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对文化的敬畏,下面小编就以4494字给大家详细介绍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预计阅读需要12分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的坚实基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如何理解领导干部应该敬畏文化?种植文化遗产的方法有哪些?领导干部应该如何真正将对文化的敬畏落实到工作中?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
记者:如何理解党员干部要敬畏文化?
刘玉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一个政党的底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艰辛,但我们都挺过来了,都挺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不断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底蕴,真正做到尊重文化,对领导干部坚定信念信念,提高个人修养自律水平和执政能力,如战略眼光、系统观念、大局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底蕴的厚薄直接决定了领导干部思想认知的高度、做事做人的格局、成就事业的能力。
历史上,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1.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积淀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深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领导干部敬畏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自觉尊重人民群众日常所用而不自知的文化价值,比如实现共同富裕,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追求。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无不体现了中国人对共同富裕的期盼,如果内心对文化怀有敬畏之心,就能想民心所想,工作有明确的方向,就能自觉地把握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做。
同时,崇敬文化还体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当前,特别要做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历史街区、名历史建筑、名工业遗产、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在城市建设中,要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记乡愁"就是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存中华文化基因。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和信念就难以深沉和执着
记者:对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刘玉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精神生命线就断了。
对文化缺乏敬畏的结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否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底蕴,从而转向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失去了立身之本;二是相对主义,消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孝、忠、礼、义、正、仁、平等和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就会出现墨子所描述的一人一义,两人两义,十人十义的局面。上行下效会败坏社会风俗和人心我们看到,西方一些社会的监狱人满为患、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道德价值观和价值观混乱,都是其公民丧失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敬畏所致,必须引以为戒。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要同心同德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不忘初心、坚守正道,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领导干部出现贪腐、“四风”问题,无法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和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都与缺少传统文化中“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成由勤俭破由奢”“多行不义必自毙”等思想的熏陶有关,也与缺少革命文化中甘于奉献的道德观、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等的滋养有关。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不敬畏文化,就可能出现工作简单化、片面化甚至乱作为等问题,如一些地方以经济发展为名,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审批项目用地和实施项目建设等活动中,以文化旅游为名,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违规建设旅游设施、破坏文物古迹等,对文物古迹进行拆除破坏,不少建设行为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无知和蔑视,甚至搞“拆真古迹、建假古玩”。再如,一些单位和领导干部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敬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不担当,不作为不负责,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不及时制止,甚至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便利,自己看管自己,非法参与文物管理,非法出借和买卖文物,在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和招标工作中弄虚作假、浪费资金、收受贿赂,值得我们警惕。
文化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时代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有机的发展更新过程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刘玉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认识到其作为民族之本、立国之本、兴国之本的根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之所以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绝不是偶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世界观、思维方式、道德观念渗透在国家制度和治理的方方面面,赋予其独特的民族性,极大的合理性,超强的稳定性,卓越的效率性,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避免一些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贫富悬殊、形式民主、道德混乱、环境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革命文化,要把握其作为党的建党之本、执政之本的重要作用。革命文化包含了我们党的红色基因,是我们党永葆先进的重要法宝、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其中的重点是要把握革命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握其引领国家道路和方向的关键作用。文化表现出一个国家最内在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认同,不仅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我们党始终坚持诚信创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支撑。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要从民族、历史和时代的角度看待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为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有机的发展和更新过程,既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中的渊源,强调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价值,又通过文明交流互鉴,把普世人类文明纳入文化视野。
只有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在修身自律、执政为民的过程中主动贯彻其核心要义和精神
记者: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植入文化底蕴?如何在工作中实践对文化的敬畏?
刘余莉:俗话说“无知者无畏”,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文化没有敬畏之心,是因为不知道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不了解文化在移风易俗、导民向善中的功能,甚至不相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要将对文化的敬畏落实到工作之中,首先要从正心正念、端正态度展开。要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领导干部修养文化底蕴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只有深刻领会、深刻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才能在修身自律、推动工作的过程中,主动贯彻其核心要义和精神。
首先,我们要学会阅读传统文化的优秀经典,领导干部要关注和阅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此外,《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书和经典,对于我们回顾朝代的变迁和崛起,把握治世规律,也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借鉴作用。除了这些经典,你还可以阅读官方书籍,如宋代卢本忠的《管镇》和元代张扬豪的《三件事忠告》,学习古代官员的治国之道。当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浩瀚如海,非常广泛。要学深、学透、学精并不容易。对于忙碌的领导干部,我们可以从《群书治国要领》开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好治理工作,领导干部也要多读地方志。"一座城市的法律、文物,都与方志捆绑在一起。"地方志在官修、政书中的独特性,客观上保证了方志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并以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成为地域文化最丰富的载体和最厚重的积淀。地方志作为一本风土人情的教科书,既是领导干部加强个人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铺路石,也是了解熟悉的风土人情、育人育人、弘扬正气的助推器。清代编纂的《官员管理挂镜》一书中说,清朝官员在任职时应遵循32条“初始规则”,其中第三条是“阅读史册”,以了解当地的山川、地理、人文习俗和租赋的重量等。,作为决定治理策略的参考。
要把学习历史文化与总结经验、观察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精髓,强化思想认同,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真正把观念观点融入思想、转化为行为,在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思考中做好实际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
史册号网友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敬畏文化方能涵养底蕴。
五千年优秀文化上下而求索。
为博大精深中国之化,只有深入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主动将其核心要义和精神落实在修身律己、推动工作的过程中。
为祖国点赞,历史上,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一直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
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家们就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
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发展。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不敬畏文化,就可能出现工作简单化、片面化、甚至乱作为等问题。
例如,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批准项目用地、实施工程建设等活动中拆毁、破坏文物遗址和文物整体风貌,以文化旅游为名,违规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兴建旅游设施,破坏文物古迹,等等。
怎么办?既然破坏了,就应该保护修复,就应该恢复重建。
敬畏文化才能涵养底蕴!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岂小国劣民可比!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认真学习我党我军历史文化,就是听党中央领导,艰苦朴素生活作风、艰苦奋斗工作作风,薪火相传,一代接一代走,迎接中国人民幸福坚强新时代!
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
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只有深入认识、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主动将其核心要义和精神落实在修身律己、推动工作的过程中。
敬畏传统文化,才能涵养底蕴,思绪通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好时代的走向。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