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节俭的历史故事典故,农夫勤劳节俭的寓言故事?

一、农夫勤劳节俭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十分勤劳节俭的农夫,人们看他非常勤劳节俭,所以村长给了他一块匾上面写了勤劳节俭。

二十年后,老农夫死了他的家产让两个儿子平分了,连那块匾也分了,大儿子拿的是勤劳,小儿子拿的是节俭。于是他们就分开了,大儿子非常吃苦耐劳每天可以拿很多钱,但是他每干一份就要用掉两份钱。而小儿子都十分节俭,但他从来不干活。

一年后,两个儿子都没有钱了,在马路上饿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勤劳节俭缺一不可。

农夫与野鸽子

一位农夫刚在麦田里种下麦种,就从不远处飞过来一群野鸽子落到麦田里扒土吃种子。野鸽子的行为把农夫惹恼了,农夫赶紧掏出了工具袋里的一个弹弓挥舞起来吓唬野鸽子。

刚开始的时候,野鸽子非常害怕,但又看到农夫只不过拿着空弹弓,假装有石子,于是不害怕,更不愿意飞走。

农夫气得从地上捡了好多石子,接着用弹弓打死了十多只野鸽子,剩下的野鸽子吓得赶紧飞走了,而且还叫喊着:“大家快离农夫远一些吧!他不仅善于虚张声势,而且更有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跟咱们动真格的啦!”

二、生活节俭的小故事50字左右?

生活节俭的小故事50字左右?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电气,买菜别挑贵的卖,吃水果吃当季的有便宜有健康,老铁们,一个家庭过日子,必须有计划,精打细算,才能把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花钱的地方很多,该节约就节约,不要铺张浪费,加油吧。

1.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2.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雷锋的节约精神】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但部队发夏装时,按规定每人可领两套单军装,两件衬衣、两双鞋,而雷锋却只领一份,说是是“够穿了”。

【蒸葫芦】

有位叫郑庆余的人极为节俭,一天他请客,当着客人面他吩咐仆人说:“要蒸烂去毛,不要把脖子拗断了。”大家以为必定是蒸鹅鸭之类,等了很久,仆人端出了清香的调料,又在每位客人面前各放了一碗粟米饭,一枚蒸葫芦,客人们只好偷偷笑着勉强进餐。

【毛泽东生活俭朴】

毛泽东同志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俭朴的本色。他在求学时就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从不与人谈论吃喝;在长征中,他与红军战士同甘共苦;到延安去,他穿的军装补了又补,照相时没帽子戴还借别人帽子用,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大生产运动。

总理艰苦朴素周总理在生活上从来不搞特殊,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伏案工作多,衣服袖子破了,他就在肘部补个大圆补丁。为了保护袖子,他又做了袖套戴上。他的衬衣总是补了又补,最后补得连自己也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了。

生活节俭的小故事,50字左右,我的妈妈生活特别节俭,有的时候我真是理解不了,比方说衣服破了,要补一补穿,我说扔了,他说里头的线一下库破了,缝补一下,穿着也是一样的所以说妈妈真的很艰苦,因为妈妈说从小就苦直到困难的男友多大,所以生活一定要节俭

我老汉吃饭的时候每次下面条的水刚够下一锅面。

冬天因为是汗脚,不穿袜。

里面的衬衣全是他妹孩子不穿的,灰色棉质长袖。

我父亲将外面的土地开荒和我母亲整理垃圾场将近10天左右,最后种菜供养我们十几年。

父亲年轻时在山区烧水做饭,是用房上的雪煮的。

孔子,古礼戴麻做的帽子,但麻帽不宜做成。而绸帽相比之下就简单易成。孔子就从众从简用麻帽。他还说。

不是上朝祭祀穿的礼服,一定要裁去多余的布,以节省布料。

汉文帝身体力行主张节俭。他常穿粗丝的衣服。他最宠爱的慎夫人,衣服也不准拖地。他要建一座露台,听说得一百斤黄金,马上不见了。他修灞陵只用砖瓦,不用金银等装饰。

曾国藩的女儿有一次穿了一条绸裤,还是她亡嫂留下的,结果被曾国藩看见并教育节俭,她马上换掉了。曾国藩在家书中常有教育子侄多养猪、多种竹子的字样。

粮食,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了粮食,我们就很难生存。

在电视里,我经常看到,一些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没有学上。再看看我们,每天大鱼大肉,吃得饱、穿得暖,还有明亮的教室供我们上学。

有时在餐馆里,经常看见有些人点了一大桌子菜,吃不完就将它倒进了垃圾桶里。这与那些贫困山区里的人们的生活,是多么一个明显的对比啊!每当看到这种情形,让我感触颇深。

还有一次,妈妈带我到田野里去玩。在那里,看到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弯着腰,用他们那布满老茧的双手,清除着地里的杂草和污泥,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服,也顾不上擦擦他们额头上的汗水,这都是为了庄稼能有一个好的收成。这种情形,使我领悟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句的含义。

以前,我吃饭时,总是剩饭,碗里碗外到处都是米粒,妈妈总是说我浪费粮食,还让我把米粒一粒粒的捡起来,我还不乐意。我暗下决心:从现在起,我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吃饭时,把饭全部吃干净,不再浪费。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节约每一粒粮食,从我做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节俭还是根本!比如家里经常有剩下的饭莱,这是免不了的,除了每餐饭要尽量做的适量,最好不要剩,但剩下的饭莱随便倒掉就是浪费,这时我们应该把剩饭剩菜很好的保存好,肉类也可以冷冻保存,而青菜类用保鲜膜套好收到冷藏室里,明天热了再吃,万不可浪费!

我的婆婆在生活中非常节俭,比如小孩掉在地上的糖,她会捡起来洗洗吃掉,身上穿的衣服很多年,也不买新衣服,更节俭的是袜子,一双袜子竟然穿了三年。脚底不知换了多少次补丁。离家20多里的路,为了省车票钱,她自己走着回家。很多人劝她不要这么节俭,她只是笑笑作为回答。

每当我在公司吃饭的时候,看到同事们大碗大碗的剩饭,吃不完垃圾桶,到了好多饭菜,看着这饭菜我心里很痛,这些饭菜来得不容易,农民要付出多少汗水才能换来这么多的饭菜,公司规定吃多少打多少,不准浪费,浪费发款,我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培养节俭的好习惯。

三、关于节俭的名人事例20字?

“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最美奋斗者”,张富清的事迹被报道后,荣誉接踵而至。然而,老人的生活却依旧俭朴恬淡。馒头、油茶汤、清水面、青菜,是老两口吃习惯了的,剩下的第二顿接着吃,绝不浪费;旧衣服也依旧不允许丢,实在穿不了的就做拖把。

“小时候家庭条件差,生活过得艰苦倒不用说,现在条件好转了,节俭也丝毫未减。”小儿子张健全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记者说,“家人团圆时,吃饭的小方桌不够用,父亲就在上面钉上一块复合板;给他们买的空调,除今年记者采访时我开过一次外,就再没开过,而且客人一走,他又关了。”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节约,他参军后,每月领到的津贴费, 除了交团费,买书等必需的生活日用品外,其它的全部存入了储蓄所。他的袜子总是补了穿,穿了又补。变得面目全非了还舍不得买双新的。搪瓷脸盆和洗口杯有许多疤子,还不愿意丢掉另买。他的内衣也补了许多补丁。

四、节俭的事例简短?

1951 年周恩来做的一套睡衣和睡裤,颜色都褪光了,穿破了就补,再破再补,一直穿到他逝世。一条浴巾用了20多年,正反补了14块补丁,住院时,还把它当枕巾。一顶帽子都破了,他还舍不得扔掉。一双夏天穿的黄颜色的皮凉鞋,一双春、秋、冬穿的黑皮鞋,穿了20多年,修补过多次,由于没有多余的皮鞋可换,工作人员几次给他换鞋底,都是利用他睡觉的时间修理的。周恩来穿的袜子,都是织补了又织补。一个补袜板,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用的,从西柏坡带到北京,一直留着织补袜子用。

事例一: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常说一句英国谚语“节约便士,英镑自来”,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的走廊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事例二:

苏东坡一生节俭。在黄州时,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然后又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一份。他把分好每小份钱挂在屋梁上,清晨挑下一包来用,准余不准超。

五、古代节约粮食的典故?

古代节约粮食的典故:

1.朱元璋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红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关于古人节约粮食的故事还有以下:

苏轼“房梁挂钱”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美食家苏轼,曾自称“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其实他在饮食上十分节俭。

在《节饮食说》中,苏轼给自己定下规矩,“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

其中大意是,苏轼平时吃饭,不过一荤一酒;自己请客或别人请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否则就不赴宴。苏轼如此,绝非造作,其用意是:“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这等节俭,自是修养功夫。

后来,苏轼被贬黄州,他不但自己亲自耕种,还实行计划开支,这就是后来曾国藩都为之效仿的“房梁挂钱”。

据说,苏轼将钱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分好的钱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下一小份,作为当日的生活开支,如有结余,就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雍正为剩饭两下圣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是大国,如不能居安思危,难免有后顾之忧。古人写诗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惟有丰年不忘饥馑,珍惜每一粒粮食,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又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都是古人重视粮食安全的警句。为了处理剩饭剩菜的问题,雍正专门下过两道圣旨。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给御膳房下旨:“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

六、历史上哪些巧言相劝的故事20字?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

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绩称疾不入。

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而罢。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上大怒,命引出。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5.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七、古代节约粮食的小故事简短60字?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财主的儿子不知道稼穑之艰难,常到一个饭馆里吃饺子,但把饺子皮全吐掉,只吃肉馅。后来家里遭遇火灾,丽楼美阁一夕之间夷为平地,他成了乞丐,要饭要到这个饭馆,老板以饺子皮招待他,他深为感动。老板说,不用谢,这都是你当初扔掉的皮,我拣起晒干了而已。财主的儿子很惭愧,后来勤奋劳动,生活节俭,家道重又殷富起来。这个故事,也印证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八、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20字?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的女王,她经常说的一句英国谚语是:“节约便士,英镑自来。

”每天深夜她都亲自熄灭白金汉宫小厅堂和走廊的灯,她坚持皇家用的牙膏要挤到一点不剩。

九、节约粮食名人故事30字?

节约粮食名人故事30字,据说唐代这李世民是一个能解约粮食的人,据说他在上厕所的时候,嘴巴子上有一个饭粒,他把饭粒用舌头舔在嘴里,然后吃了,被过路神仙看见了,说这是个明君给他增寿,真假不知道,如果是真的,应该是能解决粮食的人。

节约粮食名人故事:

毛泽东虽贵为伟人,可他一生非常节约,经常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竟然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自己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国人做出了表率。

1.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

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

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2.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

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周总理节约粮食的故事最感人,由于总理的手不方便,掉了几粒米饭在桌上,拾起来吃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20318045026d2aa15zu.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