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史书是如何记载商鞅变法的?苏秦的记载和商鞅变法有关吗?

苏秦比商鞅时期要晚,但是苏秦也是改革派,应该和商鞅有一定的关系。

苏秦在齐国变法主要有四条: 

穷兵黩武,消耗齐国的国力 

四面出击,使齐国失去所有盟友 

进献谗言,使闵王闭塞言路,杀害大臣 

把齐国的战略战术部署传递给燕国。 

造成的结果:六国伐齐,彻底削弱了齐国,为燕国报了深仇,为秦国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苏秦被车裂而亡,下场和真正的变法者商鞅一样。

有关系。商鞅变法是在苏秦连纵的基础上开展的,当然还有之前百里奚等人的变法作用。

史书对商鞅的评价很高。

司马迁史记认为,秦国之所以变成强国并且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但商鞅侵犯了秦国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最终不得善终。

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

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卫鞅之祖为卫国君,故又称公孙鞅。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原来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第一次变法,主要有下列几点: ⒈颁布法律,制定什伍连坐制度,轻罪用重刑。

将李悝《法经》颁布实行,增加了连坐法。

就是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互相告发,同罪连坐,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

一家藏“奸”,什、伍同罪连坐。

客舍收留无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主人与“奸人”同罪。

⒉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从低到高]:1公士2上造3簪袅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长11右庶长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驷车18大庶长19关内侯20列侯。

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规定斩敌甲士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

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

宗室、贵戚凡是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特权。

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拏”(意思是尽力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事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凡从事工商业和因不事生产而贫困破产的人,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⒋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

⒌改法为律。

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

⒍轻罪重罚,强化法律意识,不赦不宥。

主张凡是有罪者皆应受罚。

⒎鼓励告奸。

⒏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

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规定除国君外的嫡系以外的宗室,没有军功就取消其贵族身份。

⒐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⒑统一度量衡。

第二次变法 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主要有下列两点: ⒈“开阡陌封疆”。

破除过去每一亩田的小田界一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大田界一封疆,把原来的“百步为亩”,开拓为240步为一亩,重新设置“阡陌”和“封疆”。

国家承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权,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

⒉普遍推行县制。

把秦国划为41个县,在未设县的地方,把许多乡、邑,聚合并成县,共新建31县。

设县令、县丞,由国君任免。

编辑本段变法结果 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新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是秦惠文王不废新法的原因。

同时,商鞅变法也确立了封建社会地主以占有土地的方式拍剥削农民的生产方式。

在这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君也就成为了秦国的最大的地主,秦惠文王本人也从奴隶主转型为地主,这也是秦惠文王没有废除商鞅法令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

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年犹得秦政法。

”同时也确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这是商鞅变法对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很复杂,商鞅是中华民族5000年最伟大、最杰出的人,中华民族族父。

成功的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商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因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由于以上原因,商鞅变法获得了成功。

1、商鞅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2、商鞅变法的背景:

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3、商鞅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4、商鞅变法的内容:

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③、统一度量衡。

④、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⑤、实行什伍户籍连坐法。

⑥、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⑦、推行县制。

⑧、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⑨、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5、商鞅变法的作用:

①、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秦代竹简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始皇本纪》和《秦汉春秋》。《秦始皇本纪》是一部记载秦始皇生平的史书,主要内容包括秦始皇的出生、即位、改革、统一六国、修建长城、修建陵墓等历史事件。这部竹简对后世关于秦始皇的认知有很大影响,成为了研究秦始皇的重要资料。

《秦汉春秋》是一部记载秦朝和汉朝的历史书。该书共分为三十篇,涉及到了秦汉两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是研究秦汉时期的重要史料之一。此外,秦代竹简中还有一些关于法律、诏令、官方文件等的文献,对于研究秦代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也有一定的意义。

秦西汉墓竹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代竹简是指在中国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所流行的一种书写载体。这些竹简保存至今,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认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著作,共50卷,记载了战国时期政治理论、军事学和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内容涉及思想、文化、科技、军事、历史等领域。

这部竹简的的创作人是吕不韦,是一位战国时期的大臣,晚年虽然只是个书生,但却以此书名扬天下。

《吕氏春秋》是一部思想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书籍,对于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与变革。

因其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启迪深远,被誉为“古代鸟瞰史第一书”。

大部分是秦时法典。 反映了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三十年长达100余年的历史。

 这是我国首次大量发现的秦代竹简,它们有一半以上记载了秦代的法律,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30825152209f229sg.html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