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100字?
①
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唐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
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②
玄奘是唐朝的一位杰出僧人。他在研读佛经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很多。为了了解经典真义,他决定到佛教 的发源地去求取真经。
在路上,遇到了许多困难。有一次,他独自一人走进了茫茫戈壁。他前进了一百多里,却一直没有找到水源,还失手把装水的皮囊打翻了。在这种情况下,玄奘毅然决定,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还求生。于是,他继续向西行进,越过戈壁滩,进入大沙漠。他顶着风沙、忍着干渴,终于走出了沙漠地带。玄奘一路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终点。他在那里专心研究佛法,终于弄通了。
玄奘西行经过了100多个国家,创造了世界旅行史上罕见的记录。
③
《玄奘西天取经(汉英对照版)》依据有关历史记载,讲述唐代高僧玄奘远赴西天(印度)取经的故事。在近1400年前,这位中国僧人不畏艰险,跋涉数万公里,历时17年,进行了一次伟大的文化之旅。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他游历新疆、中亚、印度一带的真实故事,别具魅力。
④
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玄奘是唐朝有名的高僧,他在佛经上翻译的功绩让他成为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的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这样高的评价,是对玄奘西行取经和翻译事业的肯定。
由于佛教思想上的种种分歧,在贞观元年,玄奘有了西行的想法。在贞观二年,玄奘开始了自己的西行之路。他在途中经过了凉州、玉门关、五烽等地,最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伊吾。在高昌国,玄奘受到了当地国王的礼遇。过了高昌国治国,玄奘继续一路西行,先后经过了屈支、碎叶城、赤建国、葱岭等地,玄奘停留在加湿弥罗国。
在那里,玄奘学习了许多梵文经典,之后他又在附近游历了四国,并且分别学习了当地的佛法知识。在玄奘31岁那年,他终于进入了印度。在印度他不仅仅是学习佛教经论,还寻访了那里的佛教遗迹,更是先后游历附近的数十个国家。在印度之后,玄奘再一次启程,西行到了萨罗国、达罗毗茶国、钵伐多国等地。
直到公元643,玄奘终于开始启程归国,并且还为中国带来了超过600部的佛教经典。玄奘西行取经时总共游历了110个国家,他的经历和际遇是我们难以企及的。
⑤
玄奘就是唐三藏,他到天竺国取回了佛教经书。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佛教发展。玄奘带着这个使命经过西域来到印度,取回了经书。在路上,唐僧把他所经过的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写成了一本书,就是大唐西域记。
回到长安后,玄奘和他的徒弟辩机一起完成了佛经的翻译。
⑥
这个西游记通过描写了人间仙界及佛道的通俗故事,其主人公玄奘携悟空、八戒等自出家以还,便曾经计划往天竺学习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终于由长安出发只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前往,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天竺.。
⑦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⑧
玄奘拜别李世民,带了几个和尚和几个兵上路到五行山收留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到了鹰愁涧收了白龙马,一路走到高老庄,收了猪妖猪八戒为二徒弟,赐法号是猪悟能,到流沙河收沙僧为三徒弟法号沙悟净,然后一路西行到西天拜佛,取得真经,唐僧玄奘成为成功德佛,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小白龙进化龙池被封为八部天龙广利菩萨。大概就是这样。
⑨
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
公元627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绕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⑩
西天取经是指《西游记》中的传奇历险故事,西天取经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西游记》描写的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事,但历史上确实也有其事。当代阴阳易辨派创始人髙煜翔评价《西游记》:“西游尽磨难,终见意志坚,愿做菩提树,普渡化众生。”
二、关于仁政的简短小故事?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英明君主,他本人非常谦虚,而且非常有度量,很能隐忍,这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是非常少见的,同时他非常爱护的下属,有一次他御驾亲征高丽,结果战败,大量士兵战死,客死他乡从中国的传统来说是非常不幸的,唐太宗本人的战袍都破破烂烂的,但是他还是拿出一大笔钱,厚葬了他的这些士兵,让这些士兵入土为安,让他们的家人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并为这些战士建立了一所祠堂供后人缅怀,这座祠堂就是位于今天北京的法源寺,原名叫悯忠祠。
三、唐太宗忍魏徵的故事简短版?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四、有关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李世民的历史故事——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扩展资料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拜为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封为秦国公。唐朝建立后,官至天策上将、司徒,封为秦王。
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设立文学馆,笼络人才。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册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正式即位,年号贞观。
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五、唐太宗容忍魏征的故事简短50字?
有一个很著名的唐太宗容忍魏征的故事。
某日唐太宗得到一只鹰,非常喜欢,在宫里把玩。魏征突然觐见,唐太宗来不及就把鹰藏在衣服里面。魏征故意长篇大论拖了很长时间才走,唐太宗取出鹰一看,已经闷死了。也只好作罢,因为他不想被魏征说是玩物丧志。
一)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六、唐朝历史简短小故事50字?
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君主,他能够认真听从臣子的建议。一次,宰相房玄龄在路上看见掌宫里建筑的窦德素,就问他最近宫里在修什么工程。窦德素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宗,太宗生气地责备了房玄龄。
魏征对太宗说:“房玄龄是管理国政的人,他应该了解宫迁内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对的,他就应该了解宫廷内外的事。如果您修的工程是对的,他就应该帮助您;如果不对,他就应该请求陛下停止。他询问有关工程的事是应该的,陛下为何要责备他呢?”
太宗听了,感到很惭愧。他接受了魏征的批评,让窦德素将工程的详情告诉了房玄龄
七、关于李白的故事150字左右?
李白的故事:
传说李白的出生不同寻常,乃是他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
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
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历史影响】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轶事典故】
黄鹤楼搁笔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3)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李白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生死考证
上世纪90年代,吉国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除了许多佛教 文物,他们还发掘出一块唐代石碑,其上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又进一步证实了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的说法。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20世纪60年代前,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李白出生于四川江油(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与李唐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亦有说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因为被灭族而搬至西域;但此说缺乏佐证。据《旧唐书》记载,李白之父李客为任城尉。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756),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也有说是:“醉致疾亡”,就是喝酒引发疾病而死(见皮日休《李翰林诗》)。也有说是单纯的喝酒猝死(见《旧唐书》)。也有说是醉酒入湖中捉月溺死,这种说法古已有之且广为流传。
第一种说法:那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亲就酷爱读书,他们要培养儿子做个高雅脱俗的人。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诗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
“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中写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姓名是李白的父亲回到蜀中先给自己恢复了李姓后才给后来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梦到太白金星后于是有了身孕,在阵痛难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八、李元霸故事50字?
李元霸,生得尖嘴缩腮,一头黄毛促在中间。戴一顶乌金冠,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用两柄铁锤,四百斤一个,两柄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
1.历史上的李元霸:
本名李玄霸, 唐高祖李渊第三子,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
《新唐书·列传第四高祖诸子》载:卫怀王玄霸字大德。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武德元年,追王及谥,又赠秦州总管、司空。也就是说,历史上他什么也没干,十六岁就死了。
2.传说中的李元霸:
由上述历史人物演义而来,但完全背离史实(一说是由历史人物李元吉-李渊的另一个儿子演义的)。他是隋唐第一条好汉,“年方十二岁,生得尖嘴缩腮,一头黄毛促在中间。戴一顶乌金冠,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勇,捻铁如泥,胜过汉时项羽。一餐斗米,食肉十斤。用两柄铁锤,四百斤一个,两柄共有八百斤,如缸大一般。坐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在李元霸马前走上三个回合,可以说赵王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四明山李元霸击败反王二十三万大军;先后杀死名将伍天锡、宇文成都,在紫金山面对一百多万军队,一对金锤如拍苍蝇般,只打得尸山血海,迫使李密交出玉玺,反王献上降表。然而在回家路上被“老天爷”干掉了——“只见风云四起,细雨霏霏,少顷虹电闪烁,雳雳交加。那雷声只在元霸头上落落落地响,犹如打下来的光景。元霸大怒,把锤指天大叫:‘呔!你天为何这般可恶,照少爷的头响?也罢!’把锤往空中一撩。抬头一看,那四百斤重的锤掉将下来,‘扑’地一声正中在元霸脸上,翻身跌下马来。” 这么一位无敌凶神后被雷劈死了。隋唐中所说的李元霸其人长的是尖嘴缩腮,骨瘦如柴,面如病鬼,但力大无穷.两臂有四象不过之力,意思说他张开胳膊把路一拦,四头大象都过不来!使一对‘擂鼓翁金锤’各重320斤(也有说重400斤,估计和奥尼尔差不多).坐下一骑万里云,天下无敌.在大隋称第一条好汉,后封为西府赵王。但是也有书中说李元霸交战向来不骑马,简单说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坐骑。向来一副无忧的样子总把锤子放在肩头倾斜着脑袋,眼神透露出无法掩饰的纯真。
李元霸常年被关在笼子里吃喝拉撒都在笼子里解决,如同对待一只牲畜一样,多年不洗脸被人看起来自然是不像一个人。
据说李元霸无欲无求 有爱(只对李世民还有他爹两个人)无恨
关于李元霸的英勇,演义中说其在一场战役中将18路反王的180万人杀的只剩下62万人,这样的战果估计在现代只有用原子弹才能够完成。
关于李元霸的死因通常有3种说法
1.举锤骂天,被雷劈死。
2.想用锤子打老天,结果锤子掉下来把自己砸死。
3.战死沙场。被开隋九老之一的鱼俱罗用拖刀计杀死。据说李元霸学艺出师后,他师父对他说日后不要杀手里使用镏金镗的人,结果他杀了使用镏金镗的宇文成都,鱼俱罗是《兴唐传》里宇文成都的老师,为了给徒弟报仇杀了李元霸。
李元霸是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和众多评书中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注:《说唐演义全传》等小说称他为李渊第四子,这与史实不符),母窦皇后。隋朝大业十年(614年)英年早逝,得年十六,被唐高祖李渊追封为卫王,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
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李渊第二子唐太宗弟弟,被封为卫怀王。隋朝大业十年(614年)逝世,得年十六,并无儿女。后来以唐太宗(当时还是秦王)第四子李泰为越王,改以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做李玄霸的后嗣(李泰归宗),李保定死而无子,玄霸这一支的封国也就正式被削除了。
《说唐演义全传》中,李元霸即李玄霸,为避讳康熙(玄烨)名,小说中改玄为元,上界大鹏金翅鸟临凡,力大无穷,所向无敌,在杀了宇文成都后,被宇文成都归位本尊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复仇,死于天谴。见善本《说唐演义全传》第四十二回“元霸雷轰归神位咬金斧劈老君堂”。
九、关于姓李的历史名人的故事50字?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中亚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与杜甫合称“大李杜”。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公元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汉族,陇西成纪人,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在位二十三年,对内励精图治,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将大唐帝国的版图开拓至西域,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白,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剡中(今浙江省嵊州)。至溧阳(今江苏省溧阳市),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