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轶事的引人之处
元 尚
著名的考古学专家裴文中说过故宫的建筑艺术本身就是一件罕见的传世之宝,“紫禁城内处处有宝,件件是宝。
”对于像建筑这样的静态艺术,裴先生的看法无疑是很中肯的。
故宫不仅是一件静态的建筑艺术杰作,还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历史剧。
在它那里,皇帝曾经生活过,后妃曾经生活过,还有大量的太监、宫女。
《故宫轶事》是一本关于故宫背后的那些有血有肉历史剧的描述。
对于建筑来说,活着的是遗迹,而生活,活着的只有碎片。
也许正是从这些碎片中,也就是从野史之类的传说中,我们才能够窥见到一点点故宫里面的那些事。
有关故宫的故事、轶事、趣事,有的是可以和文字记录的东西相吻合的,有一些可能是不需要去符合什么,传说本身有时候不就是另一种历史记录吗。
在封建时代,诸凡皇帝的日常起居、一言一行以及朝廷和宫廷发生的种种事件,都记录在案,汇编归档,存储于库。
这就是中国历史学著作中所说的“起居录”,这种专门用来记载皇上的一举一动、宫廷事件的档案制度,并不是明清两代的创造,它早就有了。
这些记录,算是正史,只不过是正史中不能公开的部分而已。
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为读者揭示了许多历史之谜提供了一个方面的史料。
像光绪之死,在民间,在文学作品中,在一些戏说中,一直都以悬案的叙述方式,演义着谜一样的故事。
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慈禧外纪》和德龄公主的《瀛台泣血记》,这两部书说光绪是被慈禧害死的,以前我也相信这种说法,另有一种说法,说光绪的死和袁世凯有关。
《故宫轶事》中有一篇文章是从宫廷中所保留下来的治病档案,发现了光绪的死因。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大量光绪治病的医案,其中还有光绪自己亲自口述的病史和得病症状的叙述,特别是光绪死前的“脉案”保存的非常完整,正是这些医案,为我们揭示了光绪的死因。
文章的作者根据档案资料,总结说光绪之死,原因在于:一,光绪自幼一直体质积弱,这和他从小失于调养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有“长期遗精病史”,为日后留下了病根。
二,光绪当政的时候,处处受到慈禧的制约与限制,精神长期处于郁闷状态中,使他的病症日益加重。
“此时已患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关节炎或骨结核以及血液系统的疾病。
”光绪临终前半年,已经病入膏肓,肝肾阴虚,脾阳不足,补药泻药都不能使用。
当时招来江苏名医杜钟骏,杜第一次入诊后,对吏部尚书说过这样的话,说我这次来满以为能够治好皇上的病,以现在的病情看“徒劳无益,不求有功,先求无过。
”最后,光绪出现肺部炎症,心肺衰竭。
作者朱金甫的结论科学中肯,他说:光绪的直接死因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合并急性感染所造成。”光绪自得病至临终,“其症状演变属于进行性加剧,并无特殊异常症状出现,既无中毒或其他伤害性的症状,也没有突然性暴亡的迹象,应该是属于正常的病亡。”
但宫廷里的文字就可靠吗?除了不能公开的,还有一种是从开始就经过伪造的,这也是轶事得以存在的理由。
面对故宫的时候,我总是有这样一种感受,在静态的建筑美之下,深藏着的为什么总是那种人性之恶呢。
关于故宫里面的一些传闻和故事,远的不说,就是清代有名的野史笔记,如《池北偶谈》《啸亭杂录》《春冰室野乘》《天咫偶闻》等书中,都有一些,传统的封建文人好像并不大相信这些文字,他们总是喜欢拿正史去和它比较,大凡正史没有痕迹可寻的,都认为不足凭信。
其实,对于像故宫这样在历史上从来不向外开放的地方,关于它的故事,如果仅仅依据宫里面的记载,那么,最大的可能,就是故宫里面的人希望留下来的文字,才能够留下来,而对于那些不希望留下来的文字,不仅古人,就是后人也难看的。
所以我倒觉得,传说反而更能说明神秘事务的真相。
人们通过传说、轶事,希望了解的不是故宫里面的那些生活细节,因为那些细节除了想象之外,恐怕没有人能够再见到了,而是希望知道封建时代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之弊端的根由,希望了解这辉煌、美丽的建筑包装下面的历史之痛。
这就是轶事之类的文字,比正史更吸引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