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宋代的书籍是什么样的?宋版书的特点和特征?

宋版书,即宋代出版印刷的书。雕版印刷业在宋代的繁盛,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

处于承前启后位置上的宋版书因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呈现出独具的文献学价值。

与此相联系,世人多以宋版书为贵。 或为治学,或为显富;或珍视有加,或顶礼膜拜:佞宋之风,遂成世俗之画。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

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

1、版式

从版式看,北宋刻本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也有一些早期刻本采用四周单栏。南宋中叶开始流行黑口,多见于建本。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传世宋刻本有不少讲究字大悦目,行格疏朗,如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周易注疏》、《尚书正义》、《周礼注疏》、《礼记正义》和绍兴府刻《春秋左传正义》等,均止八行款式。也有些宋刻本行格较密。清人江标著有《宋元行格表》,可为鉴定时参考。

2、 书法字体

宋人工书法,崇尚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字体,风气所尚,也影响到版刻事业。

北宋早期盛行欧体,后期逐渐浒颜体和柳体,但各地区刻书又有分别。

川本颜体居多,间架开阔,字形丰满,建本柳体居多,笔画刚劲,字硬如骨;浙本则多欧体,纤细秀雅,字形略瘦;江西刻本既有柳体,又有欧体。

明人谢肇曾说:"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

"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

3、 用纸

宋代造纸技术较为发达,印刷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建本多用竹纸,色黄而薄,时间长了还会变黑;浙本、川本多用皮约纸,即以桑树皮和楮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色白而厚,两面光洁。

此外,不少地方还用麻纸印书。

宋代刻本中还有用公文纸背面印书的,如黄丕烈《菱圃题跋》所记,《北山小集》用乾道六年簿籍印成,《芦川词》用收粮案牍印成。

这种"公文纸本"流传较少,但较易鉴别。

宋代纸张的显著特点是:质地坚韧,经久耐用,不易受潮变质,为宋版书的长期保存供了根本保证。

书籍的装帧与材料、制作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用竹、木简和缣帛制作的书,只能用卷轴的装帧。

采用纸张写书以后,卷轴式就逐渐经旋风装向经折装等册叶形式过渡。

宋代版印书籍大兴,书的形式也不再是手写时那样,毫无间隔地一行行联写下去,而是一版一版地间隔开来。

原来的卷轴式、旋风装、经折装已不尽适用,于是出现了蝴蝶装。

这种装帧方法是:将印好的每张书叶,以印字一面为准,面对面地相对折齐,形成版心在里、四周朝外的形式;翻开书后,书叶朝两面分,状似蝴蝶展翅,故以此为称。

这种装帧的优点是:“装用倒折,四周朝外,虫鼠不能损。

”天头地脚和左边外露部分,均为框外无字的余幅,若遭磨损,却无伤正文。

宋代著作有《梦溪笔谈》、《三国志平话》、《资治通鉴》、《太平广记》等。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宋代,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

宋朝文学十足发达,秉诗、词、散文都有伟大成就。

宋朝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

《东坡志林》、《容斋随笔》、《涑水记闻》 、《梦溪笔谈》 、《春渚纪闻》、 《四朝闻见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代著作有司马光《资治通鉴》、《太平广记》《金石录》等

《宋四大书》是宋朝四大部书,包括《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步骤/方式1

宋刻本从整体上看清朗整洁,跟元刻本墨色浓重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视觉效果差异很大。

从版式上讲,前期多白口,四周单边;后期仍多白口,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是四周双边。

南宋中晚期刻书出现了细黑口。

版心有鱼尾,上鱼尾上方象鼻处多镌本版大小字数,上下鱼尾之间多镌简化了的书名、卷次、页码,下鱼尾下方多镌刻刻工姓名、斋堂室名等。

步骤/方式2

有个比较通俗的说法,宋本一个整叶有多少行,一行就有多少字。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比例,不过一般出入不大。例如,宋刻群经中,监刻经注本是半叶八行,行十六字,浙东和蜀中刻注疏本行格相同。对后世颇有影响的是建刻十行十八字本群经注疏、南宋刻九行十八字本《南北朝七史》和杭州陈氏书籍铺刻十行十八字本唐人诗集。

步骤/方式3

耳题在版框左栏线外或右栏外,标明当叶的章节或要目,也称书耳或耳格。耳题多见于宋本,后世很少使用。

步骤1

步骤2

都是北宋时编写的。

其中《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是宋太宗时编写完成的,而《册府元龟》则是宋真宗时完成的。

故后世合称此四书为宋朝四大部书,或宋四大书。

由于《册府元龟》的规模最大,几概括十七史,是其他的数倍,所以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

“《文苑》之芜冗,《广记》之怪诞,皆艺林所厌薄,而不知其有助于载籍者不鲜也。

非《御览》,西京以迄六代诸史乘煨烬矣。

非《英华》,典午以迄三唐诸文赋烟埃矣。

非《广记》,汲冢以迄五朝诸小说乌有矣。

所录本书,今十九不存,间存者往往赖此而完帙仅半,余恍忽睹其名耳。

宋人杂说单行,本朝垂百数种,舍此遂无可别稽。

故是编虽芜冗,世莫得而废也。

四部书中除《太平广记》为五百卷外,其余三部各一千卷,其中《册府元龟》载史事,《太平御览》载百家,《文苑英华》载文章,《太平广记》载小说。四部书以《册府元龟》为最大,它也是清《四库全书》中最大部书之一。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北宋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百科全书)

《册府元龟》(历史)

《太平广记》(志怪)

《文苑英华》(文学)

特点

1、太平御览

四部书中,《太平御览》编得最早。

它是一部综合性类书,门类繁多,征引赅博,在类书中堪称"空前",被视为"类书之冠",这是很有道理的。

《太平御览》(下简称《御览》)的编纂时间,据王应麟《玉海》引《太宗实录》记载:从太平兴国二年(977)下诏开修,到太平兴国八年(984)完成,共用了七年时间。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赵光义为夸示自己好学,曾说:"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

"因而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 才诏改今名。

《御览》不失为一部著名类书和常用工具书。

首先由于《御览》在现存古类书中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献、古籍最多的一部,而且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文字,后代学者虽看不到原书,但从《御览》中可找到一些可贵的文献资料。

例如:论述农业技术的《范子计然》;《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不见,我们靠《御览》的引用才得以知道两书的一些内容,知道两千多年前有关农业生产的一些知识。

又如,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创制浑天仪和地震仪的原著早已亡佚,但在《御览》卷二天部浑仪目内,就有记载。

又如,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记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史籍,据考证此书北宋时已失传,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已看不到原书,可是《御览》引用此书达480多条。

《太平御览》更为人称道的是,《御览》引用了大量的古地理书。

清代辑佚家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时,利用《御览》颇多,曾说:"太平御览书目一千六百九十种,内地理书约三百种,较诸类书尤为赅博。

"它保留了汉唐间西域及海南诸国多种古地理书的片断就是例证。

例如《吴时外国传》为三国孙吴时中郎康泰撰。

《梁书·海南诸国传》载:泰与宣化从事朱应通海南诸国,经历传闻百数十国,因立纪传。

按孙权既定江左之后,屡耀兵海外,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康泰的书大约写于公元227年左右。

但此书早已不见,只散见于诸类书中,《御览》引用了十九条。

由于《御览》保存古籍如此之多,因此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作辑佚工作的,更把它视作"宝山"。

2、册府元龟

取材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专收上古--五代的君臣事迹,尤重唐、五代。

全书分帝王、将帅、学校、刑法等31部,每部下又分门,共1104门。

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

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

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

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资料出处所用。

如元代的《韵府群玉》、清代的《佩文韵府》。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

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

较为著名的有:

《太平御览》,1000卷。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下诏命李昉等人编修,历时八年而成。

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

“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

又简称“御览”。

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又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

《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

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册府元龟》,1000卷。宋真宗命令王钦若、杨亿等辑。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门,1104门。将历代事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南宋章如愚私撰。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玉海》,200卷。南宋王应麟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对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1、《如果这是宋史》,我读的是老版本,总共10本,其中北宋卷7本,南宋卷3本,风格类似《明朝那些事》,很全面的介绍了宋朝的历史,值得推荐。

2、《清明上河图密码》,全套6本,是一部以宋朝为背景,从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入手的推理书。个人认为,这套书的亮点是通过士农工商兵五个角度,通过824个平民百姓,间接展现了宋朝平民市井的生活。

3、《金瓯缺》,全套4本,获得过矛盾文学奖。全书以宋朝武将的角度,揭示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种种弊端,直至导致靖康之耻的必然结果。

4、《苏东坡传》,林语堂的一本人物传记,你可以通过苏东坡的一生,通过文人的角度,侧面了解王安石变法以及新旧两党斗争的历史。

5、《新宋》,全套12本,真正的大部头,但却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这只是一部穿越小说,但和其他的穿越爽文却完全不同,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严谨的、具有探索性的、拥有高度融合性的,含有一定思想高度。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太平寰宇记

沈括《梦溪笔谈》

医药《(嘉祐)补注神农本草》

医学《太平圣惠方》

内科学《南阳活人书》

北宋水利学家郏亶《吴门水利书

中医:

苏颂(1020年~1101年)著《苏魏公文集》

北宋官员、诗人程俱(1078~1144年)所著《麟台故事》

建筑:《营造法式》

北宋四大类书是《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这四大类书有的可以检索文章,有的可以查找文句,有的可以校勘古书,有的可以辑佚古籍。

这四大类书皆卷帙浩繁 ,或上千卷,或数百卷。体现了宋代以文治国的情怀。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他让这些被剥夺了权力的军官,多置田产,多购美女,享受生活,所以造就了良好的编书、刻书氛围,于是才有了这四大类书的出版。

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分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分春、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

《宋四大书》是宋朝四大部书,包括《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四册书都是北宋时期编写的。其中由于《册府元龟》的规模最大,是其他的数倍,所以被称为宋四大书之首。

《册府元龟》初名《历代君臣事迹》。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皇帝下诏修历代君臣事迹,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书成。

一共编写了八年才完成,版本有宋刻本,但是流传甚稀。

大多都因为年代久远而失传了。

《册府元龟》广泛取材于正史、实录,但不取笔记和杂史,有引用的地方也一律不注出处,成书多达一千卷,主要内容为唐朝、五代的实录史料。

当然也有自上古至五代的历史记载。

《册府元龟》按人、事、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进行编写,史料广泛,基本概括了十七史。

其他三书是《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

《太平广记》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到隔年八月结束,因编成时期为于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定名为《太平广记》,专收野史以及小说杂着。

《太平御览》是宋朝的百科全书。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下令编修,至太平兴国八年十二月(984年)书成,总用时六年。

《文苑英华》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开始编辑,到雍熙三年(986年)完成,用时四年。是宋朝的一部文学总集。

《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 《太平广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301030624123e67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