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八则

王安石一生,只到过五次临川,时间不足四年。其中大部分时间逗留在湖南乡灵谷峰周围。至今在那里还流传着王安石的许多传说。

“王安石”名字的来历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宰相,又是文学家。他为什么叫王安石?这里有一段故事。

相传王安石的祖父病重,王安石的父亲想待他百年后葬在一块风水好、有龙脉的地方,但始终没有找到。早年信看风水,还有看风水的地仙。有一天,王安石的父亲找来一位地仙帮看风水。这个地仙在下马山连看了三年,都没看准。地仙在山下看有龙脉,可是一到山上看,就什么也看不出。

山上有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每天都见地仙在山上转来转去,感到很奇怪,问地仙,地仙说是玩一玩。

这样地仙三年都在山上转。

有一天樵夫又问地仙:“老人家,你长年在山上看,到底看什么?”这时地仙实在没办法,就跟樵夫说:“远看这山确有龙脉,到近处看,怎么也找不到。

”樵夫听后手一指:“不用看,那棵大树下就是龙脉。

”地仙看好后,立即告诉王安石的父亲。

王安石的父亲按照地仙说的,在大树底下挖了一个坑。

这个坑奇怪得很,大小刚刚能放下棺材,坑的周围都是石。

安葬了王安石的祖父后,王安石的父亲就给儿子取名王安石。传说这就是王安石名字的来历。

智 胜 厨 师

王安石小时候,在下马山的榉林书舍读书,离书舍不远的流坊街口有一个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家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

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

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

”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了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

”王安石也不计较,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掉一滴汤,算你白吃。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

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下半碗汤了。

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

禽 言 令

王安石自幼聪颖敏捷,出口成章。他在下马山书院读书时,有次和同学在山中玩耍,春风吹拂,百花吐艳,群鸟争鸣,景色宜人。大家心情舒畅,兴趣甚浓。这时,王安石提议说:“我们来做《禽言令》,以助兴添趣吧!”

大家齐声赞成。王安石又风趣地说:“每首《禽言令》都要用孔老夫子书中的话,违者照罚!”众人听后欣喜异常,异口同声地说:“行!你开头吧!”王安石灵机一动,成竹在胸,只见他捏着小鼻子,嘟着小嘴,说道:“叽叽为叽叽,不叽为不叽,是叽也。”后来又问大家说:“你们说这是什么鸟叫?”

“燕子!是燕子的叫声”。同学们兴高采烈,捧腹大笑。

“对,这是燕子学孔老夫子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王安石笑着说:“我再来一个:„咕不咕,咕,咕……‟”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鹧鸪的叫声,它在学孔老夫子说:„觚不觚,觚哉!觚哉‟!”

“真有意思!妙极了!哈哈哈……”同学们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他们用圣人之言大开玩笑,后来挨了老师的一顿大骂。

瑶 田 对 诗

相传王安石小时候就有远大的抱负和惊人的才华。

一年夏天,天气炎热。教书先生给学生们出了几道题后,自己就坐在书案前闭目养神,随后呼呼大睡起来。学生们做完功课,见先生还在睡觉,便悄悄溜出学堂,到野外玩耍去了。

瑶田村头有口水塘,名叫瑶池,塘水又清又凉。孩子们在王安石的带领下跑到塘里洗澡。小家伙一个个脱得精光,“扑通扑通”跳进了水里,顿时水花四溅,笑语欢腾,好不快活。

老先生一觉醒来,看看天,星星都出来了,学堂里空空如也。他知道睡过了时辰。便缓步拂袖,走出学堂门。一阵清风送来孩子们的笑闹声,老先生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循声走去,上了一个土坡,只见孩子们正欢快地打着水仗,映在水里的星星一闪一闪,摇曳不定,老先生气得胡子直抖。

第二天上课时,老先生出了一个对子要大家对,对不好的学生要受罚。这个对子的上联是:“弟子贪玩荒学业。” 王安石站起来对下联:“先生爱睡误弟子”

老先生一愣,又出了一个对子:“夜闹瑶池,搅动满天星斗。”暗示他知道学生们下塘洗澡的事了,并对王安石怒视道,“王安石,你对!”

王安石想了一下,从容对答:“晨破书海,重整万里江山。”

“对得好!”老先生大喜,心里一高兴,对学生的诳师之罪也没有再加追究了。

介 甫 借 火

王安石从小天资聪颖,诸子百家书无所不读。

他小时候曾到灵谷峰山上的龙甲书院读书。

榉林书舍是一位饱学老儒创办的。

他利用这里山青水秀,环境幽静的良好读书条件,设馆授徒,少年时的王安石就是慕其名来此求学的。

王安石来此后,见这位老先生学问渊博,通晓古今,教授又得法,就象鱼进到抚河里一样,常常不分昼夜,发奋苦读。

有一天,他读书又是一个通宵,到了旭光临窗,他书案上的油灯依然如豆地点燃着,那时候书堂的煮饭任务是由学生轮流负责的,这一天正好是轮到王安石进厨做饭。

可是他今天读到了一本好书,便把什么都忘了,既忘了吹灭烟,也忘了煮饭,直到日上三竿,煮饭时间早过,先生见厨房里没有动静便来查问,见王安石坐在书案前埋头苦读,便揪着他一只耳朵,拉他到屋外面看太阳已有多高时,王安石才记起今天该是自己做饭,急急忙忙跑进厨房,取出纸媒到留有火种的火笼中点火,没想到火种已熄灭了,王安石急得没有办法,只得心急如焚地跑下山,到村庄里借火去了。

半响过去了,总算见到王安石满头大汗拿着点燃的纸媒跑了回来。

先生假装生气地问:“去何处了?”王安石急忙回答:“学生去村里借火,准备做饭。

”先生忍住笑,说:“你舍近就远,难道你案上那盏亮着的灯不能取火,非要去山下借火不成?”王安石看到案上那盏还点燃着的油灯,才醒悟过来,当王安石拿着纸媒准备跑进厨房去做饭时,同窗们都笑着走了过来,拉着王安石的手说:“不要去了,你还是赶紧去吃饭吧,如真是等你借火回来煮饭,我们和先生的肚子恐怕早就饿得咕咕直响了。

”原来,王安石跑下山后,先生便让另一个学生把饭早就做好了。

老先生罚他作了一首以“误炊”为题的五绝诗,王安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接着吟哦开来:“苦读天已晓,日高竟忘饥。早知灯有火,饭熟已多时。”从此以后,王安石读书入迷,忘记灯有火的故事,便在当地作为佳话传诵开了。

王安石与五先生

双 喜 临 门

江南人家结婚,都通行贴红双喜字,为啥要贴“囍”?传说这与北宋宰相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

那一年,王安石二十二岁,正值大比之年。

他赴京赶考,为了方便,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东舅父家中住宿。

刚来到东门,忽然看到马员外门前熙熙攘攘,挤满了人。

他抬头一望,只见门楼上悬挂着一只大彩灯,上书一副上联:“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好对呀好对!”这时,旁边站着的一位老家人连连向他作揖:“哈哈,这上联已贴了好几个月,至今尚无人对出,相公既说好对,请你略等片刻,让我进去禀报我家员外知道,一定求教。

”王安石刚才是赞赏上联出得好,不想老家人以为他已对出下联,他因明日要去赴考,今日也无时间思考答对,不等老家人出来,便回舅舅家去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见试题不难,略加思索,一挥而就。主考大人见他年纪轻轻,才华出众,就传面试,指着厅前的飞龙旗说:“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命他答对。王安石想起昨天看到的上联,正好作对,便随口答道:“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主考大人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好不高兴。

王安石考毕,回到舅父家去等待朝廷发榜。谁知刚进舅父家门,只见昨天那位老家人早已在那里恭候:“哎呀,相公昨天我找你好半天,今天才打听到你住在这里,快去快去,我家员外等急啦。”一面说,一面拉着王安石就走。

马家员外一见王安石,急忙施礼让座,取出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请他写答下联。

王安石就将刚才主考大人的上联,挥笔写上:“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

”马员外看他写得龙飞凤舞,下笔如神,十分满意。

便吩咐丫环拿给女儿去看。

马小姐一看,字体遒劲,对仗工整,含羞应承。

马员外大喜,便对王安石说明:“此上联是我独生女为选婿而出,已悬挂半年,至今尚无人应对。

现在,为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双。

”马员外当即征得王安石舅父同意,选择三日后的吉日良辰,为他们两人完婚。

到了第三天,结婚喜日。忽然,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前来高声报道:“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

王安石喜上加喜,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

新娘笑着对王安石说:“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大登科‟与„小登科‟双喜临门。

”王安石听后,哈哈大笑,便将此事经过叙述了一遍,说:“全仗娘子出得好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喜字,并排贴在门上,咋一看去,就是“囍”字。

接着又吟诗一首:

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 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就流传开来,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不仅是堂上挂个“囍”,大门外贴着“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头上也要绣上“囍”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蛇皮化龙鳞

相传王安石小时候,个子非常矮小,相貌特别丑陋。

他总是头发蓬乱,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因为生了疥疮,满身脓疱血斑,走在别人身边,散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怪味。

他整日一声不吭,有人还以为他是一个哑巴。

他唯一长得好的那双乌黑的眼睛,只知道往书本上滴溜溜地转。

每天,他除了看书,就是帮助家里劈柴、扫地,像一个十足的小奴仆。

真是等人觉久,嫌人觉丑。

由于王安石的长相很难看,同伴们骂他、欺侮他;家中的亲戚朋友瞧不起他;就连外婆家的舅父们也讨厌他。

看见王安石的肤理如蛇皮,还讥笑地说:“行货亦欲求售耶?”意思是说,不好的货物求人家买也卖不掉。

断言像王安石这样的孩子,将来不仅没有出息,而且会象卖不掉的货物一样,谁也不会要他,还是一个负担呢。

俗话说:人才不可貌相,海水岂能斗量。公元一○四二年,二十二岁的王安石赴京应试,一举考中第四名进士。他立即写信一封寄回家中,把这喜讯告诉临川的父老乡亲,并在信中附诗一首:

世人莫笑老蛇皮, 已化龙鳞衣锦归。 传语进贤尧八舅, 如今行货正当时。

还乡临川叹神童

王安石的外婆家——金溪黄通白马岭下,金子溪旁的方家村有个叫方仲永的,他家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没有一个进过学堂门。

相传方仲永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他眼如流星,声似铜钟,头圆而大,聪明灵敏,谁见了都会喜欢称赞。小仲永刚刚呀呀学语的时候,每次让他抓玩具,任何东西都不要,只喜欢家里唯一的一本书——通书。

有一天,年仅五岁的方仲永忽然哭着闹着要纸和笔。

他父亲经不住儿子的死赖活缠,只好到本村的秀才家里借来文房四宝。

方仲永一见,喜笑颜开,随后磨墨铺纸,握笔挥毫,摇头晃脑,神气十足地写出五言绝句一首。

诗曰:“大海四四方,乌龙蟠中央,若遇天下手,飞出好文章。

”不但诗的气魄大,而且字也写得刚劲有力,见者无不称奇。

闻讯赶来的本村秀才一看,十分惊讶,连忙让他再写一首。

方仲永想也没想,又神气十足地挥笔写出了四句诗:父母恩如山,百事孝为先,比邻相睦,犹如月团圆。

诗的意思很清楚,要孝敬父母,邻居之间要和睦相处。

诗的后面,方仲永还题上了自己的名字。

这可是怪事。一个才五岁的伢崽,既没有读过书,也没有见到过文房四宝,意会写字作诗,真了不得。立刻,一传十,十传百,不但很快地传遍了金溪全县,而且越传越远。

一年春天,方仲永正在村前田塍上玩耍,看叔叔伯伯们拔秧苗,正巧一位举人老爷打此经过。他走到方仲永面前,触景生情,灵机一动,念了上联:“禾秆扎秧母抱子,”并要方对。小仲永抬头一看,对面出云峰走来了一个挖笋的老汉,于是微笑地对道:“扁担挑笋父担儿。”……这真是一个绝对,举人由衷地佩服。

正当方仲永名声越传越远的时候,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舅舅家,见到了方仲永。

他们年纪相仿,都还只有十二、三岁。

王安石也是自幼聪明过人的人,更爱争强斗胜,见面后免不了比试比试。

恰好,王安石看见舅舅家里有人劈柴,便念道:“钝斧劈柴,三权四丫,柴开节不开,”方仲永岂甘居下,他瞥见一个厨妇正在切藕,随口答出:“快刀切藕,七孔八窃,藕断丝相连。

”安石听后,心中暗暗佩服。

吃晚饭时,桌上放着一盏青油灯,安石灵机一动,又出了个迹联:“白蛇过江,头戴一顶红日,”仲永侧目一看,见壁上挂着一杆秤,也立刻回了一个谜联:“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安石不禁连连称赞说:“神童!果然名不虚传!”从此,两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分别时安石和仲永依依不舍。

安石向仲永赠送了纸笔,以示鼓励,并对他父亲说,小仲永的天资实在难得,如有名师指点,今后一定会成为旷世奇才。

此后,方仲永的名声越来越大,求诗索联者络绎不绝,真是门庭若市。有的人为了求他写诗一首,竟出白银五十两,甚至更高。他父亲见有如此厚利,也不为儿子延师教诲,每日只带着他往来于大户人家,把小仲永当成生财之道,靠读诗售联为业。

在方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王安石又回家一次,在县城见到了方仲永,叫他作诗。

王安石从诗中看出的思想和文采比以前逊色多了,于是语重心长地再一次要求他的父亲赶快为小仲永请师教育,不要整日在外卖文,否则……后面的话就没有说下去。

可是其父仍不听人劝说,并私下讲,我儿仲永天生奇才,无师自通,天下没有比我儿子再聪明再有学问的人了。

又过了七年,王安石回临川。此时,他已经中了进士,并在扬州做官。在金溪舅父家再次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家里的人告诉他说,方仲永已经完全和平常人一样了。王安石叫人去找方仲永,但仲永羞于见人,躲着不肯来。王安石没有见到方仲永,过了不久,也就回扬州去了。

方仲永听说王安石得中进士并做了官,而自己却由神童变成了一个平常的人,相比之下,自觉惭愧,整日里闷闷不乐,唉声叹气,渐渐积忧成疾,不久就死了,葬于白马山。王安石听后不胜惋惜,连声说:“养不教,父之过!”并以此事为题,作了《伤仲永》这篇著名的散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日扳仲永环焉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王安石在文章里说,方仲永从小懂得很多事情和道理,能够写字作诗是天生的聪明,后来变成一个平常的人,是他后来没有读书学习的缘故。

象仲永这样一个有天生聪明的人,不学习,都要变为平常的人,那么,没有天生的聪明,本来就平平常常的人,就更应刻苦攻读才行。

从此王安石好学不倦,连吃饭睡觉的时候,手中的书也不肯放下。

他的学习兴趣很广泛,不管是儒家的经书,古代的史书,还是哲学、诗歌、小说、医书、农艺以及天文、地理,他都认真阅读。

不光学习书本知识,就连种田的学问,妇女缝衣,绣花的功夫,他都注意留心。

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王安石不仅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而且成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他的一生著作甚丰,有古诗十三卷,律诗二十一卷,挽词一卷,集句歌典一卷,四言诗古赋乐章铭咛赞 一卷,书疏一卷,奏状一卷,内制四卷,外制七卷,表六卷,议论九卷,杂著一卷,书七卷,启三卷,记三卷,序一卷,祭文哀词二卷,神道碑三卷,行状墓表一卷,墓志十卷等,后编为《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b20221114020005bfb1.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