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古神话演义可以当历史看吗?
神话传说不是历史,但是里面有历史的影子。神话传说的出现与演变过程是历史,神话传说的具体内容不是历史。神话是上古时代先民们对于自然客体的一种主观性哲学或审美认知,它本身不是虚构的,它是史前先民的对于自身历史的一种表达方式。
神话必须要有神作为叙事主体,而这个神的化身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传说则不是如此。传说可以说虚构和想象,可以说杜撰,传说里也有神话的成份,但传说不等于神话本身。中国夏代以前的历史由于没有文字和文献,所以只能靠口头传诵的神话来维系。
可以说,夏代以前的历史,就是一部神话的历史,而神话本身就是历史。当然,相信神话是历史,与相信神话是不是绝对真实、有没有变异是两回事。因为记录神话的文献本身就是有变异的。比如,伏羲和女娲在从上古文献到汉代的文献中,就一直在变异。
但变异本身并不能说它就是不存在的。后世以史的形式见诸于世的著作,未必都是真正的史,或未必都是真实的,而恰恰可能是传说。因为历史的叙述主体是由后人充当的,所以,所谓的史,只能是后来者视野中的史。
也就是说,这种史不但可能在历史细节或历史事实上是不准确的,而且在精神上也可能是不准确的。而原典的神话一当被认定是对于当时社会的复原,则它从客观事实上也许未必完全准确,但它的精神性则可能是准确无误的。
二、上古神话和上古神话演义是一本书吗?
①
是的,书名叫做《上古神话演义》。
《上古神话演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
《上古神话演义》,民国钟毓龙撰,是一部亦史亦文的小说,以大禹治水为线索,从混沌初生,盘古开天地起,至大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建立夏代止,把中国上古的神话故事几乎全部囊括殆尽,书中还包含大量古代文化的常识。
书中所有的故事,凡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及事迹,都以古书记载为依据,绝非作者个人的杜撰臆造;其中不乏作者的宏论卓识,兼容儒道两家思想,思路开阔,器量宏大,议论平允,而且文笔优雅畅达,通俗易懂。
《上古神话演义》,应该成为中国人必读书之一。
②
它们们不是同一本书,但所讲的内容大致相似,都讲的是古代的神话传说。
三、上古神话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有没有科学依据?
神话一直被一些研究者所热衷,他们坚信这些先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一定反映了某个地区或者国家尚未形成文字前的历史真相。
比如说一些人至今都相信圣经的诺亚方舟与中国的大禹治水以及全世界众多的洪水神话共同反映了一场在史前席卷世界的大洪水。
当然,另一些人则从这些神话中推论出了早期文明多半存在于易于泛滥的大河周边的这一显得有些科学的假说。
以我的专业日本史来说,这种倾向就更为严重。
由于日本文字舶来较晚,日本被记录的历史长度很短。
而没有文字记录的空白的历史。
则大多只能借由考古,或是后世记录下来的神话来推断。
譬如神武东征的神话,曾被很多人认为是位于九州的邪马台国东迁至大和地区的证据。
更有甚者如江上波夫等人,阴谋论一样的认为天孙降临和神武东征神话反映了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游牧民族征服了日本的历史事实。
且不论这些假说的正确与否,相信对于更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神秘的恐怕不是上古湮没的历史,而是这些文史研究者从神话中“推论”出历史真相的过程吧。换句话说,神话说破天也无非是先民们口口相传的谎言。每个研究者都说神话能”反映“些什么,可无凭无据的谎言,又怎么能反映真实的历史呢?
解答这种问题,举一个例子也许是最好的。
日本的《常陆国风土记》里记载了这样一段神话:
“平津驿家西一二里,有冈名曰大栉。上古有人,体极长大,身居丘垄之上,手摎海浜之蜃。其所食贝,积聚成冈。时人取大朽之义,今谓大栉之冈。其践迹长三十余歩,广二十余歩,尿穴径可二十余歩许。”
《常陆国风土记》是一本成书日本养老五年(721年)的地方志性质的书籍,其中从军事到民政到神鬼传说无所不包。
从和铜六年(713)年朝廷下令全国各地编撰风土记开始算起的话,《常陆国风土记》一共编写了八年。
虽然是命令全国六十六国一齐编写,但如今只剩下了五本较为完全的残留于世,其中最完整的为《出云国风土记》,其余皆各有散佚,《常陆国风土记》的散佚程度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上面提到的神话在日本尤其是江户时期比较出名,后世给了这个大家伙一个名字叫”大太法师“。
但究其根本,不过是一则充斥全球的典型的巨人神话。
文章的大意是,平津驿家西有名为大栉的山岗。
上古时期,有身体巨大到脚印是三十多步的巨人,身子坐在小丘上,手可以伸到海边捕捉贝类。
他所吃剩下的贝壳,积聚成了山。
在当时被称为大朽之山,现在被称为大栉之山(日语朽的发音くち(kuchi)与栉的发音くし(kushi)相近,大概是时间久了发生了音变)。
这座山位于现在茨城县水户市大串町,串与栉日语发音相同,估计在历史的变迁中地名用字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大串町还在1992年开始使用带有巨人图像的景区纪念印章。
乍一看这则神话几乎是一个劣质的段子,像是某个中年大叔喝醉酒后的胡言乱语。
且不说巨人足部长度和能够触碰海洋的臂展比例极其不合。
单是这个神话的基础,也是这则神话不多的真实要素之一,积累成山的吃剩的贝壳的设定本身就很可笑。
试问一个身体如此巨大的巨人怎么才能用它硕大的手剥开极小的贝壳,又怎么才能控制力道不至于把贝壳碾成齑粉呢?
那么这则神话是虚构的了?
也不能这么说。这则神话胡言乱语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史前日本的一场巨变。
这则神话中一共隐藏着三个真实的要素,这也是能确定此山现在位置的一个原因,分别为:
1. 贝冢
2. 这是座山
3. 此山离海很远。
贝冢是一个考古名词,也叫贝丘,说白了就是上古先民们吃贝类鱼类后剩下的贝壳鱼骨一类的的残渣,文中巨人吃剩下的贝壳堆积成山,实际上就是对贝冢的夸张描写。
山是原文里提到的,无需解释。
至于距离海洋的距离,可以理解。
编造神话的人,为了显示巨人身子之大,臂展之长,这座山必须距离海边很远,否则就不能表现出“身居丘垄之上,手摎海浜之蜃”的巨人的宏大。
由这三个要素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一座离海很远,山顶上有着贝冢存在的山丘。再按照地名发音以及原文中记载的大致方向比定一下,就能确认这座山所在的位置。山间巨人神话则是古时候文理不通的当地老百姓对他们不能解释的现象的一种合理化解释。
那么什么是他们不能解释的现象呢?
本应该出现在海洋或者海滨的贝壳,为什么会出现在离海如此遥远的山顶上?要知道,古代不似现代,交通手段极其落后,茨城县至今交通仍然十分不便,更何况当年。
在上古的茨城,要背负着那么多的贝类去离海滨极为遥远的山顶上吃只能证明要么你病的是脑子,要么你是嗜腐。
没人吃的话贝壳又为什么会出现在内陆山上?会有这样的疑问似乎也可以理解。
实际上其实不光是大串山的贝冢是在山顶上的,现今为止能发现的日本弥生时代的贝冢,全部都是在离海很远的山顶上。那是古代日本人脑子集体出了问题么?这当然也不可能。
近代以前谁都不会想到,这小小贝冢,是史前日本发生过的一场大型海侵为数不多的证据。借由这些贝冢,人类终于能回忆起六七千年前开始遗忘至今的地质变动。
这场地质变动的名字叫做绳文海进。
地质学和考古学早已对冰期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在这个学术体系下,距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最近的一次冰期被称为末次冰期。
简而言之,在十一万年前开始,全球进入了一段寒冷的时代,全球的温度降低,大量的液态水并冰冻,在山脉与两极地区形成冰盖,全球液态水总量变少,海岸线有所下降。
末次冰期在距今两万年前达到顶峰,数十万立方千米的冰以冰川等形式存在。
约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
历史进入后冰期,全球气温上升,两极的冰山融化。
这一趋势在七千到六千年前更为激烈,导致全球液态水增多,海平面因此大幅上升,绳文时代日本的海平面普遍要比现在高出3-5米。
骤然上涨的海平面随即侵入河道,然后淹没河道两侧低地及沿海地区。
彼时日本的关东平原,与大部分海岸地区被都被海水淹没,这其中尤其以地势较低平原广布的关东平原及浓尾平原为重灾区,文明程度不高的人类不得不逃往地势较为高大的山上躲避水灾。
而后由于地球再度寒冷化,两极地区又稍稍形成了冰川,海水变少,大潮退去,海平面逐渐降低成和如今差不多的情况。被海洋侵吞多年的陆地又重现显露出来,人类重新走下山野,重新在平原生活。而后几千年过去,人类终于忘记了许多许多年之前,他们的祖辈曾在高山上躲避洪水的事实。
写到这里,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并不是有巨人将贝壳搬到了远离海边的山上,而是那座山在之前本就是海边。
六七千年前的人类为躲避洪水与海浪而遁往山上时,也在以海为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生活在绳文海进期的先民,他冒着被一个浪头打翻淹死的危险,战战兢兢的在山腰处的海面上捕捉到了鱼或者贝类。
他兴奋的将其抱到更为安全的山顶上,吃掉后集中在一起扔掉。
就这样,一个一个贝冢在避难的山上出现了。
几千年以后,这些曾毗邻大海的山丘成了内陆山丘,朝廷的官员为了制作皇帝要求编撰的《风土记》而来到这一地区,向他的子孙询问这一座山的来历,他的子孙说出了他疑问好久的怪事,说那山上有好多贝壳。
然后这个文化水平不高的小老百姓沉思半天后说出了他认为合理完美的原因,他说,因为那山上曾有巨人。
急于完成朝廷任务的小吏并没有计较这个编造的故事有多么的粗糙(《常陆国风土记》一共只编撰了八年,比较敷衍),他匆匆将故事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就这样,洪水与大浪的真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
神话就是这样在现实中诞生的,也是这样被重新还原成原本的应有的样子。也许几千年前的全球温暖化中诞生的不仅是这个巨人神话,也许还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也许还有伏羲女娲的神话,甚至说不定还有诺亚方舟的神话。无论是否如此,这些神话里面,总有一个密码。其中埋藏数千年的历史真相,等着人类去给它还原成它应有的面目。
四、有关民间传说的书?
通俗的《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以上全是袁珂先生的,《上古神话演义》这是钟毓龙的中国神话文言文可以在以下书籍中找到:先秦诸子(庄子,墨子,列子),逸周书,独异志,述异记,神异经,楚帛书,淮南子,山海经,太平广记,艺文类聚,路史,玄中记,风俗通,白虎通义,尚书,左传,诗经。
五、第一部写神话故事的书是什么书?
写中国古代神话的书籍如下:
1、《妖非妖》作者:张进步主编,王新禧、龙神将、冰之璇玑等著。
本书即将蒙尘于故纸堆中的古老传说汇总在一起,对神话中的另类人物们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全书分为三篇:分别为自然精灵篇,介绍美人鱼、狐仙、女蛇、狼人、吸血鬼、精灵和矮人、花妖等;传说逸闻篇,介绍火神、水神、财神、阴阳师、忍者;永生修行篇,介绍道教的主要门派和分支、剑仙等。
这本书它既有资料价值,又不枯燥。
它不仅是给奇幻作家们的一本工具书,也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喜欢的开心读本。
2、《神话寻踪》作者:廖群本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神话的概貌和发展线索,并把中国神话放在世界神话的体系中作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比较中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神话的特点和价值。
3、《神话求原》作者:尹荣方《神话求原》这本书,好在有独创性,在推断神话原型上没有从众,而是以古人的思维考古人的神话,将神话原型还原为古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物件,非常有历史眼光,非常靠谱。
比如分析夸父追日的原型,他没有盲目跟随学界“这个神话体现了观测太阳,制服太阳”的宏论,而是另辟蹊径,从古籍与民俗学文本入手,得出夸父追日是原始先民以树历计时订历法的体现,而夸父的原型是树。
整个论述证据充分,逻辑分明,读来就像推理小说一样过瘾。
4、《中国神话研究初探》作者:茅盾茅盾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同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神话研究学者,是我国近代神话学研究流域里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之一。
1928年完成的这部《中国神话研究初探》是作者研究中国神话成果的集成。
全书对中国神话作了绪论性的评述,论述了中国神话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并从中国原始神话古籍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神话研究的各种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中作者以自己独特的神话观阐述了中国神话的本质、起源及发展,其中不乏西方神话学的观点和强烈的批判精神,称得上是一部我国近代神话研究的奠基之作。
5、《上古神话演义》作者:钟毓龙本书非常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共工触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夸父追日、蚩尤之战等传说......这部书,演说上古史的神话,原想专说夏禹王治水一段故事。
但是既然叫史,必定有一个来源,要说明这个来源,不能不从开天辟地说起。
天何以要开,地何地要辟呢?原来我们所住的地球,亦和我们人类一样,有生有死。
不过地球的死,不必一定是地球整体的毁坏,只要是住在地球上的生物统统死了,那便是地球死了。
这样大一个地球,哪个能够弄它死?当然是阴神一派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