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

有网友问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下面小编就以1295字给大家详细介绍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哪里,预计阅读需要4分钟!

出自三国蜀国诸葛亮的《师父之后》:“我鞠躬尽力,死了。”

释义: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

东汉末年,由于统治者昏庸无能,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割据自立。这期间,曹操崛起,统一了北方。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执掌了政权。不久,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史称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正式登基,江东的孙权也正式登基。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蜀汉皇帝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诸葛亮辅佐刘备治蜀,使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不久后,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刘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刘阿斗”,他非常昏庸无能,只知道自得其乐,于是将全国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

诸葛亮一直主张联合吴国攻打魏国,此时结交东吴,南征孟获,平定南疆,然后积蓄力量,积极备战北伐。

过了一阵子,诸葛亮觉得自己的实力积累得差不多了,于是决定出征岐山北伐魏国,在开始远征之前,他送给后主刘禅一块表,请他从善如流,任命贤臣,富强必应,这块表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前模范”,然而这次北伐并没有成功,诸葛亮战败后,他只好撤军回蜀。

时隔几年,诸葛亮再次决定驱逐,当时有官员反对诸葛亮北伐,于是,诸葛亮再次给后主详细分析了当时敌我双方的情况,表明蜀汉与魏国势不两立,你不攻击他,他就来攻击你,后主刘禅看了,同意诸葛亮北伐,这二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后主模式”。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先从审时度势出发,高屋建瓴地指出讨伐曹魏是巩固蜀汉政权、兴复汉室江山的当务之急。文章的立论,由先帝刘备伐魏的决策开始,坐实到刘备托付诸葛亮伐魏这一重大任务之上,说明了这次出师,乃是非伐不可的大事,决不能有所怀疑。接着综论蜀中非议的错误。这从两个方面立论:一是先帝遗意的决心,一是当前形势的有利,指明此刻出师,是为最佳时机,决不能宴然自惜,偏安蜀郡,得出了“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的结论。然后,诸葛亮从六个方面具体驳斥了蜀中非议的错误:从汉代开国之主刘邦“涉险被创,危然后安”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坐定待胜;从刘繇、王朗不思进取,坐待东吴强大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决不能不战而使敌人壮大;从足智多谋的曹操屡遭困厄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不危而定;从才能过人的曹操一再失误的历史教训出发,说明难以庸才取胜;从老兵老将逐渐衰亡的现状出发,说明愈迟进军则愈少兵将,今后更是难以图敌;从当前蜀国的人力财力现状出发,说明拖延愈久则因难愈多,以小战大,难以与敌持久,必须及早图敌,先发制人,才能克敌制胜。最后论述世事多变,难以预料,必须尽力而为。

在这一桌的最后,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结尾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真诚愿望,八字铿锵作响,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诚,是全文的高潮,也是诸葛亮人格的光辉,令人肃然起敬。

遗憾的是,由于蜀国和魏国实力相差悬殊,北伐未能再次取得胜利。但诸葛亮并没有灰心,他仍然不断寻找机会讨伐魏国,直到最后病逝于军中,完成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终老”的心愿。

《前世模范教师》和《后世模范教师》因其展现了诸葛亮的忠诚和正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散文文章,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20311230028756a05.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