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有关鲁的故事,鲁国的典故有哪些?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典故:庆父是鲁国皇族的旁支,他贪婪残暴、权欲熏心、品行极坏。

私通其嫂鲁庄公夫人,在鲁庄公死后杀死合法继承人,给国家制造了很大内乱。

齐桓公派人去了解了鲁国的国情,此人回报齐桓公时,说了这句话: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果不其然,庆父自己控制了一个小公子立其为王,自己过要挟皇帝为所欲为的日子。

后来,他又干脆杀掉了这个小鲁王而自任大王。

鲁国两年内死了两个国王,老百姓怒了,暴乱赶走了庆父,公选了鲁庄公一个王子当王。

此王子明白,只要庆父活着,祸患就不会结束。

因此他设法除掉了庆父,鲁国从此安定了。

射雕英雄传中解释如下:

老丐笑道:“我不惯在凳上坐。

你们两位是洪帮主的弟子,年纪虽轻,咱们可是平辈。

我老着几岁,你们叫我一声大哥罢。

我姓鲁,名叫鲁有脚。

”郭、黄二人对眼一望,均想:“原来他早知道了我们的来历。

”黄蓉笑道:“鲁大哥,你这名儿可有趣得紧。

”鲁有脚道:“常言道:穷人无棒被犬欺。

我棒是没有,可是有一双臭脚。

犬儿若来欺我,我对准了狗头,直娘贼的就是一脚,也要叫它夹着尾巴,落荒而逃。

时间:春秋(不是战国) 地点:鲁国 人物:孔子和子贡 事件:子贡赎人 出典:《吕氏春秋·察微》

经过:当时鲁王下令:鲁国人在外国为奴的,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到政府报销。子贡在外发现了一个沦为奴隶发鲁国人,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却没去找政府报销。

孔子却说:“端木赐,这是你的过失。从今往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

我去报销吧,那么我的品行人们会质疑;不报销吧,那么以后就没有人会去赎人了。

人们在赎不赎、报不报销的问题上有了疑虑,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不能回国,国家政策就会被破坏了。这里强调了“法”的重要性。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救鲁。 吴国与齐国都是当时的强国。子贡到了吴国,向吴王夫差说:“我听说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以铢两之轻,就会失去平衡。今强大的齐国谋取弱小的鲁国,旨在与吴国争霸。我以为,大王你的地位危险了!现在,如果你救援鲁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威望。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吕氏春秋》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如果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回国后就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却不接收国家补偿。

孔子说:"你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再愿意为在外的同胞赎身了。

你如果接收了国家的补偿,对你的善举并没有丝毫损失;但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会经商的,财大气粗,自然可以不接受国家的补偿,但是一般的鲁国人呢?原本他们在国外看到沦为奴隶的国人,肯定会想办法去赎,就算一时没有钱,借钱也会去赎,因为这是好事,回国之后国家又会还钱,做好事没有任何损失,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子贡赎完鲁国人之后却没有拿钱,子贡是孔子有名的弟子,这件事在鲁国被宣扬之后,以后再有人赎回鲁国人,他要是还去国家讨钱,就会被人瞧不起,人们会说你看人家子贡,多高尚,钱都不要,原本赎人就够麻烦了,又不是为了至爱亲朋,何苦付出了时间精力还平白担一个骂名呢?他要是不去国家拿钱,自己又不是什么大富豪,哪里受的了这样的损失?所以从此以后,一般人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也不会去管国外的同胞奴隶了,而子贡一个好人,救得了全天下的奴隶么?

原本帮助人是一件没有任何损失的事,但在一些好人的拔高之下,好事却成了有钱有势的人才敢做才能做的。你固然成了一个好人,备受赞誉,但是天下那些一般的普通人却再不敢做好事了,得不到帮助的人比原来反而不知道多了多少倍,究竟你做了好事还是坏事呢?

答案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不是齐国灭亡的。是由楚国灭亡的。

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趁秦齐赵魏韩混战之际出兵占据鲁国。

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将鲁顷公废黜变成了庶人。鲁国最后灭亡。

齐国从未想过灭鲁,最后鲁被楚国所灭。

齐国位于今山东省的北部,国都临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鲁国位于山东中南部,国都曲阜(今济宁辖县级市)。

齐国与鲁国之间,隔着山东丘陵(泰山、鲁山),可以说是泰山、鲁山是齐鲁之间的天然分界线。

不过,地势的险要并不能说明齐国没有灭鲁国的能力。

比如蜀国与中原王朝有秦岭这条天然分界线,但中原王朝的军队总是能翻越秦岭消灭蜀国。

齐桓公姜小白曾经攻过鲁国,一直杀到鲁都曲阜以北五十里,吓得鲁庄公要献城求和。但整体上来看,春秋时的鲁国,实力虽不如齐,与齐国周旋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关于鲁国的江湖地位问题。

鲁国不大,却根红苗正,始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

周公是周武王之弟,辅佐周成王开创盛世,相传周公作《周礼》,历史地位非常高。

齐国的始祖同样大名鼎鼎,就是姜子牙(姜尚或吕尚),但就与周王室的亲疏远近来说,显然是鲁国更亲近一些。

看爵位就知道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齐国虽强,爵位只是“侯”,鲁国也是“侯”。

春秋前期,东周王室虽然衰败,江湖威望依然很高。齐桓公要称霸,都要打着“尊(周)王”的旗号,否则江湖上就没人敢趟他这个浑水。而鲁国与东周王室又是至亲,齐国并不敢肆意妄为。欺负鲁国占点便宜可以,要消灭鲁国,齐国会承担非常大的舆论压力,得不偿失。

进入战国,田氏齐国(以下称田齐)是响当当的一线大国,鲁国反而开始衰落,地盘不断缩水。春秋时,齐、鲁约以齐长城为界,战国时期,鲁国地盘只剩下曲阜、费等为数不多的城邑。即使如此,田齐始终没有灭鲁的打算。

战国七雄并立,在中原地区,齐、魏争霸是主题。田齐的重心,都放在逐鹿中原上。消灭鲁国,且不说承担多少舆论压力,在战略上对田齐也没多少好处。

何况,田齐的疆域对鲁国已呈三面包围之势,鲁国西面的滕、薛等地尽为齐有,鲁国只有东南角与强势北上的楚国接壤。如果田齐重点攻鲁,就等于把难得的战略发展空间让给了魏、赵等国。等齐国费尽牛九二虎之力灭鲁后,会发现中原已无他们的立足之地了。

《战国策-齐策》记载这么一件事:楚国要伐田齐,鲁国依附楚国,齐王深以为患。说明战国时的鲁国依然有能力给田齐制造麻烦。所以,田齐灭鲁在当时看来,是个赔本的买卖。但是,楚国就不一样了。

楚国兴起于长江与汉水间,不像齐国与西周王室的关系那么密切。楚国向来是个“刺头”,专和西周王室过不去,甚至得意洋洋的自称“蛮夷”。春秋时,“王”只能由周王专用,晋、齐再强,也只是“公”。

楚国就敢自称为王,虽然爵位只是“子”。齐国所忌惮敬重的周礼,在楚国看来基本一文不值。楚国灭小国上瘾,江汉地区很多姬姓诸侯国都被楚国吃掉了,也不在乎多吃掉一个同为姬姓诸侯的鲁国。

在战国时,比楚国还不在乎东周王室的,是秦国。秦国要统一天下,不断向东蚕食。公元前256年,秦国灭西周国(西周国、东周国,同为从东周王室分离出来的小国),东周赧王驾崩,东周亡。公元前249年,秦国灭东周国。看到秦国敢吃掉东周王室,楚国更没什么忌惮了,要骂你们骂秦国去!

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灭鲁(一说楚于公元前256年灭鲁)。

楚国灭鲁,还有一层因素。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克楚都郢,楚国被迫东迁至淮河流域的寿春。楚国西部被秦国吞掉,只能在向淮河以北区域发展,扩大战略纵深。鲁国很不幸地挡在了楚国的面前,楚灭鲁势在必然。

答:鲁有恶者典出《吕氏春秋?去尤》。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 ”

且其子至恶也, 商咄至美也。

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鲁国有个丑八怪。他父亲外出,看见了美人商咄,回到家里告诉邻居说:“商咄的 容貌比不上我的儿子啊!”

这个人的儿子是个最丑的人,商咄是个最美的人。而他竟然 以为最美的人比不上最丑的,这是由于他被对儿子的偏爱迷住了心窍。后人用“鲁有恶者”这个典故喻指偏爱。偏爱是出于自私,这样的“爱”犹如害。

【成语】: 有恃无恐

【拼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解释】: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举例造句】: 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 ★闻一多《演讲录·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拼音代码】: yswk

【近义词】: 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有恃毋恐

【反义词】: 胆小怕事

【灯谜】: 穿防弹衣冲锋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仗势

【英文】: be secure in the knowledge that one has strong backing

【故事】: 春秋时期,齐孝公想做霸主,趁鲁国发生灾荒出兵。鲁僖公派大臣展喜去边境劝阻,齐孝公讥笑鲁国是“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展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恃先王之命”,希望齐孝公退兵,齐孝公自知理亏就退兵。

   管仲灭鲁国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是用经济战打挎一个国家的范例。

      管仲要求齐国官员、百姓的衣服全部由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鲁国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种粮。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齐纨鲁缟”这个典故是最早的贸易战,管仲巧用无形的手击垮鲁国经济。

公元前684年春正月,齐桓公讨伐鲁庄公。鲁国由曹刿出战,在长勺(今山东曲阜北)与齐师展开阵脚。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出其不意地将齐国军队击溃,由此,鲁国成为齐桓公称霸道路上的第一块绊脚石。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接壤。彼时的齐国刚由公子小白即位不久,是为齐桓公。齐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随着不断的改革深化、强大的齐国开始展现出春秋霸主的苗头。

但是齐国在称霸的道路上也非一帆风顺,邻国鲁国就是第一个难打倒的对手。当时鲁国发展较快,实力不容小觑,齐桓公担心来自邻国的威胁以及为成霸业不得不未雨绸缪,就向身边的管仲问计。

当时齐国和鲁国各自都生产丝绸,齐国生产的叫做齐纨,鲁国生产出来的则叫做鲁缟,这两种丝绸在当时都是闻名遐迩的商品,各国贵族们也都喜欢穿。

为削弱鲁国实力,管仲给出的办法非常简单:他下令齐国上下把以前用齐纨为面料制作的衣服都收起来,不再穿了,只穿用鲁国布料制作的衣服。如此一道怪异的政令,让不明所以的鲁国看到了巨大商机,鲁国商贾们开始大量收购鲁缟,鲁国百姓也有很多人放弃种粮,积极加入纺织行业中。结果,这一年,鲁国粮食产量锐减。

一年后,管仲再出奇招,命令齐国百姓不得再向鲁国购买布料制作衣服,然后又大幅度抬高粮价。这下鲁国慌了,先前许多人囤积的鲁缟布料开始滞销,而国内粮食又陷入短缺的困境,只得拿出大量钱款向齐国高价购粮。经过如此一番折腾,鲁国经济近乎崩溃,从此再也不是齐国的对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纨鲁缟”的典故。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

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11011100094464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