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桓,也叫乌丸,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汉末的时候,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结合,被称为三郡乌桓,首领叫蹋顿。
蹋顿骁勇善战,才略过人,与袁绍关系密切,曾经协助袁绍击败了公孙瓒。袁熙、袁尚兄弟投奔乌桓之后,蹋顿打着为袁氏收复失地的旗号,多次袭击边境,劫走幽州百姓十多万户。为了彻底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曹操决定远征乌桓。
《三国志》记载,公元207年,曹操出兵乌桓,准备消灭蹋顿和袁氏兄弟。众将纷纷反对,他们认为,袁氏兄弟已是逃亡之人,没有必要再去追杀;乌桓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大军出动难有胜算;刘备此时已经南下投靠了刘表,担心他们联合起来,乘机袭击许县。众将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他们只是看到了局部,只有郭嘉一人赞同北伐。
郭嘉认为,曹操已经占据了北方,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南下进军江南。如果大军南下,袁氏兄弟势必借助乌桓的力量,在背后捣乱,所以应该尽早除掉,解除后顾之忧。而刘表不是能成大事之人,又对刘备不放心,是不会联合攻打许县的。郭嘉是从战略全局考虑的,所以智高一筹。曹操对郭嘉很是赞赏。
曹操率大军北伐,到达无终县,无终县在今蓟县一带。当时正值夏天雨季,沿海地区地势低洼,道路泥泞不能通行,敌人把守险要地段,曹军道路不熟,不能前进。曹操无计可施,心中焦虑,忽然想到,此地有个出名的义士,名叫田畴,急忙派人去请他。
田畴,是本地无终县人,素有忠义之名,曾经是幽州牧刘虞的属下。
刘虞死后,田畴不愿归附公孙瓒,率领宗族成员和宾客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中,找一块平地建房居住,开荒种田,百姓纷纷前来归附,几年时间达到五千多户。
田畴把这些人治理得井然有序,大家和睦相处。
袁绍多次请他出山做官,还授予他将军印。
田畴不为所动,婉言谢绝。
袁绍死后,袁尚又来请他,田畴始终不肯答应。
曹操早就听说过田畴大名,这次大军经过无终,马上派使者去请田畴。田畴欣然答应,立即让手下赶快收拾行装。手下人不理解,问:“当初袁公仰慕您,派使者来了五次,您都不答应;现在曹公的使者只来了一次,您就迫不及待地前去归顺,这是为什么呢?”田畴笑着说:“这不是你们能够明白的。”
田畴到了曹营,立即献上一计,说:“从无终到乌桓的这条道路,每到夏秋两季,就积水难行。我知道还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往乌桓,那条路久已断绝,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可以悄悄调转进军方向,从小路进兵,出其不意地发起进攻。”曹操大喜,依计而行。
曹操命人在路旁竖起一块木牌,上面写道:“现在道路不通,暂且等到秋冬季节,再行进军。”然后,率军回撤。敌人的侦察兵见了,回去报告。蹋顿真的以为曹军撤离了,因而放松了戒备。
曹操欺骗了敌人,就让田畴当向导,引导大军,翻越徐无山,出卢龙塞,隐蔽行军五百余里,直捣乌桓老巢柳城,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以南。
曹操的奇袭很有成效,大军距离柳城不到二百里时,乌桓人才发现,顿时慌了手脚,乱作一团。蹋顿和袁氏兄弟,仓促集结数万骑兵,向西迎敌。两军在白狼山迎头相撞,随即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战斗。
白狼山之战,既是遭遇战,也是大决战,对双方来说,都是生死攸关。
当时的形势,对曹军并不利。
曹军经过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很大,特别是重装备的步兵主力落在后面,前面的骑兵不如乌桓骑兵多。
然而,曹军骑兵人人心里都很明白,他们没有退路,如果战败,只能是死路一条,因而人人不惧生死,奋勇向前。
而乌桓骑兵,见敌军骤至,仓促上阵,人人内心恐慌,战斗力大打折扣,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曹操登上白狼山,见乌桓骑兵漫山遍野,人多势众,但军阵不整,阵形松散,于是当机立断,下令攻击。曹操把指挥作战的麾旗授予张辽,命他全权指挥。
张辽不愧是魏国名将,有勇有谋,所向无敌。他打着曹操的麾旗,一马当先,勇闯敌阵,直扑蹋顿,一刀将蹋顿斩于马下。曹军将领徐晃、张郃、史涣、曹纯等人,都是勇冠三军,如狼似虎,士兵们也是个个拼命,一时间,军心大振,杀声震天,锐不可挡。乌桓骑兵见首领被杀,群龙无首,纷纷溃散逃命。
白狼山大捷之后,曹军马不停蹄,乘胜进军,攻占了柳城,投降者达二十多万人。袁尚、袁熙兄弟落荒而逃,投奔辽东郡太守公孙康去了。
有人建议曹操,乘胜征伐公孙康,活捉袁氏兄弟。曹操却说:“公孙康一向畏惧袁氏兄弟,我如果去攻打,他们就会合力抵抗;我如果撤军,他们就会自相残杀。等着吧,公孙康会把袁氏兄弟的首级送来的。”果然,曹操从柳城撤兵不久,公孙康就杀了袁尚、袁熙,把他们的脑袋献给了曹操。
平定了三郡乌桓,曹操就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在得胜回师途中,登上碣石山,观望沧海,他的心情,就像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观沧海》一诗。曹操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都融汇到诗歌里面,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表达了他统一国家的英雄情怀和远大志向。
曹操用了十几年时间,统一了中国北方。此时,他心潮澎湃,踌躇满志,随即向江南进军,企图占领南方,恢复国家统一。可没有想到,赤壁大战的烈火,把他烧得焦头烂额,统一天下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