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名人意气用事导致坏事的人物事迹?
刘备,为关羽报仇,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战略。
不仅自己兵败身死,也给蜀汉留下了祸患
二、表面可怜背地坏事做绝的历史人物?
1、匡衡
西汉经学家匡衡从小好学,从小课本上就有讲过凿壁偷光只为学习,老师们也常拿匡衡来激励我们。
诚然凿壁偷光只为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殊不知他仗着汉元帝的欣赏,教子无方且贪污受贿。
私自侵吞多达四万余亩田土!后被汉元帝革除职务,贬为庶人,在老家孤独死去!
2、蔡伦,字敬仲,桂阳郡宋阳(今湖南宋阳)人,生于东汉永平四年(公元61年),蔡伦一生为官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显赫。
在主管尚方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但他的最大贡献主要还在造纸方面,诚然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蔡伦帮助窦皇后陷害残杀了不少人,功过自有后人评价。
三、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干了哪些坏事?
①
关于凿壁偷光的匡衡,历史没有确凿的记录表明其是否真的存在过。传说中,匡衡在拿到经书后,后来变得贪婪、好色、残忍,做了很多坏事,最终被自己的奸诈所败,遭到了惨烈的惩罚。
然而,这只是一个流传的神话,无法得到历史的证实。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凿壁偷光的匡衡后来是否真的干了哪些坏事。
②
1、迫害陈汤
整个西汉王朝一直有个劲敌,那就是北边的匈奴,匈奴问题其实自从先秦时期就有,到了汉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刘邦就曾经栽在匈奴手中一次,所以后继的西汉皇帝一直都希望能够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
陈汤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登上西汉的历史舞台,此人作战勇猛,而且杀伐果断,喜欢自作主张。当初他和甘延寿一起北击匈奴,就是瞒着皇帝干的事情,自己下了一份矫诏书,调遣了边关的四万将士,虽然成功击败了匈奴,杀死了单于,为西汉接下来几十年的北***奠定了基础。
但是回到朝堂之后,就被匡衡一顿批评,在匡衡的排挤下,陈汤很快被皇帝抓了起来,好在他确实立了天大的功劳,只是做事的方式不对,才免遭一死。此时的匡衡已经是代丞相,对待民族英雄如此薄情,说得严重点,他这是在迫害忠良。
2、以官谋私,包庇自己的罪犯儿子
匡衡的儿子仗着自己的父亲在外为非作歹,杀了人要吃官司。匡衡本想着利用自己的职权,把自己的儿子捞出来,但是计划还没有实施,自己的儿子在狱中捅了个更大的篓子,他的另外几个儿子竟然伙同一群乌合之众劫狱,导致事情彻底闹大,从此匡衡也逐渐失去皇帝的信任,不久后被贬为庶民。
3、***
匡衡因为精通诗经,深得汉元帝的宠信,一路从郎中升为丞相,一时间位极人臣,除此之外他还被封为乐安侯,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封地。但是皇帝给他的只是三十一万亩田地,而他却利用自己的权利,多划了四万亩田地到自己的名下。
后来在他弹劾石显时,也被其他官员举报,说他***,贪赃枉法,最后证据确凿,被汉成帝罢了官,不久后便病死了。
③
《史记》中对于匡衡的相关记载比较简略,只提到他曾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过隶侯丞(官位较低的一个职务)和侍御史(官位稍高一些的职务)。
没有明确说明他曾经干过什么坏事。
但是,在《汉书》和《后汉书》的传记中,有一些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其中一些可能是后世人根据他名声而创作的,不能完全信赖。
有一些可能属于流言或谣言,也不能证实其真实性。
总的来说,围绕匡衡的传说比较复杂,他的历史地位也比较模糊。
四、刘伯温做过什么坏事?
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的谋士之一,很多人认为他的能力不在诸葛亮之下,朱元璋取得天下少不了刘伯温的出谋划策。然而,尽管刘伯温算无遗策,但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大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打算讨伐一个小国,然而刘伯温却两次劝阻,结果为中国遗祸数百年,这个小国就是日本。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为了彰显大明朝的国威,就派使者去招抚周边的小国。使者带着朱元璋的圣旨分别来到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四国,唯独日本不服管教,不愿意承认大明王朝宗主国的身份。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朱元璋的圣旨只给到了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出身行伍,是个刺头,他给朱元璋的回信傲慢无礼。还列举了元朝征讨日本铩羽而归的例子,言外之意就是“想打就打,谁怕谁”!
这令朱元璋勃然大怒,随即打算发兵剿灭这个弹丸岛国。
这时,刘伯温站了出来,向朱元璋说道:“战争从来没有必胜的情况,元朝讨伐日本,曾经出动江南和朝鲜的水师,结果却遭遇大风,惨败而归。
我们大明朝刚刚建立,百业待兴,如果一旦战事不顺利,就会大损国力。
况且日本弹丸之地,物产匮乏,就算打下来也没什么好处,这实在是不划算!
”
听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暂平怒火。其实朱元璋原本就是一时之怒,并没有真的想要出兵日本,刘伯温又言之有理,这件事就被压下来了。事后,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决定再派使者去和日本好好说说,毕竟日本如果能够臣服大明,不但天朝有面子,沿海的百姓也能免遭倭寇荼毒。
第二年,朱元璋的使臣带着诏书又来到了日本。倒霉的是,明朝的使臣又是跑到了南朝找到了怀良亲王。结果还是一样,怀良亲王直接甩了一句“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
朱元璋接到信息后,再次大怒,想要讨伐日本。刘伯温又站了出来,他知道朱元璋对讨伐日本的利弊心知肚明,但是日本人两次违逆大明皇帝,实在让朱元璋下不来台。于是,刘伯温这次干脆不再提打日本的利弊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西北不平”。
这短短的四个字却戳到了朱元璋内心的痛处,相比于没有太大威胁的日本,显然北元才是心腹大患。于是,朱元璋也就对征讨日本的事情按下不提了。此时,朱元璋也在心中决定,把日本这个麻烦事留给后人吧。
后来,朱元璋还写下《皇明祖训》,将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国,希望后代在处理日本这个岛国时,能更多用怀柔的手段,而不是用武力。或许是怀良亲王的强硬,也让朱元璋感觉这个国家很难搞吧。
不过,其实当时的大明朝虽然刚刚建立,但是刘伯温的劝阻未免也太过武断了。
其实,即便不立即攻打日本,也可以有条不紊的谋划攻打日本的事情。
毕竟怀良亲王的态度,也表明了日本的危险。
永乐大帝时,郑和七下西洋也表明了大明水师的实力。
结果,因为刘伯温的劝阻和朱元璋留下的祖训,大明朝始终没有对日本这个危险的敌人动手。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大明时期,日本在中国沿海屡生事端;到了近代,日本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刘伯温一生算无遗策,但在日本的问题上,或许他真的错了。
五、历史上被小人谄害的著名人物故事?
赵高诬告李斯谋反自从陈胜、吴广起事后,各地义军此伏彼起。
这时,秦二世听从郎中令赵高的建议,深居宫中,一切政事都由赵高决断。
赵高与李斯有夙怨,赵高就趁机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又诬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与义军私通。
李斯想上书申辩,却被赵高扣下。
赵高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对李斯严刑拷打。
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认罪,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斩于咸阳,并夷灭三族。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决断。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斯协助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他反对“以古非今”,提议焚书坑儒。
他还按照秦始皇的命令,为统一文字、法律、货币及度量衡作出了卓越贡献。
后因赵高的诬陷而被腰斩于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