
王离的军队最终全军覆没,主将王离也被俘虏。
章邯当时还有20余万人,没有援救巨鹿,反而退至棘原,并派使者向咸阳搬救兵。
当时赵高专权,滥杀大臣,使者怕被杀逃了回来。
章邯想投靠项羽,左右摇摆不定,最后与项羽又打了一仗,秦军被打败,章邯只好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
投降项羽的秦军有20余万,项羽害怕降兵进入关中叛变,趁夜将20万秦军全部坑杀,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关。
巨鹿之战的秦军被项羽牵制,刘邦进入关中,一路几乎畅通无阻。
赵高知道秦军主力投降以后,杀了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王,结果又被子婴反杀。
当时咸阳有5万禁军,根本抵挡不了刘邦的军队。
子婴知道大势已去,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只好脖子上挂着玉玺,开门向刘邦投降。
从众多的史书记载来看,秦朝开辟岭南和驻守边境的军队还相当庞大,据说有50万,只是这些军队被分散了。此外,开辟岭南的军队当中也存在很多囚犯,而驻守边境的也是全国各地征召的戊卒,秦军必须派兵监督,当秦军崩溃以后,这些戊卒也跟着瓦解。尤其是驻守岭南的军队,听说秦二世被杀,中原陷入混乱,守将赵佗拥兵自立。
从公元前209年秋,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就两年多的时间。
由于灭亡速度太快,即便秦国还有军队在外地,当时也来不及召回了。
从巨鹿之战后的分析来看,项羽所率领的楚军,直接干掉了40万秦军(坑杀了20万)。
除去被杀死的40万,秦国剩下的那些士兵,估计都留在了岭南和北方的长城。
所以,关内已经全部空虚。
综合来看,秦国统一六国,在不计徭役的情况下,秦军不会超过60万人。
如果说,巨鹿之战项羽干掉了40万秦军主力,最后也只剩下20万秦军了。
不过,很多士兵是临时武装的,至于真正的老秦人去了哪里,这个就很难说了。
也许秦灭六国后,很多士兵都解甲归田或者加官进爵了,剩下的秦国士兵也不多。
所以,全国暴乱时,秦国才灭亡这么快。
公元前326年当时的秦国刚刚经过商鞅变法,其军事力量迅速强大并且横扫三晋并多次威胁楚和燕。这个时候东方六国中有一个强国令秦很头疼。这个国家就是齐国。齐国经过齐威王,齐宣王时期齐的国力也是超强并和楚结盟令秦很头疼。这是秦统一六国的最大阻力。秦最后采用了离间计拆散齐楚同盟最后统一六国。
很弱,弱到崩溃,不然也就不会有商鞅变法了。
八、史记本纪分别都有哪些?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撰写。其中的本纪部分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君主和政治事件,包括以下本纪:
1、 始祖本纪:记载了中国传说中的五帝、三皇等始祖的事迹。
2、 夏本纪:记载了夏朝的建立、夏代君主的事迹和历史事件。
3、 商本纪:记载了商朝的兴衰和商代君主的事迹。
4、 周本纪:记载了周朝的建立、周代君主的事迹和历史事件。
5、 秦本纪:记载了秦朝的兴起、秦始皇及后世君主的事迹。
6、 汉本纪:记载了汉朝的兴衰、汉代君主的事迹和历史事件。
7、 三国志本纪:记载了三国时期魏、蜀、吴君主的事迹。
8、 后汉书本纪:记载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和君主的事迹。
9、 魏志本纪:记载了曹魏时期的历史事件和魏王室的事迹。
10、 蜀志本纪:记载了蜀汉时期刘备及后世君主的事迹。
11、 吴志本纪:记载了吴国时期孙权及后世君主的事迹。
12、 五胡乱华本纪:记载了五胡乱华时期历史事件和君主的事迹。
13、 南北朝本纪:记载了南北朝时期历史事件和君主的事迹。
14、 隋本纪:记载了隋朝的建立、隋代君主的事迹和历史事件。
15、 唐本纪:记载了唐朝的兴盛、唐代君主的事迹和历史事件。
这些本纪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个重要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是《史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九、秦本纪内容概括?
这篇本纪记载的是秦氏族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
秦本为地处偏远的西方的一个部落,其远祖多以驯兽驾车见长,从虞舜到周代屡屡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赐姓嬴氏;费昌为汤驾车败桀于鸣条,中潏(jué,决)在西戎为殷保西部边境,造父(fǔ,甫)为周缪(mù,穆)王架车,日驱千里以救周乱,其族由此为赵氏,周宣王时秦仲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难,又率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建立了秦国。
秦国本为西方一个小国,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到后来相当强大了,还被中原各国视为戎狄,不让它参与盟会。
但秦国一方面在戎族地区扩充土地,一方面与中原各国来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强国。
秦本纪》记载的是秦氏族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