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历史名家优秀家风,列举两个培育良好家风的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伦理学家孟子和孔子都是培育良好家风的历史人物。孟子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提倡孝顺、忠诚和慈爱,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后代家庭观念。

孔子则强调家庭和睦和家族传统,他提倡孝顺、忠诚和礼仪,在他的思想影响下,中国家庭观念深入人心。这两位历史人物都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典范,对中国家庭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杨震,清朝曾国藩。

1、诸葛氏家训: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三国时期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为忠武侯。虽然如此高官,但是诸葛亮依旧以“淡薄”、“宁静”来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2、朱氏家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朱子家训》

朱伯庐的治家格言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短短几百字的家训从衣食起居到为人处世,朱氏家训无不详尽。朱氏家训不仅规范着族人的生活习惯,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3、梁氏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焘《家庭谈训》

能够传承祖业,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积善之家。梁焘一生为官正直,心忧君王,爱怜百姓,尽到为官的责任。

4、李氏家训:

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属》

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个意思,告诫后代要听从不同意见。唐太宗本人虚怀纳谏,也为李家做出了典范。

5、司马氏家训: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风潮所吸引,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坚守自己的独立意识。

答,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家训,流传甚广。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退。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赏析:《朱子家训》:内容简明赅备,文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问世以来,不胫而走,成为有清一代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经典家训,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司马谈(约公元前165-公元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之父。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译文: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从事奉父母延伸到事奉君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最终圆满于立身行道,这才是孝道的完成。通过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道。

赏析:司马谈学富五车,所以他后来做了汉武帝的太史令,通称太史公,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在临死的时候,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

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

司马迁不负父亲之命训,最终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名垂青史。

有人甚至说,没有司马谈的《命子迁》,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这是诸葛亮在晚年时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在这封家书中,诸葛亮要求儿子要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文末又谆谆教诲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诸葛亮为了蜀汉之国事日夜操劳,无暇顾及儿子的教育问题,于是写下这封书信告诫儿子。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1、曾国藩家训:三个地方看一个家庭的兴败

2、六尺巷训诫: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

3、颜之推:平实家训传大义

4、司马迁:大孝之道在立身

5、苏洵:兄弟团结共患难

6、范仲淹:莫营私利做清官

7、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饥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等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

清朝名臣纪晓岚在家教上很有见识,因此他在家书中对于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

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以上八则,为教子之金科玉律。

尊重自己的妻子,爱护自己的妻子。

司马光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张氏,他与张氏携手走过一生,夫妻感情极好。看司马光与她妻子的感情,到了今天,肯定很多小女孩都会说,如果遇见一个司马光,那就嫁了吧!为何说出这样的话来,当然是因为司马光绝对是一位好丈夫了。

拓展: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对西夏、辽国采取割地忍让政策,并上《上哲宗乞还西夏六寨》。

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古人的家风故事司马光教子有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史上许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算故事和文章都可以。

因为司马光家风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不同领域的文化爱好者都有其不同的解读方式。

从文学角度来看,司马光的家风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以文章的形式传承。

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司马光的家风也体现了元代官僚的思想文化,可以被视为故事来传承。

总之,无论是以文章还是故事的形式,司马光家风都是一种推崇俭朴、简约生活的文化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

算文章。

因为司马光家风实际上是他在其《资治通鉴》中所写的观点和价值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故事。

他强调以俭为美的家风,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来体现的,而不是通过讲故事来传达。

此外,《资治通鉴》也不仅仅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价值和意义也非常深远。

因此,司马光家风更应该算作文章。

算故事

因为司马光家风“以俭为美”是家训,是通过故事来进行传承和宣扬的。

虽然司马光也写有一篇文章《家教》来阐述自己的家风,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像他收集的许多家训故事那样广泛流传。

所以,我们更应该将司马光家风归类为故事而非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与文章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很多文章中也包含了故事元素。

例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以历史事件为素材,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呈现内容的,其中也融入了许多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元素。

司马光家风是算作俗语/名言。

因为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儒学家,他曾经写过很多文章和分享过很多故事,但是“以俭为美”这一家风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家风是指一个家族或个人所坚持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人们从家庭教育和家族传统中获得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不像文章和故事那样具有具体的载体。

司马光家风之所以被广为流传和传颂,是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重视节俭的精神,而且也符合了当代社会追求简约、低碳、环保的时代精神。

算故事因为“司马光家风”是一个历史人物家族的传统和精神信仰的总和,在历史上形成了一种反映了先贤思想精华和淳朴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现象。

虽然“以俭为美”这一指导思想通常示人以做人为主,但它同时以实际行动进行表现,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在古代,司马光家族深受“以俭为美”的信念影响,它们一方面实施节约家风,另一方面坚持吃穿节俭,这种行为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效果。

所以“司马光家风”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更是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范式。

唐太宗李世民在《诫皇属》中这样告诫皇属:

朕即位十三年矣,外绝游览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汝等生于富贵,长自深宫,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每著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耕夫。至于听断之间,勿先恣其喜怒。朕每亲监庶政,岂敢惮于焦劳。汝等勿鄙人短,勿恃己长,乃可永久高贵,以保终吉。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唐太宗对皇子亲王等皇属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很重视,常常劝勉和训诫这些皇属后代,在修身做人和道德修养方面要不断加强,从而逐渐学习和掌握治理国家的方法。

他在《诫皇属》中以自己勤勉爱民的例子,用来教导“生于富贵,长自深宫”的皇子亲王们,虽然地位高贵,但是一定要懂得严格要求和克制自己,知道衣食的来之不易,学会勤俭节约,穿衣吃饭都不可以忘记蚕妇和农民的辛劳付出。

在听闻政事、做出决断的时刻,也不能感情用事、喜怒任性,要学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能鄙视瞧不起他人的短处,也不能仗势而骄傲自大,把那些批评和反对自己的人视为老师,把逢迎和巴结自己的人看作贼人。

说起中华经典家风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陆游的家风

1、勤俭节约。陆游家中十分注重勤俭节约,不浪费食物和物品。他曾写有“我家虽贫,不欲浪费一针一线”的诗句,表达出他对节约的看重。此外,陆游还倡导“节礼仪,节言语”的家风,提倡家庭成员遵循礼仪规矩,言行得体。

2、爱惜家庭和睦。陆游非常注重家庭和睦,他认为家庭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写有“一家和乐,百事皆宜”的诗句,表达了他对家庭和睦的渴望。他还强调要尊重长辈,亲近晚辈,保持家庭的温馨和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40217094011f7e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