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北朝时期贵族的衣服?
汉服饰制度基本承袭周朝制度,贵族服饰以上下连裳的深衣制为主,以腰带固定。衣领部分多为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於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现代又称三重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是指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这段时期的服饰基本承袭秦汉服饰的遗俗。
男子的服装流行大袖翩翩的衣服。
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衣服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襬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
礼服上不同於汉代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笼冠大袖衫为主
魏晋时期的贵族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笼冠的形像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像略同,汉代服饰的袖口略窄,沿袭战国时代楚国流行的曲裾袍,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像资料中有很多反映。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汉代平民直裾袍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原因是当时有裆裤子尚未普及,大部份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於腰间。
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
所以外要穿著曲裾袍。
魏晋南北朝时期裤褶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胡服),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大口裤。
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
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廝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
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
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
女性的裙
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下方有襴,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比起魏晋时期,裙口较窄),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的襦裙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著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二、南梁服饰风格?
①
南朝服饰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不穿裙而露裤的人,被看做是没礼貌的行为。当时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跳舞者穿长衫,并在身上披挂很长的带子,头上束纨巾。
南北朝服饰还有“袍”和“衫”,衫在晋时已是必着衣的一种。“裘”在此时极为珍贵,以貂裘为最。少年喜爱的衣物,浮薄少年更喜爱有色之“襦”、“帔”、“鹤氅”,这些都是此时普及的衣装
②
在南北朝时期那些少数民族的衣着穿搭也就是显示了当时北方人的衣服的风格,那个时候的汉族的那些人都是喜欢穿衫,
三、大梁皇帝朱温和大宋皇帝赵匡胤知不知道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存在过一个大梁朝【梁武帝那个梁】还有大宋朝【宋高祖刘裕建立的大宋,又称刘宋】朱温和赵匡胤为何要用以前用过的国号?
他们肯定都是知道的。
朱温使用是因为他在唐朝被封为梁王,然后逼迫唐朝皇帝“禅让”皇位给他,既然是唐皇“禅让”的,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使用“梁”这个国号。
赵匡胤之前做过后周的归德军节度使,归德这个地方古时候称“宋”,赵匡胤把这地方当作自己的封地,他也是逼迫后周“禅让”的,也就用了这个国号。
四、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
魏晋时期以交领,曲裾为主;唐朝时期以齐胸襦裙为主;宋朝以宋抹,宋裤和褙子为主;明朝以上袄和马面裙为主。
五、北朝服饰形制?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
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
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六、南北朝服装称呼?
向兰陵王所在的齐国,衣服大都是广袖曳长裙,袿衣之类的服饰,可他们两个的身上却不是,袖子小而窄,对襟,一点也没有秉承魏晋遗风。
我感觉十分像胡服,鲜卑的服饰,因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被汉人接受,称为胡服。
七、东周服装特点?
中原人讲究的就是右衽,上衣大多是衣襟向右掩,而戎狄部族则崇尚左,衣襟左掩,是为左衽。穿衣服的不同还成了区分不同族群的象征。
诸侯列国的衣襟在丧服上则是左衽,《周礼》上说“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人活着的时候是用右手解衣带脱衣服,死了以后就把衣襟改为左侧覆盖,就是永远也不再脱衣服了。
八、古代当官的衣服都是哪个部门做的?
各个朝代不一样,比如汉朝:织室、尚方
具体的:主衣局
北齐所设置的官署,属门下省。掌御衣服玩等事,其长官为主衣都统、子统各二人。
尚衣局
官署名。隋炀帝置,有奉御三人,正五品,直长四人,正七品,掌冕服、几案等。北齐门下省原有主衣局,主官为都统、子统。隋初改称御府局。炀帝改称尚衣局,属殿内省,为六尚局之一。唐隶殿中省。宋仅存空名,职事归尚衣库。徽宗时曾重建,钦宗时又废。金属宣徽院
尚衣库
宋官署名。属殿中省。原名内衣库,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尚衣库。掌皇帝所用驾头、衮冕、镇圭、袍服、伞、扇等物。监官二人,以内侍、三班使臣充任。
尚衣监
明宦官官署名。十二监之一,有掌印太监主管,下设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员。掌皇帝所用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袜。清顺治时十三衙门亦有尚衣监,康熙即位后裁撤。
养心殿造办处
到了清代,造办体系分化为两个机构,一个是专供宫中用度的“养心殿造办处”,另一个是设于内务府北侧的“内务府造办处”,又称“匠作处”。
位于紫禁城内养心殿,后在圆明园设分支机构,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专门应承制造皇帝所需的各种器物、日用品、艺术品的机构。
当时内务府的人和太监戏称为“揍笨处”,意为这里全是顶尖的能工巧匠,本事不高,手脑不灵的工匠师不能到这里来当差的,来了也只有挨揍的份。
养心殿造办处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艺术和技术人员,这里的工匠创造了当时中国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无数国宝级的工艺品都是出自他们之手。
养心殿造办处的职能主要有三大类
1、皇家需求的孤本创作,比如玉雕、金器、宫廷绘画等;
2、皇家用品的开发,例如大部分皇室用度,包括亲王所用补服、用品等均在养心殿造办处确定纹饰、型制等,甚至制成样品,然后下发到相应的官办机构进行生产;
3、先进科技的研发,康熙时,养心殿造办处不仅集中了国家最优秀的工匠,还引进了大批西洋艺术家,著名的如朗士宁等人就承以宫廷画家的身份参与过这样的研发工作。砝琅彩、正黄瓷、三釉瓷(正红、正黄、影青)、皇家琉璃器等很多传世的工艺颠峰之作,均是在养心殿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