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 / 正文

秦朝有纸质书籍吗?秦朝用什么纸?

秦朝时期还没有发明纸。秦朝人平时写字只能写在竹简、木简、布、帛上。

据历史记载真正意义上的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但那个时候因为技术的限制还没有办法普及。

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才得以普及。历史发展的同时造纸技术一直不断改进一直到现在。

秦朝人使用纸书写,这句话在秦朝说没错,当时有的人把绸缎就叫做纸,真正的纸张出现在西汉时期。

发明者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

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那时候还没有纸,在上古时代,祖先主要依靠结绳纪事,以后渐渐发明了甲骨文,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西汉时才发明了纸。秦朝时主要用竹简与布(主要是竹简)。

当年秦始皇为了更好的管理统一之后的六国,于是选择了很多的措施,比如说实施郡县制,又或者是这里的焚书坑儒。可是我们知道,虽然经过了焚书坑儒,但是也有一些先秦的典籍成功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些先秦典籍能够流传下来的方法也是很多,大多都是当时的书生们将典籍藏了起来。

当时焚书坑儒之后,并没有将天下的典籍都给烧完,秦始皇的目标都只针对民间,还有很多的珍贵典籍都是藏在了秦朝的秦王宫之中。可是后来项羽攻下了咸阳,于是用一把大火将整个咸阳宫给烧掉了,而秦朝内部保存的典籍基本上都因此被烧光的。

当然,也不是全部都被烧了,毕竟一直到现在都还有先秦时期的书籍,它们能够流传下来也是相当的幸运。

当时应该叫做伏生的博士,当他知道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之时他也是非常的焦急,面对秦始皇的挟书令,他选择了私自将书保留下来,保留的方法就是将一些重要的书藏在自家的墙壁之中,但是墙壁藏不了多少书,他也就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书,其中就有《尚书》。

后来秦朝灭亡,汉朝建立之后,就将这个挟书令给废除了。而此时这位伏生还活着,只是年纪非常的大了。于是他将墙壁给挖开,将里面的书拿了出来。但是因为时间久远的原因,里面的书损坏还是比较的严重。

而此时汉朝也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就让晁错来到伏生这里,让他来整理并且学习一下这些典籍。于是就这样,包括《尚书》在内的许多典籍就被整理了出来。而伏生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是非常常见的,民间很多文人都选择了用类似的方法来保存那些古代的书籍。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统称“大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中国古代称“字书”,直到《康熙字典》问世才称“字典”.最早的汉语字典是东汉许慎编的《说文解字》.

若仅是史籍的话,现存的史籍中包括: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先秦的史籍主要有:《尚书》、《礼记》、《春秋》(《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家传:《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还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如《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

除史籍外,像《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书办。

管办文书的属吏。

亦泛指掌管文书翰墨的人。

明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书办》:“书办为筦文书者通称。

” 明沉德符 《野获编·两殿两房中书》:“其中书房入直者,称天子近臣,从事翰墨,如阁臣 王文通 以 永乐 甲榜翰林修撰,供事 文华殿 ; 宣德 年间 沉度 已正拜翰林学士, 沉粲 已官右春坊右庶子,尚结衔 文华殿 书办。

”《西游记》第九六回:“﹝员外﹞出了经堂,吩咐书办,写了百十个简帖儿,邀请邻里亲戚,明早奉送 唐 朝老师西行。

秦代以前没有专门的文种名称,统称为书,通常用文书载体的名称来区别它们的重要程度。

春秋战国时期文书开始有了按使用目的加上的笼统称谓:刑法典称刑书;结盟文书称为盟书或载书;君王发布命令的文书称为命书;上级官员告诫属下的文书称为语书,等等。

秦代开始制定按不同文件责任者的身份等级和行文目的使用文书的专名,使文书区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称为文种。

秦、汉以后形成的许多文种,可以概括为三大类:一是皇帝使用的各文种,称为诏令文书;二是臣僚上书皇帝使用的各文种,称为奏疏;三是各官府相互行文使用的各文种,称为官府往来文书。

从唐代开始,国家对文种的名称有了明确的规定,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也都有新的规定。

清代规定的诏令文书文种名称有诏、诰、敕,是沿用明代文种;经常使用处理政务、告诫臣僚的文书称为谕旨,是新增的文种;制书在明代是文种名称,清代则只作为发布诏令的一种文体。

清代奏疏沿袭明制,使用奏本和题本,康熙年间又新增一种称为奏折,而奏本则在乾隆年间停止使用。

明代官府往来文书下行文有札付、帖、照会、故牒等文种,上行文有咨呈、呈状、申状、牒呈、牒上等文种,平行文有咨、关、牒等文种。

清代基本上沿袭明制,并且把明代下行文经常使用的牌文定为法定文种,中叶以后又增添程式比较简便的札文作为下行文种之一,把明代上行文使用的呈状简称为呈,把申状分为评文和验文二种。

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秦朝时期没有纸,当时的书写大致分三种:有关祭祀或者类似活动的刻在铜器等上面;皇帝谕旨或一些贵族可使用使用布帛;大臣的奏疏或其他普通事情则用毛笔写在竹简上。

由于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才得以普及,所以,秦没有纸,只能写在竹简、木简、布、帛上。

秦朝一直用竹简刻字。秦代还没有纸张,主要用的是竹简,文吏需要经常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刮竹皮或削去竹简上写错的字,所以很多秦代的知识分子有随身带刀的习惯。

商贾贵族也有用帛书书写。毛笔据考古再最早时就已出现,墨据传商朝就出现。因此战国时期由于蚕桑技术的发展,纺织品开始盛行。但在帛上书写价格过于昂贵,因此不慎流行。因此竹木简才是当时主流书写方式。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了。

约春秋、战国之际,还出现了写在丝织品上的书——帛书。

帛书比竹木简轻便,而且易于书写。

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所以帛书不及竹木简书普遍。

东汉时出现了用纸抄写的书籍,纸既轻便又易于书写,价格也比较便宜,于是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晋代,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它不是完全按照历史史实编写的,而是根据一些历史事件做了一些艺术化的处理和加工。

书中人物出生时间对不上,比如白起、战国四公子等,这种时间颠倒的人物有很多。有的还变了性别的,比如赢华本来是秦国的大将,书中变成了秦国的公主,还成了张仪的情人。书中刻意美化神话了秦国和历史上一些有名气之人,特别不真实。

不过,大秦帝国这本书比一般的架空类小说要严谨考究的多。历史这东西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说的清楚,只能根据一些记录的描述,加以注解和分析,使之血肉故事情节更加的丰满,人物更加立体形象。故事要精彩,离不开创作,你懂的。不要太较真,看电视剧,大秦帝国已经算是很不错的电视剧了。

扩展阅读: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

但她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

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

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史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icehao.com/a20220911165033a096sg.html

为您推荐